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解方(一) 讓大家同在一個系統

教育解方(一) 讓大家同在一個系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並且可以透過許多評鑑、訪視、督導、考核來課求學校的任務執行與成效。

這樣的連動機制,學校無法和部局處成一個團隊,而沒有團隊就難以創新。學校如果又把這種關係複製到校內,校長和老師也不成一個系統,那麼教育就會從基層徹底崩壞。

教育行政第一課就是:「行政要服務教與學,支援教與學。」現在變成是學校這些教育機關在服務與支援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變成部局處的「教育派出所」,學校的治理空間間幾乎被上級交辦的政策命令計畫任務塞滿。

於是學校逐漸失去在地的獨特性,斷裂與在地社區社會的關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山到海、從城到鄉,所有學校呈現單一無趣的均一臉譜。

教育問題的緩解,應該先從系統的建構與修復開始。如果一定要科層體制,那麼部長要往下到最基層去支持局處長,然後局處支持學校、學校支持老師。

不過這種線性關係仍然會存在階層,更好的是,猶如戴明博士在1950年代,讓日本人捨棄福特「生產線」思維,採用他的「流程系統圖」:讓所有單位都在同一個層次,透過平等互動與磋商,循循相依、環環相扣;共同學習、不斷創新、持續改善;終於創造日本品牌風行全球的黃金年代。

所謂「團隊創新」,不成團隊,就難以創新。

avatar-img
李惠銘AMG的沙龍
86會員
10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教改30年,國教院在3月31日也辦了一場論壇「教育生態系的建構與永續」,我覺得還是在閉門造車,因為台上台下98%都是教育人,而且大部分是另類與實驗教育體系。 同質性這麼高的結果,頂多會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教育「生態池」,是一個「水域」的概念,不可能會有一個循環共生的「生態系」。
很多學校都有園遊會、市集,但對於賣什麼東西,常會引起社會與家長的討論;也有很多人不認同「把夜市搬到校園」的作法。 最近永續影響力興起,如果要讓學生探究真實世界、實踐所學,園遊會倒可轉型為「碳權交易所」;尤其再結合PBL「專題導向學習」來進行,更具意義。 第一個步驟是,各班先進行「碳盤查」,可以先
30年後來看現在,或許會覺得,還好現在有AI,才讓人類進入真正的文明世紀。 GPT只是大型語言模型(LLM)的一種,大型語言模型只是人工智慧(AI)的一種,而人工智慧甚至可以說只是「量子技術」的一種。 AI除了用來聊天(就像一開始我們只是把電腦當打字機),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和運用量
昨天聽一位校長夥伴說,他們有一份「性平案」報告一直被退,來來回回兩個多月,因為遣詞用字不夠理性客觀,充滿主觀意識和價值判斷等等,弄到行政人員都不想做了! 原來老師不只是「教師」,還得是「律師」,會寫理性客觀的陳述書;甚至還要是法官,能出冷靜公正的「判決文」。 今早則又看到教育部位因應數位化時代挑
近年來,學校教育也開始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尤其是數位科技引進以後,大家競相用「開機頻率」、「上網時數」等數據來衡量「數位學習」的成果。引得許多學校必須乾脆不關機,或者請很多學生放學來滑平板。
校長夥伴有很多是「萬寶龍控」,3月1日起,萬寶龍全產品將調漲10%,以為是供應鏈或海運問題,結果說是「策略」。 為什麼一支原子筆就得兩萬多,現在還要漲到三萬以上?因為它賣的不是「商品」,而是「客製品」,所以可以操弄「售價」策略。 相對於一般學校有學生上門就求之不得,哪敢再調高「入學門檻」
教改30年,國教院在3月31日也辦了一場論壇「教育生態系的建構與永續」,我覺得還是在閉門造車,因為台上台下98%都是教育人,而且大部分是另類與實驗教育體系。 同質性這麼高的結果,頂多會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教育「生態池」,是一個「水域」的概念,不可能會有一個循環共生的「生態系」。
很多學校都有園遊會、市集,但對於賣什麼東西,常會引起社會與家長的討論;也有很多人不認同「把夜市搬到校園」的作法。 最近永續影響力興起,如果要讓學生探究真實世界、實踐所學,園遊會倒可轉型為「碳權交易所」;尤其再結合PBL「專題導向學習」來進行,更具意義。 第一個步驟是,各班先進行「碳盤查」,可以先
30年後來看現在,或許會覺得,還好現在有AI,才讓人類進入真正的文明世紀。 GPT只是大型語言模型(LLM)的一種,大型語言模型只是人工智慧(AI)的一種,而人工智慧甚至可以說只是「量子技術」的一種。 AI除了用來聊天(就像一開始我們只是把電腦當打字機),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和運用量
昨天聽一位校長夥伴說,他們有一份「性平案」報告一直被退,來來回回兩個多月,因為遣詞用字不夠理性客觀,充滿主觀意識和價值判斷等等,弄到行政人員都不想做了! 原來老師不只是「教師」,還得是「律師」,會寫理性客觀的陳述書;甚至還要是法官,能出冷靜公正的「判決文」。 今早則又看到教育部位因應數位化時代挑
近年來,學校教育也開始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尤其是數位科技引進以後,大家競相用「開機頻率」、「上網時數」等數據來衡量「數位學習」的成果。引得許多學校必須乾脆不關機,或者請很多學生放學來滑平板。
校長夥伴有很多是「萬寶龍控」,3月1日起,萬寶龍全產品將調漲10%,以為是供應鏈或海運問題,結果說是「策略」。 為什麼一支原子筆就得兩萬多,現在還要漲到三萬以上?因為它賣的不是「商品」,而是「客製品」,所以可以操弄「售價」策略。 相對於一般學校有學生上門就求之不得,哪敢再調高「入學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