更新於 2024/05/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呢喃韓國電影《破墓 파묘》(2024)

      如果以導演全部的作品來說,這部最接近土地。也就是大自然、土地、人、血緣、民族、國家。最原始、最根本的共存意義。
      也是民間習俗很軸心的思想。

      考據上非常精細,但也因為非常精細,所以電影重心放在呈現真實上。故事的紮實度尚在,但以導演本身相比較,沒有前兩部紮實。

      在《破墓》中,導演一慣以往的世界觀,那就是我們必須背負著沉痛和創傷繼續往前走。不過這部片是其中最接近「人」的一部,其中產生的痛,其實也是最巨大的痛。可能是如此,所以才用更加撫慰、更加溫柔的方式去處理。
      這部分的確也很符合巫堂的本質。

      還是很喜歡導演始終如一,將宗教派別都放在一起和諧共處的設定。即使不同系統,人還是人,人需要相互輔助,相互扶持,相互慰藉。
      不過,由於這部很貼近「人」,反而覺得導演沒有特別得心應手。角色之間的情感是弱的,羈絆有,但也偏弱,相較於他想呈現的民俗技術層面來說。
      血緣是很大的民俗和薩滿的宗旨,但也很弱。

      現在想想,這也是他第一部團體戰 (?
      可能要再往後看看,才能確定。

      另外他之前很強很突破的那面,質疑和意識形態,在這部也是弱的。
      不確定是不是主體的問題,但感覺導演這次只留住了他考據那方面很強的一面 (外殼),在精神上卻是削弱很多 (內裏)。

      朋友說,這部比較接地氣,所以應該票房會比之前兩部更亮眼。
      勿忘教授第一堂課的第一句話,「電影依舊是大眾娛樂的一環。娛樂,非常重要。」

      說歸說,我還是非常喜歡장재현導演,會繼續追著他的世界觀和他的宇宙。

    #補充

      想到西化之後的韓國,被多次摧毀的巫堂文化,尋根和正果這點,可能不只是導演,也是韓國正在進行的過程。
      一層一層往下挖掘的過程,一層層理解的過程,不斷接近死亡的過程,不斷重生轉化理解的過程。雖然不是形而上的大哉問,但追尋自我,何嘗不也是種尋覓本我的大哉問。

      另外,一邊看這部片一邊想到《明堂 명당》(2018)

      有趣的是背景和主體意識是相符合的。不確定這是不是韓國的民間近代傳說之一,但既然已經出現兩次,代表就是有創作影響和原因的。

      有機會可以繼續多注意。

    研究對照:
    《黑祭司 검은사제들》(2015)
    《娑婆訶 사바하》(201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