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去年十月開始,我就在桃園 iSKI 上單板課程到中階畢業,後來從雪場回來後有分別去體驗 Snow Sensei SPK 以及 SSTC 雪訓基地兩家滑雪學校,後來有去這兩家檢定課玩玩。之後我是在 SPK 上了一堂三級團課和一堂一對一而已,目前 SSTC 有在考慮玩玩他們的四級課程,關於這點後面會解釋為什麼想上他們的課。
接下來想介紹這三家的一些差異和優缺點,當然還有價格的部分,還會分享雪機對於雪上到底有沒有幫助以及究竟要上到什麼程度再去雪上。
不過想先分享我的想法,滑雪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別太強求自己做到完美,只要能讓自己滑得開心安全才是最重要,學會滑雪是讓我們看到更好的風景,每次在雪場的最後一滑,絕對是滑得最好的一次!
此篇價格皆為當下撰文時參考各別官方網站
價格
由於只有 SPK 有跳台課程,所以跳台相關的就不會列在這邊比較,這邊就以初學者開始學習的路線做比較。
團課一般滑行
iSKI 方案比較特別,是根據階級去區分。而 SPK 以及 SSTC 則是單純以團課區分。另外 iSKI 是必須繳交 2,000 TWD 的會員費用,但免除租借費用。而 SPK/SSTC 則是不用會員費用,每次租借為 200 TWD,但也可以申請會員價位為 8,000 TWD,就可以免除租借費用,以及其他課程也有相關優惠。這三間上課時間皆為 50 分鐘。
在撰文當下找不到 SPK/SSTC 會員費用,所以是依照當時的記憶撰寫,若有誤再煩請告知!
- iSKI 初階課程 8 堂 15,200 + 2000 = 17,200 TWD
- iSKI 中階課程 16 堂 31,600 + 2000 = 33,600 TWD
- iSKI 初中階課程 24 堂 43,800 + 2000 = 45,800 TWD
- SPK/SSTC 12 堂 18,888 + 12 * 200 = 21,288 TWD
- SPK/SSTC 24 堂 35,888 + 24 * 200 = 40,688 TWD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 SPK 和 SSTC 團課是不能互相共用,再加上兩邊機台是不一樣的 (後面會介紹),所以建議體驗完之後,選擇一邊即可。
而 iSKI 會員提供以下服務
- 飲料
- 上課錄影影片,這個畫質挺差的,大約 360 or 480p 而已,但聊勝於無。想要畫質好一點的話,是可以自己架設去錄影的~
- 抽籤自主訓練的機會,但是大部分是四個人自主訓練,所以一個人只有 12 分鐘可以滑行。操控機台的教練不一定會教學,個人建議有一定程度再來自主訓練,不然動作可能會自己越練越歪。
而兩邊等級對應,個人單板體感和朋友雙板體感對應表是一樣的如下:
- iSKI Lv1 (初階) - SPK/SSTC Lv1
- iSKI Lv2 (初階) - SPK/SSTC Lv2
- iSKI Lv3 (初階) - SPK/SSTC Lv2
- iSKI Lv4 (中階) - SPK/SSTC Lv3
- iSKI Lv5 (中階) - SPK/SSTC Lv3
- iSKI Lv6 (中階) - SPK/SSTC Lv4
- iSKI Lv7 (高階) - SPK/SSTC Lv4
不過這裡 SSTC Lv4 之後就可以根據學員狀況決定要學什麼,另外 SPK/SSTC 團課是可以上 Lv1 ~ Lv4,完全沒有限制的。
一對一/包機
這邊要特別提到關於一對一以及包機,在 iSKI 很可惜沒有這種服務。而在 SPK/SSTC 有提供一對一或是朋友相揪來包機的方式。
- 一對一價位為 3,600 TWD
- 包機台 6,900 TWD
其實在非雪季的時間,兩邊團課都有很高機率會上到一對一或是一對二的課程,這部分就是衡量時間以及錢包再做決定了。
不過這邊提供另一種想法,一對一雖然是 3,600,但是把所有時間精力放在你身上。但在團課 4 人滿班的情況下,以上面 24 堂去算的話,大約落在 1700~1900,如果按照正常情況是 50 分鐘 4 個人分,一人大約 12.5 分鐘而已。而這個只是理想值,實際上課時也是很看教練會怎麼去分配時間。
約課好約嗎?
