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經"的啟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現象的烏托邦、或心靈的歸依處。

    對人生的本質有最深入透視且徹底覺悟的是佛教,從二乘法到大乘教,皆以「無常」觀為起點,而從世間(生死流轉現象界)轉向出世(不生不滅涅槃界),既是一種教理 (信解),也是一種法門 (修證),如《雜阿含經》卷1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有生之法,終必壞滅,是無常法。又如三法印」的諸行無常、「四念處」的觀心無常、五停心觀」的緣起觀[1],乃至有《佛說無常經》[2]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遶,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目觀生死隔,雲何不愁歎。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此老病死皆共嫌,形儀醜惡極可厭,少年容貌暫時住,不久咸悉見枯羸,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恆與眾生作無利。

正統佛教的無常,在人命是生老病死,在環境是生住異滅,都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不停。且一切現象都依緣起而生而滅,遷流不息,不能自主。經論從五蘊的各別起滅而詳說其無常,而歸結於三苦、八苦,尤其「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能感受而不能避免的,並由此而有人際的愛別離、怨憎會,若愛不能永聚、憎不能長離,於是有患得患失的求不得之苦,這都是具體可感的「無常故苦」,而其根本乃是五蘊「熾盛」的攀緣外法,卻又念念變異(行),因此,色(物質)與心(精神)的無常是動態的,可粗(觀察)可細(感覺),終歸於衰變、壞散,由於無始以來,不能勝解此理此事而起了妄想、執著,讓人不斷地起惑造業受苦,輪迴於三界六道,不得解脫成佛。這是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有百害而無一利,佛為此而出興於人間,為一切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我輩有幸值聞,即應隨順佛說而自我觀察,起厭離想:「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因為,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能滅諸煩惱」。這才是正確的理解及善用「無常」所給的啟示與修行。

[1]「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對治眾生的四顛倒);「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念佛觀、數息觀

[2] 又名《三啟經》,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敕譯。佛說無常經(三啟經)唐.義淨/譯

稽首皈依無上士 常起弘誓大悲心 為濟有情生死流 令得涅槃安隱處 大捨防非忍無倦 一心方便正慧力 自利利他悉圓滿 故號調御天人師

稽首皈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圓明 七八能開四諦門 修者咸到無為岸法 雲法雨潤群生 能除熱惱蠲眾病 難化之徒使調順 隨機引導非強力

