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擴展與教育外包

2024/03/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昨天聽一位校長夥伴說,他們有一份「性平案」報告一直被退,來來回回兩個多月,因為遣詞用字不夠理性客觀,充滿主觀意識和價值判斷等等,弄到行政人員都不想做了!

原來老師不只是「教師」,還得是「律師」,會寫理性客觀的陳述書;甚至還要是法官,能出冷靜公正的「判決文」。

今早則又看到教育部位因應數位化時代挑戰,計畫每年培育資訊科技師資200至250人;這下老師又得是系統師、工程師......

其實,老師根本就是「神」,這個「師」字早就包含了建築師、環境管理師、心理師、營養師、設計師、分析師......,現在再加上「律師」、「工程師」、「安檢人員」,也是剛好而已!

老師當然要隨著時代一直增能,但教師成長跟解決校園問題是兩回事。多元社會帶來的多元問題,就要有多元思考與多元系統來對應,不是一直都要靠老師增能去解決五花八門的問題。

試想:我們要花多少心力,才能讓每所學校都有會寫「訴狀」和「判決書」的老師?因為性平及各種人權案,幾乎各校都有。而每年增加250個資訊專長教師,如何因應鋪天蓋地AI逆襲的浪潮?

其實,OECD在2021年提出四個未來教育的圖景,學校將會繼續發展「無邊界學習」,成為「學習中心」,而在「教育擴展」的同時,當然也需要「教育外包」來協力!

很多不是教師核心能力與專長的事務,其實就可以外包,讓老師把主要的心力放到主要的課程教學上。

當然這必須是基於教育價值底線的合作,而不是學校教育的全然撤出與失守。

我們過去常用「課程BOT」的模式。有些不是老師專長的課程,會先請業界團隊先進來建構(Build)與運轉(Operate),這期間老師是跟著一起共備與觀課,最後再慢慢把整個課程轉換(Transfer)給老師。

如果沒有「外包」的協力,除了AI,還有永續,什麼碳盤查、ESG,也都不是老師的專長,所以我們要每年再培養500個「永續管理師」?

一直這樣下去,老師還要不要教學?

老師增能和解決問題是兩回事,解決新時代的問題要有新思維。透過教育外包,我們希望「專業的學習平台和諮詢服務(數位的和面對面的,公共的和私人的)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公司企業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教育事業中來。」

然後「公立學校(實體或虛擬)的教育團隊會有更多不同的教學背景、工作安排、專業和聲譽地位,比如獨立護理人員、職業顧問、技能市場分析師、私人平台的教育專家等。」

    61會員
    8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