這點一定要特別提出來,在 iSKI 在台北還只有一台機台的時候,我是選擇到桃園上課。因為桃園有兩台機台可以選。不然當時 iSKI 在台北只有一間時,其實很常被靠北。當時 8 月多覺得有夠難約,就果斷轉到桃園店去上課。目前現在台北有三個機台的情況下,已經變得非常好約課。
而在 SPK/SSTC 單板的部分,我個人觀察下來也算是非常好約課,畢竟兩邊加起來的機台總共四台。但是雙板就不是這回事了,SPK 雙板開非常少,LV3 在今年 2-4 月看的時候,一個禮拜也都只有一堂課。我是建議想在SPK深耕雙板的人,記得要考慮一下這情況。
但兩邊到了雪季後會不會一樣好約就不一定,因為雪季一到人就非常的多。個人有發現台灣好像玩 Snowboard 的人比較多,所以 SKI 的課程都相對好約一些。
要買多少?上到什麼程度呢?
這點也是蠻多雪友最有爭議的一點,有的會建議不需要花這個錢,直接到雪上就好。有的會建議還是可以上課,但不用上太多。有的則是認為這是另一種訓練方式,可以多買一點。
但我個人覺得這完全取決於到雪上後,你希望自己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想做什麼事、受挫能力以及你願意投資自己多少,滑雪本身就是一種極限運動,再加上每個人運動天賦不一樣,學習歷程本來就是因人而異,就會產生出以下不同想法:
- 有的人覺得看 youtube 就學會,這種純屬練武奇才,身為普通人的我,很難給建議。
- 有的人覺得初學就是要在雪上學,一步一步摔到會,把這個回憶和黑青清晰的記錄下來。但如果不是心態夠強壯,可能也會摔到生氣不想學。
- 有的人覺得到那邊後就要能具備滑行的能力,想要去看風景,才不要在新手區人擠人!
不過有一項例外,如果是錢夠假多能夠在雪季待上兩個禮拜或更多,那我就會直接建議你到雪上學,不用特別花錢在機台。除非你預期你從第一天適應雪況後,就要能夠逛山,那就可以考慮先學了。
另外我個人都建議至少先在台灣機台或是小叮噹體驗過都可以,再來思考上面的問題就好。然後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事實,就是機台真的比雪上難很多,所以別太挫折。另外也可以把挫折留在機台上,把快樂回憶留在雪上。再來一點就是,不管怎樣,我極度強烈建議一定要去健身!!在機台或是雪上,對於肌肉都使用都是有的,尤其是機台會花更多力氣。
至於機台對雪上有沒有幫助,對於我這個運動天賦普通的普通人來說,我認為是非常有幫助的,小小獻醜一下,這是我雪齡第三練滑起來的樣子 (4:48 那段比較順)
機台的好壞處
共同好處
- 時間彈性:每次只有 50 分鐘,代表每次來上課都是滿血上課。但雪上就不太一樣,基本上一定是連續幾天都在滑雪,每天都要帶著前一天的黑青和肌肉酸痛接續下去摔倒。但這種情況下,學習效率一定不會比第一天還來得好。
- 無限長度:因為像跑步機的特性,所以是無限的雪道。個人之前在 iSKI 時速 12 公里的情況下 (小提醒:每家雪機速度都不太一樣唷),印象中滑五分鐘左右就可以默默滑到一公里,這效率說實在還蠻高的。
- 教練離你很近:教練能夠很近距離的看你動作錯在哪,教練也能夠上去在你旁邊協助做動作。
- 拍影片很方便:因為很近,所以影片是比較好錄影的,這樣也能清楚自己的動作哪邊怪怪的,也能從影片了解當時教練講了什麼去做回憶。但關於影片 SSTC 的雪毯是金針菇的關係,所以非常的吵,這部分錄影就完全沒辦法錄到教練的聲音,這點實屬可惜。
共同壞處
- 停機問題:在單板過程中,摔倒是難免的事情。這時候如果人多,一摔倒一定要停機等別人站起來。雙板也會有,但雙板比較不會那麼常摔。這點也是很多人覺得機台沒有那麼有效率的一點,因為這很取決於當時上課的人數以及程度。
- 人數問題:跟上一點息息相關,iSKI 在 LV1~LV3 以及 SPK/SSTC LV1~LV2 滿班人數都是四個人,甚至 iSKI 內湖店可能會更多人 (印象中後來有調整)。不過這個滿班人數似乎會變動,所以建議上課前可以先問清楚目前的級數滿班人數有多少,給自己一點預期。以目前我在 iSKI LV7 上課,滿班就是 2 個人而已,滑起來就非常舒服。另外跟人數相關的就是大小,機台大小其實不大,所以轉彎或是什麼的,不像雪場很寬很大可以讓你慢慢做。
