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星雲大師全集:佛教叢書17—宗派3|三論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學習範疇

星雲大師全集
佛教叢書17:宗派3
三論宗


📖文獻筆記

前言

三論宗依據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與提婆菩薩的《百論》開宗立派,具有濃厚的印度哲學傳承特色。由於性空唯名的義理高深,思想駁雜多端,與法相宗的細密煩瑣,二宗並稱中國佛教史上難治之學。

三論宗所根據的三部論典,都是由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而羅什本身就是大乘中觀系統的傳承者,所以被三論學者尊奉為初祖。羅什之後則有僧肇、僧叡、僧朗、僧詮、法朗,至吉藏而集大成。吉藏以後,雖有智凱、知命、智實、寂師、慧遠等高足繼起,然而由於缺乏卓絕的大師、切實的行證,又受到法相宗的排斥、思潮的變遷、學者的好異思遷、禪宗的盛行等因素影響,唐代中葉以後,本宗遂告沉寂。近代佛教中研究三論最為有名的大德是印順法師,他對於中觀緣起性空思想,有其獨特的見解。

三論宗的教義,主要是以破邪顯正,並以八不中道的中道實相來彰顯真理。三論的「空」,並不是否定現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說空,而是在萬法常體上,觀察其無自性的空。諸法因為緣起而有,所以空無自性,是暫時的幻起幻滅。換句話說,諸法實相,不生不滅。從暫時存在的現象界則說「緣起」,從本無自性的實相界而說「性空」,因為緣起,才能顯示性空;因為性空,所以能夠緣起。也就是說,因為空才能有。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空是成就一切萬有的要因。


壹、三論宗的源流及其傳承

三論宗,即龍樹宗、提婆宗,是中國大乘宗派之一。以般若空義為本宗思想根幹,所以又稱為中觀宗、空宗、無相宗、無相大乘宗、無得正觀宗。

一、三論宗的思想淵源

三論宗思想,傳承於龍樹菩薩的緣起中道觀,即「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龍樹菩薩從緣起和合的現象中,直指「緣起」與「性空」不是對立的,「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真空不礙妙有,妙有體現真空」的中道實相論。

此二諦相就是中道義,藉由什公的譯典宣揚,糾正了兩晉般若學風偏於二邊的妄執,使格義之風消弭,回歸般若無所得的真精神,樹立三論宗思想系統上的獨特風格。

龍樹菩薩認為,般若的整個精神就在以「假」成「空」,由「假」顯「空」。因此,提出「三假」來解釋因緣生法,直顯空性的奧義,從而彰顯般若無所得的「無得正觀」。

三假,是指構成事物的三個階段,即:法假、受假、名假。此三者構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因素、集體形象及集合概念。一般人對事物的認識,都是藉由三假所構成的概念、名言加以區別,可以說一切法的認識都是依據概念而來。

緣起是無自性,無自性所以是空,所以說,緣起與空性不是對立的,緣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緣起。

《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空,是成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法則。緣起、性空不但不是對立,而且是相成相生的。如此不偏「頑空」,不偏「有執」,即名「中道實相」義。

中道聯繫「二諦」:性空是「真諦」,假有是「俗諦」,二者統一起來而成中道。所以中道不著名相與對待,綜貫性相及空有。此二諦相就是中道義,就是三論宗立宗的根本依據,並且由此開展「言教二諦」,破除一切二邊的執取。


肆、三論宗的修持法

三論宗思想重點之所依,在於緣起性空一義。客觀的一切法是依因待緣而有,但此有並非實有,是無自性而當體即空,由此一義,成立一切法空之說。對緣起法如實正觀,由此正觀緣起法,即能體法入空。三論宗的教義,主要為破邪顯正、真俗二諦和八不中道。其中,破邪顯正則是此宗教義的特色。破邪顯正,是說破邪即顯正,也就是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自性見,自然顯現無所得的實相,並非在破邪之外另立顯正。

三論的二諦,是言教的二諦,契合佛陀應機說法的權巧方便。而其「於教二諦」、「四重二諦」,可謂二諦中道思想發展的極致。

此宗四重二諦的中道觀,助成天台宗倡一心中道,主一心三觀以攝三千大千世界,攝三千大千世界以觀一心。而華嚴宗以心為理體,主事理圓融無礙,亦得助於三論宗對二諦深義的發揮。三論宗雖於吉藏大師之後逐漸沒落,但其對中國佛教的貢獻,可由天台、華嚴諸宗的教義中發現其不可抹滅的影響。


