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的當下。光靠自己的意願無法改變,無法抗拒未來會發生什麼的事。這種時候無止境膨脹的不安,使我們寫下恐懼的劇本,明明是自己編出的故事,卻以為是誰給予的未來,還認定一定會發生,威脅著自己的生命。.......可是事實上,那種事根本不存在。—《木曜日來杯可可亞 》
爵士酒吧演奏結束,聊得意猶未盡,朋友側身對著我,Lincoln Center落地窗倒映著我們學生時期到現在成長為成熟(?)大人的模樣。幾年前的隨口邀約,似乎成為心照不宣的約定,在眾多朋友工作發展穩定的時期,一同在紐約相聚,如果沒有眾多地陪們,也給予不了我獨自飛行的勇氣,搭乘長達14小時的飛機,毅然決然啟程。
「Jeanne,妳會想長住在美國嗎?」一語點醒夢中人,沉浸以往校服同學會的回憶中,忽然明白這些年的歷練,讓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在不同的國度落地深根。
也許一個人漫步曼哈頓街道的日子,多了思考CULTURE SHOCK的時間和空間,也逐漸產生在紐約旅行的實感。
想起接機時搭乘的uber司機是個友善的黑人,我仰望特斯拉車頂透光的星空點點,思索回答著他隨口問問的how's your flight,抵達住所他搖下車窗哼歌道別。Williamsburg的香氛黑人女店員,頭髮編著五彩繽紛的串珠,神采飛揚介紹各式香氣(聞到了義大利麵煮麵水口味!),到地鐵上的黑人遊民和兜售小物帶著孩子的母親,忽地感到失衡感。警戒萬分的心態尋求鬆懈的出口,能以更輕鬆卻不輕率的姿態迎向各種機遇。謠傳地鐵的髒亂在預期中,雖然仍小心翼翼等車時不靠近月台邊,留意有無怪異人士推擠,不過大多數黑人與電影情節裡黑幫等攻擊性的刻板連結破除,甚至還沉浸在各種髮型很時髦的氛圍裡(在甘迺迪機場還看到工作人員頭髮堪比拖把的挺度和厚度🤣)。
從等待電梯時的型男阿伯輕飄飄地攀談,you need to be more patient huh?倏地,有點抓住他想表達電梯升降緩慢的揶揄,有了起頭,開始稱讚他的皮夾克好看,漸漸地,沾上SMALL TALK的邊,門房邊道早安也糗我打擾房東姊姊(沒錯!他用bother這個單字😉),也覺得出門間饒富興味的晨光很美好。
以外國客的視角,和朋友分享曼哈頓即使紅燈,沒有車時穿越馬路是在地人的標誌(停下很像觀光客),機車少見,連公共廁所也很稀有,在地人心底都有本尿點指南,朋友不可思議最新進的國家之一,卻是廁所等基礎建設落後的國度,我聳聳肩,不解不過這可能就是紐約衝突的美感吧。
參觀完大都會博物館(謝謝文青哥推薦!),深受難以言喻的感動,作品極多,真跡橫幅壯闊,甚至連玻璃罩都沒有的距離,暗自擔心會不會呼出的氣息沾染到雕塑或畫作上。細細品味真跡紋理和質感,回想教科書上眾多畫作都在眼前成真,不僅僅是一償宿願烙印在心底淚流滴滴,穿越萬里終於親眼見到本尊。午餐的時間亦覺得奢侈,館內簡單享用鮪魚壽司捲,繼續飛奔各大展區,一路站到閉館,捨不得踏出和藏品們道別的那一步。
聽聞大家工作簽的血淚史,佩服好友義無反顧脫離台灣舒適圈,從零開始。學位完成後在拿到工作簽證之前,學生簽非但所費不貲,尚需一邊工作一邊應付作業,於是乎每年一台日系汽車開到水裡,也沒有隔年拿不拿得到簽證的把握。這樣艱苦的心境,小費文化好像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從前到現在18%起跳,7人以上法菜餐館還會自動綁定20%服務費,簡單吃吃點料理消費水準至少為台灣一倍以上,一餐一張小朋友起跳,每天在曼哈頓呼吸,感到美金水龍頭一去不復返。
朋友談到紐約太多選擇,也許這樣人文薈萃的大蘋果舞台,文化大熔爐之下迸出熾熱奔放地火花,燃燒著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