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0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親子共讀《我的下雨天》

下雨了不能出門玩,而且還下這麼大,大家的心情都跟外面看起來一樣陰鬱。但是我必須出門,於是我帶著雨傘,騎單車上街,陰暗的街道只有幾盞街燈寂寞地亮著。除了清潔阿姨還在認真打掃之外,平時熱鬧的公園現在也好冷清,不過那個常常來踢球的小孩鬧脾氣不肯回家,他生氣地瞪著天空,一臉不甘心的樣子。
沒時間了,我得騎快點,即使水花四濺,我仍破浪而去,勇往直前。就快到了,只要穿過水果攤前的斑馬線就到了!應該可以順利趕上!太棒了,剛好變綠燈!咻—嚕——啊啊啊—砰!好痛⋯⋯怎麼會這樣⋯⋯

「弟弟,你還好嗎?有沒有受傷?」
「還起得來嗎?」
「小心喔!」
「我去幫你牽車。」
「雨傘我來撿。」
「哥哥,這是你的帽子。」
「謝謝!謝謝你們!」
大家人都好好,全停下來關心我,幫助我,為我撐傘,扶我起來。

巴士進站,爸爸走下車,熱情跟我揮著手,耶!趕上了!我最愛爸爸了!我們回家吧!咦?怎麼有蘋果在人行道上滾,就快滾到馬路上了!原來是老婆婆的蘋果滾出來了,大家一起幫忙撿,幫助別人自己也會笑咪咪,雨變小了,變成好聽的滴答滴咚啪叮噹。
哇!竟然是倒掛金鉤的彩虹球!經過公園的時候,看到那個不肯回家的小孩踢出了一記好球,真是太幸運了!清潔阿姨終於掃完公園,我幫著他一起推垃圾,調皮的小黑貓躲在落葉堆裡,又把落葉抖出來啦!在路邊發現一隻蝸牛,我找了一片大葉子,掃起蝸牛,把牠帶到旁邊的草叢裡,「在這裡比較安全喔!這樣才不會被踩到。」我跟蝸牛說。
快到家了,家家戶戶的燈都亮了,地上的積水把原本不相連的燈光倒影暈成一片黃,好像連雨都變成黃色的。我跟爸爸在窗前,欣賞著雨滴、用玻璃上的霧氣作畫,雨是藍色的或黃色的都沒有關係,只要我們在一起,因為這是我們的下雨天。
(以上為根據繪本圖像,自行編寫之故事簡介)

作者/廖倍恩;拾光工作室出版。在國際書展上,遇到了這本書。看了封面,讓我們想起了《送報男孩》;翻了幾頁後,讓我們想起《雨傘》,最後我們買回家,欣賞在粗線條下直截了當的溫情。

《我的下雨天》是一本無字圖畫書,雖然無字,畫面卻很會說故事。每個開頁就像一個個鏡頭,從這一頁翻到下一頁、從這個鏡頭跳到下個鏡頭,總讓人迫不及待,故事節奏非常明快流暢,人物場景變得立體,好似在看一場不拖泥帶水的精彩電影!

有找到那隻每頁都會出現的小蝸牛嗎?牠是很可愛、很有趣,但牠的出現會中斷我對圖像動態的想像。

無字圖畫書有時會給我「安靜」的印象,不過《我的下雨天》並沒有,因為裡面有好多人跟小男孩互動說話。去程時,小男孩先是受人幫助;回程時,換他主動去幫助別人。圖畫和情節的安排是離家再返家,有去有回,兜成一個圈;小男孩收到的溫暖善意,立刻傳遞給他人,形成一個正向循環,也成就了完滿的「圓」,讓這個故事讀起來是滿足的、沒有缺憾的。

其實剛開始讀這本書時,並沒有很喜歡故事後來的發展,因為我一直都不是很喜歡那種特意教孩子「be good」的書。不過,後來慢慢接受了這樣的安排,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小男孩並不是一味被要求去當個助人的好孩子,而是先被愛著,才學著去愛人;二是因為作者本身住在香港,書中雨傘的意象和互相扶持的畫面,可能是特定情況的反映,散發出人性的光輝。

咪咪最喜歡的一頁,不需要看到雨傘下的臉,因為這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事。對我來說,這頁是「我的」變「我們的」的開始。

書末獻辭,獻給走在下雨天的你,我們的下雨天。

「好好,你覺得這本書前面寫『我的』下雨天,後面謝『我們的』下雨天是為什麼?」媽馬翻到書末獻辭那頁
「因為下雨了,他出門去接爸爸。」
「所以你覺得『我們』是指他和爸爸?」
「嗯對⋯⋯中間還有遇到很多人。」
「嗯,那你覺得對他來說,是從哪裡變成『我們的』?」
「我看看,這裡在笑、這裡踢足球的也在笑、這裡!從撿蘋果這裡!」好好從最後一頁往回翻
「噢!為什麼呢?」
「因為跟別人在一起才會開心,自己一個不會開心。」
「那為什麼開心就變成我們了?還有要怎樣才會變開心?」
「就是要一起合作、幫助別人,就會變開心。一起開心就變成我們了。」
好好回答這題的時候,媽馬可以明顯感覺到,他邊翻書邊思考,慢慢聚焦,再提出自己的答案。我一向喜歡這樣看著好好在思路上前進,我想他能用自己的方法成功找出故事的精神,不需我多言。

這是好好心中的「我們的」下雨天的開始。

「你喜歡《我的下雨天》還是《雨傘》?」
「我比較喜歡《我的下雨天》。」
「喔?為什麼?」
「因為《我的下雨天》顏色比較多,《雨傘》只有黑白色,像漫畫。」
「喔,原來是顏色啊!還有別的原因嗎?」
「我覺得《我的下雨天》有這樣的感覺。」好好的手在空中畫了一個彩虹般的弧形
「然後,走到最中間的時候,折回來。」好好比畫著折起的動作
「你的意思是,像小男孩出門再回家這樣?」
「對啊,他走過的地方又再走一次回來。」
「咦,《雨傘》也有啊?小女孩帶著紅雨傘去接爸爸,然後爸爸還帶他去買甜甜圈,回家的路上還有經過最剛開始那個公園啊!你忘了喔?」
「可是我就覺得《我的下雨天》比較多啊!比較有明顯折回來的感覺。而且,《我的下雨天》沒有標準答案,《雨傘》有。」
「什麼標準答案?《雨傘》有什麼標準答案?」
「有啊,就是雨傘啊!小女孩就是去送傘給爸爸,然後就沒有別的了。但是《我的下雨天》的故事比較豐富,除了去送傘之外,還發生很多事呀!而且回來的時候,每個人都變開心了,大家都在笑。」
「原來你所謂的『標準答案』是這個意思啊!」
媽馬一直在訓練好好分析自己的想法、解釋自己的感覺,能好好地說出自己所想的,才能真正認識自己。


親子共讀小技巧:用問題引發思考和交流

如果是長期聽故事的孩子,多半會對繪本有自己的觀察和解讀,可能是對人物角色、故事情節、核心精神或畫面風格。在咪咪的共讀經驗裡,孩子不缺想法,他們需要的是問題引導,問題就像一把鑰匙,能啟動思考、表達和交流,家長可以聆聽、鼓勵,最後再分享自己的觀點,避免孩子過早全盤接受大人的想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