📝學習心得

三論宗是漢傳中觀思想源流,不過因為譯本的解讀、法相宗的排斥、禪宗的盛行等因素影響而式微,近代佛教中研究三論最為有名的大德是印順法師。

與藏傳不同在於《大智度論》,不過《大智度論》是否為龍樹菩薩所作也眾說紛紜,目前研究《大智度論》最為有名應是印順法師門生厚觀法師。

相較於藏傳中觀思想的發展成熟,或許漢傳的三論宗、天台宗能看見較早期的中觀思想,不過漢傳中觀思想因翻譯問題,導致「誤解」或「新詮」也是個問題:

這種把「皈敬偈」裡的「八不」獨立起來講論的觀點,不只是呈現在鳩摩羅什的翻譯以及青目的解釋之中,而且也為吉藏所承繼,他的「八不中道」之說正是秉此而來。其實根據我們前文的分析,「皈敬偈」裡的「八不」是不能獨立開來看待的,它們是用來描述緣起的,或許這種把「皈敬偈」分開來判讀的詮釋觀點,並非來自於印度本土,而是起源自中亞一帶也未可知。—《中觀思想講錄》

天台家,本前一頌,發揮他的三諦論。在中觀者看來,實是大有問題的。第一、違明文:龍樹在前頌中明白的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怎麼影取本頌,唱說三諦說?這不合本論的體系,是明白可見的。第二、違頌義:這兩頌的意義是一貫的,怎麼斷章取義,取前一頌成立三諦說。不知後頌歸結到「無不是空者」,並沒有說:是故一切法無不是即空即假即中。—《中觀論頌講記》

avatar-img
101會員
438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宗喀巴的佛學思想|修止與修觀|觀的內容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宗喀巴的佛學思想|修止與修觀|觀的內容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35--淨土宗「從果向因」,由「厭欣」而展開三心、四修,攝歸「稱名必生,成佛度眾」,稱得上「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法然上人云: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象山慶[藕思].35-https://blo
Thumbnail
睽違十四個月,終於可以寫第八章了,上文說到儒之鸞,與佛道之經藏,皆以文字所成,尤其是中華文化中,文字藝術精粹廣博,各個朝代皆有代表之文體,一字多義,一句多義,一文多義,更能呈現出信仰之豐富意涵,而這也非中華文化所特有,佛教傳入中土,在教典翻譯時,古德即有五不翻(註一)...............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經藏總集」含攝了佛教的所有三藏、密典的精華要義,無論是戒律、知見、行持、修法,無論是小乘、大乘、密乘,無論是眾生、羅漢、菩薩,南無羌佛都給我們指出了最直接、最快速的進取方向。
Thumbnail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Thumbnail
教觀綱宗:「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訶衍道,佛即為說般若。」 三乘利根需要遍歷色心等世出世法,然後一一會歸大乘法門的摩訶衍道。為何佛陀為這一類根器者說「般若」?
Thumbnail
 35--淨土宗「從果向因」,由「厭欣」而展開三心、四修,攝歸「稱名必生,成佛度眾」,稱得上「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法然上人云: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象山慶[藕思].35-https://blo
Thumbnail
睽違十四個月,終於可以寫第八章了,上文說到儒之鸞,與佛道之經藏,皆以文字所成,尤其是中華文化中,文字藝術精粹廣博,各個朝代皆有代表之文體,一字多義,一句多義,一文多義,更能呈現出信仰之豐富意涵,而這也非中華文化所特有,佛教傳入中土,在教典翻譯時,古德即有五不翻(註一)...............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經藏總集」含攝了佛教的所有三藏、密典的精華要義,無論是戒律、知見、行持、修法,無論是小乘、大乘、密乘,無論是眾生、羅漢、菩薩,南無羌佛都給我們指出了最直接、最快速的進取方向。
Thumbnail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Thumbnail
教觀綱宗:「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訶衍道,佛即為說般若。」 三乘利根需要遍歷色心等世出世法,然後一一會歸大乘法門的摩訶衍道。為何佛陀為這一類根器者說「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