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5|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2024台北-加州連線專訪】「我的腦袋就是我的記事本」 美國小提琴家 #賈基夫 來台

raw-image

上週在美國加州,這週在美國丹佛,下週美國小提琴家賈基夫(Stefan Jackiw)將在台北和新竹獻演經典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馬不停蹄的行程,多首不同時代、風格的曲目,繁忙的行程對他而言,總是很有組織地完成,他表示,他是一個做事情很有計畫的人,「我沒有使用行事曆,所有的行程都在我的腦袋裡,我會在時間到的時候去做我該做的事。」訪問的當下,他也剛跑了一趟加州海岸,才回到座位上神清氣爽地接受訪問。 賈基夫出生於198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在哈佛求學期間,先主修心理學後主修音樂,他的父母親都是物理學教授,他8歲時以神童之姿和樂團演出,12歲正式開啟演奏生涯,曾在2002年獲得艾佛瑞・費雪事業獎(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 賈基夫說,他是一個幸運的人,有愛音樂的父母,從小到大在家裡、在車上,到處都可以聽見古典音樂,之所以會學小提琴,是4歲時父親的大學室友家裡有個比他年長的孩子也學琴,但琴太小了,因此把琴給了賈基夫,他因此開始在鈴木教學法的團體課開始上小提琴課。 「我的爸媽並沒有想過我會成為小提琴家,他們只希望我找到我真正喜歡的事情,並認真對待,我找到了,就是小提琴。」賈基夫透露,他在青少年時期曾經因對音樂的困惑,一度較少練琴,他的父親還為此不高興,他也因此更知道父母親的要求,就是找到所愛,並認真耕耘。 賈基夫表示,想成為小提琴家,有很多技巧和觀念必須在童年時期建立,打好基礎,賈基夫說,他第一個個別課小提琴老師,是5歲時和Zinaida Gilels女士 在波士頓上課,一直學到12歲,「我能成為小提琴家都是因為她,她教給我的技巧很重要,我到現在天天都還在使用,她每一個學生都拉得很好,可以從中看見她的教學的獨到和厲害之處。」 賈基夫的第二個老師是法國小提琴家Michèle Auclair,她的教學課程十分嚴謹,對學生要求也很高,賈基夫表示,「老師帶我大量的練琴,有時候很害怕她,但也是因為她的嚴格,讓我在那個階段很認真地練琴,那是一段有價值的日子。」賈基夫一路和她學到22歲,直到她搬回巴黎。 經過了嚴格的魔鬼訓練,賈基夫的第三個老師是前克里福蘭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手Donald Weilerstein,他要賈基夫全然地展現自己和表現音樂內容,沒有嚴厲的批判,只有穩穩地帶領,讓賈基夫在演奏領域表現自己。 賈基夫表示,他演奏時喜歡呈現純粹的音樂,「那是一種純粹的聲音和張力的表現,音樂家往往是站在舞台中央的焦點,但我在意的是音樂怎麼表現,我會思考為什麼我要演奏,為什麼喜歡音樂。」 賈基夫的心理學背景也幫助他對音樂有更多思考,「我很好奇人類的心智怎麼運作?為什麼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的感受?」賈基夫說,音樂和心理學有著相通點,「心理學是學習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感覺?為什麼會這麼思考?音樂則是學習怎麼表達自己的感覺,我會思考我的觀眾怎麼感受我的演奏,他們如何接收我的音樂,音樂和心理學有很類似的地方。」 即將演奏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是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賈基夫說,這部作品帶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戲劇性和喜悅,「全曲三個樂章一路從很不平靜到最後充滿了喜悅,觀眾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戲劇張力、喜悅和幸福。」賈基夫表示,他也特別喜歡充滿炫技和神秘特質的裝飾奏後,長笛聲部和獨奏小提琴一起演奏的美麗瞬間,令他醉心不已。 在AI年代,賈基夫也認為,有些事情或許交給機器做會更好,但是人們還是會想要看人類怎麼完成這件事,「例如:奧運;明明飛機可以飛很快,但大家還是會想要看人類跑步,想要看過程中人性的掙扎,直到終點,又好比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我們可以聽很多傑出的錄音版本,但觀眾還是會想要聽一場現場演奏,從中感受到別人的感受、作曲家的感受,理解作曲家的念頭,這就是人類有趣的地方。」為此,賈基夫期待觀眾能走進音樂廳,好好聽一場音樂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原本不知道我是否喜歡布拉姆斯,我也不知道您是否能來,」西蒙說,「請您相信,您喜歡不喜歡布拉姆斯,對我都無所謂。」—— 莎岡 《 你喜歡布拉姆斯嗎 》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inderszenen/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