稽首皈依真聖眾 八輩上人能離染 金剛智杵破邪山 永斷無始相纏縛 始從鹿苑至雙林 隨佛一代弘真教 各稱本緣行化已 灰身滅智寂無生

稽首總敬三寶尊 是謂正因能普濟 生死迷愚鎮沉溺 咸令出離至菩提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遶,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屬,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歎。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汝諸苾芻。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是故應知。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爾時。世尊重說頌曰: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此老病死皆共嫌,形儀醜惡極可厭,少年容貌暫時住,不久咸悉見枯羸,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恆與眾生作無利。爾時。世尊說是經已。諸苾芻眾。天。龍。藥叉。揵闥婆。阿蘇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常求諸欲境,不行於善事,云何保形命?不見死來侵,命根氣欲盡,支節悉分離,眾苦與死俱,此時徒歎恨,兩目俱翻上,死刀隨業下,意想並慞惶,無能相救濟,長喘連胸急,短氣喉中乾,死王催伺命,親屬徒相守,諸識皆昏昧,行入險城中,親知咸棄捨,任彼繩牽去,將至琰魔王,隨業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明眼無過慧,黑闇不過癡,病不越怨家,大怖無過死,有生皆必死,造罪苦切身,當勤策三業,恆修於福智,眷屬皆捨去,財貨任他將,但持自善根,險道充糧食,譬如路傍樹,暫息非久停,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鳥,夜聚旦隨飛,死去別親知,乖離亦如是!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依經我略說,智者善應思,天阿蘇羅藥叉,等來聽法者,應至心擁護,佛法使長存。各各勤行世尊教,諸有聽徒來至此,或在地上或居空,常於人世起慈心,晝夜自身依法住,願諸世界常安隱,無邊福智益群生,所有罪業並消除,遠離眾苦歸圓寂,恆用戒香塗瑩體,常持定服以資身,菩提妙華遍莊嚴,隨所住處常安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的沙龍
0會員
21內容數
淨土門 :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象山慶-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輕鬆.寬坦.悠閒.隨緣=眾善隨喜,法義切磋
象山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30
六字真經(象山慶’25.1.27) 明蓮池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驀直西方去,閒殺臺山指路婆。  「真經」乃道教用語,蓮池大師稱”南無阿彌陀佛”為六字「真經」,或為了區別於密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真言(mantra)、明咒(vidyām
2025/01/30
六字真經(象山慶’25.1.27) 明蓮池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驀直西方去,閒殺臺山指路婆。  「真經」乃道教用語,蓮池大師稱”南無阿彌陀佛”為六字「真經」,或為了區別於密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真言(mantra)、明咒(vidyām
2025/01/30
彌陀悲救圖.1-立撮(象山慶24.12.27) 若就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悲」行相,如悲心招喚、應聲(念、心)即現、苦機為先、臨終來迎……,都顯示了彌陀悲濟的主動、即時、鑒機,靈感,但若論其不忍與急迫之心,則(彎腰垂手、舉足傾身)「立撮即行」的形象,最生動而感人。任何人,於(病)危(緊)急下,
Thumbnail
2025/01/30
彌陀悲救圖.1-立撮(象山慶24.12.27) 若就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悲」行相,如悲心招喚、應聲(念、心)即現、苦機為先、臨終來迎……,都顯示了彌陀悲濟的主動、即時、鑒機,靈感,但若論其不忍與急迫之心,則(彎腰垂手、舉足傾身)「立撮即行」的形象,最生動而感人。任何人,於(病)危(緊)急下,
Thumbnail
2025/01/30
彌陀悲救圖.2-回首(象山慶24.12.27) 日本.禪林寺有永觀律師(1033~1111)「回首阿彌陀佛立像 (みかえり阿彌陀)」的傳聞:1082年2月15日,永觀師在佛堂經行念佛,忽見阿彌陀佛從法座下來,引領他同行。永觀師一時驚訝,腳步慢了,越離越遠,阿彌陀佛從左肩回望,慈悲的說:「永觀,遲矣
Thumbnail
2025/01/30
彌陀悲救圖.2-回首(象山慶24.12.27) 日本.禪林寺有永觀律師(1033~1111)「回首阿彌陀佛立像 (みかえり阿彌陀)」的傳聞:1082年2月15日,永觀師在佛堂經行念佛,忽見阿彌陀佛從法座下來,引領他同行。永觀師一時驚訝,腳步慢了,越離越遠,阿彌陀佛從左肩回望,慈悲的說:「永觀,遲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因各種方式非自願地結束他的生命,「我不想死,你就要死.......輪到你了......」有的是一個一個死去;有的是群體地死去;有的因疾病;有的因戰火;有的因饑荒......「人道」,有很多輪迴中的痛苦過患。偉大 蓮花生大士開示:「人世間的所有快樂,後面都有痛苦。」
Thumbnail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因各種方式非自願地結束他的生命,「我不想死,你就要死.......輪到你了......」有的是一個一個死去;有的是群體地死去;有的因疾病;有的因戰火;有的因饑荒......「人道」,有很多輪迴中的痛苦過患。偉大 蓮花生大士開示:「人世間的所有快樂,後面都有痛苦。」
Thumbnail
佛經,對每個人來說,是件很耳熟卻是又非常陌生的事情。 「閱讀佛經」其實不難。
Thumbnail
佛經,對每個人來說,是件很耳熟卻是又非常陌生的事情。 「閱讀佛經」其實不難。
Thumbnail
「無我」與「輪迴」兩項概念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衝突性,是以歷代的佛教思想家,無不對「無我的輪迴」一再進行詮釋。基本上,「無我」是解脫者所已證悟且要令末悟凡夫也能理解的「真實」,而「輪迴」是印度統傳下的一種世界觀,它告訴我們的是世間眾生生死流傳的「事實」,也提供了善惡有報的道德保證。
Thumbnail
「無我」與「輪迴」兩項概念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衝突性,是以歷代的佛教思想家,無不對「無我的輪迴」一再進行詮釋。基本上,「無我」是解脫者所已證悟且要令末悟凡夫也能理解的「真實」,而「輪迴」是印度統傳下的一種世界觀,它告訴我們的是世間眾生生死流傳的「事實」,也提供了善惡有報的道德保證。
Thumbnail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
Thumbnail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不知不覺學廣論已經一年了,你問我有什麼感觸,無常啊!我過去在這裡寫的文章都是無常,為什麼叫無常?因為我正在修行,寫了很多沒有會看的文章,都是我的修行,雖然很想賺錢,但是也許我真正賺錢的地方不是在這裡,這就是無常,是修行的地方,人生走一回不外乎一死,死了以後還能留下什麼?答案在菩提道次第廣論。
Thumbnail
不知不覺學廣論已經一年了,你問我有什麼感觸,無常啊!我過去在這裡寫的文章都是無常,為什麼叫無常?因為我正在修行,寫了很多沒有會看的文章,都是我的修行,雖然很想賺錢,但是也許我真正賺錢的地方不是在這裡,這就是無常,是修行的地方,人生走一回不外乎一死,死了以後還能留下什麼?答案在菩提道次第廣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