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經"的啟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現象的烏托邦、或心靈的歸依處。

    對人生的本質有最深入透視且徹底覺悟的是佛教,從二乘法到大乘教,皆以「無常」觀為起點,而從世間(生死流轉現象界)轉向出世(不生不滅涅槃界),既是一種教理 (信解),也是一種法門 (修證),如《雜阿含經》卷1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有生之法,終必壞滅,是無常法。又如三法印」的諸行無常、「四念處」的觀心無常、五停心觀」的緣起觀[1],乃至有《佛說無常經》[2]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遶,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目觀生死隔,雲何不愁歎。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此老病死皆共嫌,形儀醜惡極可厭,少年容貌暫時住,不久咸悉見枯羸,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恆與眾生作無利。

正統佛教的無常,在人命是生老病死,在環境是生住異滅,都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不停。且一切現象都依緣起而生而滅,遷流不息,不能自主。經論從五蘊的各別起滅而詳說其無常,而歸結於三苦、八苦,尤其「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能感受而不能避免的,並由此而有人際的愛別離、怨憎會,若愛不能永聚、憎不能長離,於是有患得患失的求不得之苦,這都是具體可感的「無常故苦」,而其根本乃是五蘊「熾盛」的攀緣外法,卻又念念變異(行),因此,色(物質)與心(精神)的無常是動態的,可粗(觀察)可細(感覺),終歸於衰變、壞散,由於無始以來,不能勝解此理此事而起了妄想、執著,讓人不斷地起惑造業受苦,輪迴於三界六道,不得解脫成佛。這是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有百害而無一利,佛為此而出興於人間,為一切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我輩有幸值聞,即應隨順佛說而自我觀察,起厭離想:「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因為,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能滅諸煩惱」。這才是正確的理解及善用「無常」所給的啟示與修行。

[1]「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對治眾生的四顛倒);「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念佛觀、數息觀

[2] 又名《三啟經》,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敕譯。佛說無常經(三啟經)唐.義淨/譯

稽首皈依無上士 常起弘誓大悲心 為濟有情生死流 令得涅槃安隱處 大捨防非忍無倦 一心方便正慧力 自利利他悉圓滿 故號調御天人師

稽首皈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圓明 七八能開四諦門 修者咸到無為岸法 雲法雨潤群生 能除熱惱蠲眾病 難化之徒使調順 隨機引導非強力

稽首皈依真聖眾 八輩上人能離染 金剛智杵破邪山 永斷無始相纏縛 始從鹿苑至雙林 隨佛一代弘真教 各稱本緣行化已 灰身滅智寂無生

稽首總敬三寶尊 是謂正因能普濟 生死迷愚鎮沉溺 咸令出離至菩提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遶,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屬,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歎。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汝諸苾芻。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是故應知。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爾時。世尊重說頌曰: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此老病死皆共嫌,形儀醜惡極可厭,少年容貌暫時住,不久咸悉見枯羸,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恆與眾生作無利。爾時。世尊說是經已。諸苾芻眾。天。龍。藥叉。揵闥婆。阿蘇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常求諸欲境,不行於善事,云何保形命?不見死來侵,命根氣欲盡,支節悉分離,眾苦與死俱,此時徒歎恨,兩目俱翻上,死刀隨業下,意想並慞惶,無能相救濟,長喘連胸急,短氣喉中乾,死王催伺命,親屬徒相守,諸識皆昏昧,行入險城中,親知咸棄捨,任彼繩牽去,將至琰魔王,隨業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明眼無過慧,黑闇不過癡,病不越怨家,大怖無過死,有生皆必死,造罪苦切身,當勤策三業,恆修於福智,眷屬皆捨去,財貨任他將,但持自善根,險道充糧食,譬如路傍樹,暫息非久停,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鳥,夜聚旦隨飛,死去別親知,乖離亦如是!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依經我略說,智者善應思,天阿蘇羅藥叉,等來聽法者,應至心擁護,佛法使長存。各各勤行世尊教,諸有聽徒來至此,或在地上或居空,常於人世起慈心,晝夜自身依法住,願諸世界常安隱,無邊福智益群生,所有罪業並消除,遠離眾苦歸圓寂,恆用戒香塗瑩體,常持定服以資身,菩提妙華遍莊嚴,隨所住處常安樂。