- 控速問題:這點是從機台到雪上,再回到機台很明顯的感受,因為雪上能夠自己控制速度,但是機台是要配合他做穩定的速度。雖然能做穩定速度代表能掌握用刃的一些技巧,但是在機台上無法控制自己速度的狀況下,會稍微感受到一點害怕。另外也有朋友分享滑單板,回來機台後發現有竿子扶著反而變得怪怪的。不過我個人是在某一個階段發現有竿子反而滑不好,所以竿子真的不能常用,用久會變依賴,頂多就是暖身的時候用用就好。
其他點
- 分級問題:以 iSKI 分級分那麼多的好處就是,越高級數的人上課,相對前面級數來說會比較少摔倒停機。但是壞處就是,級數太多要一層一層爬。再加上你要能約下一個級別的課的前提是你這個級別過關,這個問題是能靠多機台解決。但以 SPK/SSTC 分級來說,分級廣的好處就是那個級別能學到的東西很廣,但壞處就是可能會遇到剛上來以及準備畢業的同學,導致程度落差太大,上課方式可能會有調整。但不管怎樣,這都還是取決於當時教練怎麼上課。
- 檢定問題:延續分級帶來的問題,SPK/SSTC 都有提供檢定班的課程,SPK 10 分鐘,SSTC 20 分鐘,都是讓你一項一項做上去看有沒有達到過關標準。iSKI 則是沒有單獨檢定班,是需要報名 lv1 or lv2 的體驗班去做檢定。這邊建議有雪上經驗的人直接選 lv2 去上課順便做一點點檢定,不然選 lv1 一定會吐血,跟第一次上課的人重新認識裝備,一定會心情很差。不過 iSKI 檢定不像 SPK/SSTC 那樣,會一項一項讓你做來,這就不太一樣。
- 自由選擇教練 (SPK/SSTC):這點同時是好處也是壞處,能選教練的好處就是當你找到合拍的教練時,你就可以一直上他的課程。但如果是沒有合拍的教練,而那個時段沒有其他教練上課,就會需要額外找其他時段或是等到新的課表出來。
- 無法選擇教練 (iSKI):一樣是好處也是壞處,好處是其實很多教練看的點其實都不一樣,以我朋友心得來說,他覺得給不同教練教的好處就是每個教練都會提供不同練習和小技巧,對他還蠻有幫助的。而壞處就是遇到自己心儀的教練,你沒有選擇的權利。但其實這點是可以私訊問小編的~不過小編也很難跟你保證一定是那位教練上課。
- 團課共用問題:SPK/SSTC 兩間滑雪學校的團課是不能互相共用,即使他們教練都會互相支援。個人猜測可能是機台不同的方式,不然覺得非常可惜。不過雖然 SPK/SSTC 不能互相共用,但是如果你跟朋友都在 SPK 上課的話,你們是可以共用 SPK 團課。而如果都在 SSTC 的話,就能共用 SSTC 的團課,而且不分單雙板。至於 iSKI 團課比較賤一點,你買單板的團課,是不能用在雙板的團課,而是可以北部的會籍北部共用,也就是台北兩家分店都是可以用的,不過他不讓你選桃園或是新竹的課程,但是你可以花錢轉會籍。
- 制度問題:在 iSKI 有一個制度會是每次學生上完課,會寫上這個學生的評語,這樣下一堂課的教練,即使沒有教過這個學生,也能從評語上大致了解這個學生的程度,在 iSKI 多個教練狀況下,這個評語應該多少能幫助教練,但在 SPK/SSTC 並沒有這樣的制度。
- 推銷方式:這點就見仁見智,iSKI 在體驗課完之後,會希望你能留下來,他就會推銷很多東西給你。而在 SSTC 就不會這樣,要不要買課就是隨意看你 (我記得 SPK 沒有體驗課)。雖然有些人不太喜歡推銷,但我的想法是因為他會盡可能推銷,就會講很多關於滑雪相關的東西,此時可以先把一些名詞記下來,回去後再查查,就當作獲取知識。我個人是蠻隨和,聽取多方消息(行銷或網路),對我的選擇也會有幫助。注意這裡的選擇包含是指要不要上機台或是直接到雪上上課等等。
畢竟滑雪其實也是一件蠻抽象的事情,所以能找到你懂教練說啥,教練也能懂你卡在哪的那種教練是很棒的,所以說選滑雪學校也不一定是議題,真正議題可能是如何挑到適合自己的教練。
機台上自主訓練/自滑練習
iSKI 提供自主訓練,SSTC 則是提供自滑練習,兩個名字有點不一樣,但就是讓你在上面自己滑行,然後由教練操控機台。但要注意的是 SPK 沒有提供機上自滑練習,但有 freestyle 和跳台的自滑練習,所以可以看出客群不太一樣。
SSTC 則是提供付費自主練習,400 + 200 (裝備) 共 600 TWD,可以滑行 20 分鐘,但需要 SSTC LV4 的評級才可以!