avatar-img
0會員
15內容數
淨土門 :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象山慶-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輕鬆.寬坦.悠閒.隨緣=眾善隨喜,法義切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象山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以人生,一段一段人生生命的過程,我們到底要如何活?要如何活得真正有意義?活得真正有生命的價值?我們從佛的經典中,我們可以處處看到生命的價值觀。 正命者能成道業 發揮生命的價值 反之則造惡業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我們都想要快樂 然而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命運 是掌握在某些神祇手中 或認為 一切的發生都是隨機的 那我們就會失去 對人生的控制權 於是就沒有機會 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 佛法中展現了 關於因果報應的法則 也就是所謂的「業」 這是最基礎的關鍵 來讓我們了解 自己是如何
Thumbnail
「無我」與「輪迴」兩項概念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衝突性,是以歷代的佛教思想家,無不對「無我的輪迴」一再進行詮釋。基本上,「無我」是解脫者所已證悟且要令末悟凡夫也能理解的「真實」,而「輪迴」是印度統傳下的一種世界觀,它告訴我們的是世間眾生生死流傳的「事實」,也提供了善惡有報的道德保證。
Thumbnail
無常離我們很遠嗎?視乎很近不遠,無常瞬息萬變下一秒發生什麼事?都是不清楚的⋯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人在世間上生存,隨時隨地都有風災、水災、火災、地震、刀兵等災難發生;國土的不安、不實,讓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無常所伴隨的通常是死亡、敗壞、消失、離散的負面現象。人一出生就注定死亡,但是死亡的時間、方式都是不定,就是因為死亡如此無常、不定,才令人感到恐懼。觀音山 《藥師經》暨煙供施食超渡法會,可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人生沒有說明書,每個人的啟程、過程、終點都不相同。因為沒有說明書,所以我們心中一定要有一個遵行的楷模,或是正法,每當有猶豫或迷惑時,我們便能將正法應用在煩惱上,偏邪混濁的見解轉為清澈,煩惱煙消雲散,我們就不會繼續迷惘下去。 經濟未起飛時,人人安居樂業,克盡本份,吃苦當吃補,那時輕生率也很低,所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以人生,一段一段人生生命的過程,我們到底要如何活?要如何活得真正有意義?活得真正有生命的價值?我們從佛的經典中,我們可以處處看到生命的價值觀。 正命者能成道業 發揮生命的價值 反之則造惡業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我們都想要快樂 然而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命運 是掌握在某些神祇手中 或認為 一切的發生都是隨機的 那我們就會失去 對人生的控制權 於是就沒有機會 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 佛法中展現了 關於因果報應的法則 也就是所謂的「業」 這是最基礎的關鍵 來讓我們了解 自己是如何
Thumbnail
「無我」與「輪迴」兩項概念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衝突性,是以歷代的佛教思想家,無不對「無我的輪迴」一再進行詮釋。基本上,「無我」是解脫者所已證悟且要令末悟凡夫也能理解的「真實」,而「輪迴」是印度統傳下的一種世界觀,它告訴我們的是世間眾生生死流傳的「事實」,也提供了善惡有報的道德保證。
Thumbnail
無常離我們很遠嗎?視乎很近不遠,無常瞬息萬變下一秒發生什麼事?都是不清楚的⋯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人在世間上生存,隨時隨地都有風災、水災、火災、地震、刀兵等災難發生;國土的不安、不實,讓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無常所伴隨的通常是死亡、敗壞、消失、離散的負面現象。人一出生就注定死亡,但是死亡的時間、方式都是不定,就是因為死亡如此無常、不定,才令人感到恐懼。觀音山 《藥師經》暨煙供施食超渡法會,可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人生沒有說明書,每個人的啟程、過程、終點都不相同。因為沒有說明書,所以我們心中一定要有一個遵行的楷模,或是正法,每當有猶豫或迷惑時,我們便能將正法應用在煩惱上,偏邪混濁的見解轉為清澈,煩惱煙消雲散,我們就不會繼續迷惘下去。 經濟未起飛時,人人安居樂業,克盡本份,吃苦當吃補,那時輕生率也很低,所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