iSKI 提供兩種自主練習:
- 免費抽籤自主練習:只要有會員就能抽籤,中獎率我覺得普通,比較沒那麼好抽。四個人時,一個人滑 12 分鐘,三個人時,一個人 18 分,以此類推。不過有趣的是,以雙板來說,如果程度差不多是可以同時在上面滑的,就代表即使滿班四個人,你可以滑到 24 分鐘。但單板就不能了,畢竟單板超級容易摔。
- 付費自主練習:一次要買三堂,總共 5,850 TWD,滑行時間取決於有沒有人同時跟你選這堂課。如果沒有人則可以滑滿 50 分鐘,若有人則是 25 分鐘,但每上 1 堂教練課,付費自主訓練不能超過 1 堂;中階課畢業後不限堂數。
而關於自主訓練的部分,建議平常上課可以偷看一下自己的速度和坡度,這樣自主訓練才知道調多少才比較好練習,也可以避免萬一教練不小心把速度和坡度調到不適合。
雪機以及裝備差異
iSKI 和 SPK 都是有點像是毯子的材質,在收集一些朋友心得後,大家一致認為 SPK 雪毯摩擦力大了一些,而我個人感受是 iSKI 雪毯比較好滑。
而 SSTC 是金針菇的材質,據說滑起來比較像是雪上,但我個人覺得還好,可能是滑行經驗還不足。但金針菇的材質是真的特別滑,很適合在上面做一些轉圈圈平花相關的動作。
至於雪鞋和板子裝備的話,個人覺得 SSTC/iSKI 裝備都還蠻不錯的,穿起來感覺是差不多,不過 SPK 就略遜一籌。
至於護具的部分,這部分我的排名是 iSKI > SSTC > SPK,iSKI 提供的護具類似滑直排輪穿的三件套護具,可以很放心的去滑。SSTC 給的也還算不錯,但我覺得在膝蓋的部分,護具有點薄,跪在金針菇上其實有點小痛。至於 SPK 護具算普通,但護手就真的有點不好聞 ...
教學系統簡單差異
這個差異比較特別,我去不同家檢定後以及跟各家教練聊過後,發現其實兩家注重的點不太一樣。我是學單板為主,而有一位朋友是學雙板,他也有去不同家體驗過不同系統,而在跟朋友聊完後,我們認為雙方的教學系統算是互補的。
以單板來說 SPK/SSTC 比較重旋轉換刃,iSKI 則是利用機台往上帶去換刃,所以兩邊做出來的 C Turn 感覺是不一樣的。而我在 iSKI 常被說旋轉的不太夠,這也是為什麼想去 SSTC 四級課玩玩的原因。而 SPK/SSTC 教法會比較偏向雪場,自然往下的感覺。
以單板 C Turn 為例,SSTC C Turn (第一個影片 4:40 開始) v.s iSKI C Turn (第二個影片),雖然這裡 iSKI 是 S Turn,但他就是兩個 C 接在一起。另外因為我不是 SSTC 機台出生的,所以 SSTC C Turn 做的不是很標準,就野人獻曝了。
而再更後面的 S Turn,因為基礎上不太一樣,所以在機台上感覺又不太一樣。
不過有趣的是,我看 3~4 年前 iSKI C Turn 教法反而是一樣的,也許這之間課綱有調整過?更詳細的單雙板差異,就等到之後累積足夠心得以及有上跳台後再來分享了!
機上與雪上差異
說完機台,讓我們來聊聊關於機上與雪上有什麼樣的差異。
- 容錯率差很多:這是最大的差異,很多在機台會跌倒的動作,在雪上很多都能救回來
- 加速度的感覺:往下加速的感覺,在機台上很難體驗出來,但在雪上那種感覺就很快,就很像騎機車那樣的飆速感
- 地形差異:畢竟雪機很平坦,但實際雪上我遇到的是很多多向坡,滑起來就會需要更多控速,以及雪面會有比較軟和比較硬的雪在,滑起來有種像開車過減速帶的感覺
- 視覺恐懼:機上滑的好的人到雪上不一定會好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從山頂往下看陡坡是真的蠻可怕的,這點是機台怎麼都彌補不了的,只能親身體會。
而到第一次雪上後,還是強烈建議找雪上教練,因為畢竟機台的環境跟雪上是不一樣的,需要學習一些小撇步。接下來有了雪上和機台經驗,要不要再找雪上教練提升技術就見仁見智了,畢竟能滑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後記
趁現在記憶猶新就分享個人的一些想法,絕對沒有好壞之分,只看你怎麼選擇以及如何去思考什麼結果會是你要的。還是要強調,滑雪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別太因為追求技術而忘記該享受的部分了,分享一部外國 youtuber 教滑雪的一部影片 How I Snowboard (enjoy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