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8|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綠色生活】從永續中找回一些人性

以前對我來說,永續 = 環保。


所以能夠電子化的事情,我決不紙本作業;物品盡可能減少包裝甚至趨近零包裝。

我總認為那樣就叫做永續。


但除非人類集體死亡,否則我發現這麼操作,可能會有問題的。

做了永續管理師之後,開拓對於永續的理解後,我開始在理性中找尋一些人性。


例如,我的阿嬤年紀很大了,所以政府有給予一些補貼,某次我爸說他要帶阿嬤填單去拿現金,我就問說還要專程跑去公所拿錢喔?他都沒有線上取款的功能嗎?也太不環保了吧?
我爸說:當然有線上作業的功能阿!我也有想過要申辦,但我就是想帶阿嬤出去走走,藉故讓他去跟人群聊天啊!
就在我腦袋很自然的職業病發作,開始推估究竟親自跑一趟公所還是線上申請的碳排比較高的時候,我爸的一席話讓我瞬間愣住了。


又例如,從幾年前開始,我半認真地拜託任何我的好友,不管是生日還是什麼節慶的,請不要再送禮物和卡片和蛋糕給我,雖然可能有人會覺得「你自以為每個人都會想到要送禮物給你喔?」,也太白目了吧(對我就是這麼白目)。因為根據我的經驗,有超過50%的機率都不會是我需要的東西(需要的東西早就自己買給自己了不會等別人送),然後我也不想上演一段「喔天啊你怎麼會送我這個?!我好開心喔!謝謝謝謝!」的假掰劇碼。如果我顯現不出開心的表情,那麼對送禮的人來說也是很失禮的。

在經過一番溝通後,我很開心連續幾年我都沒有收到任何卡片和禮物蛋糕了,我也很慶幸自己不是那種沒被慶生就會心寒的那種人。如果真的想送禮或分食給我,我也會拜託他請減少包裝或不要包裝,能裸裝就裸裝,拜託拜託。

可是像下面這個影片,如果今天這位壽星小弟弟,他沒有收到這份生日禮物的話,他想要畫畫的熱情可能就無法被延伸;又如果他收到的禮物沒有包裝,那弟弟拆禮物時就少了份儀式感,他產生的喜悅可能也不會這麼有層次、這麼刻骨銘心...於是這個包裝的存在就很有價值了,雖然那是一次性的包裝。
更何況從影片中能感覺得出,這一個慶生,對於親子關係之間的羈絆,是很重要的建立,於是「禮物+包裝」這個物件就很重要了。



當然啦,我也不會因為這樣就增加自己使用一次性包裝,但如果有必要的狀況下,我會願意原諒自己,也會去理解別人使用一次性包裝。

現在把永續的視角拉得更寬闊之後,「環保」應該不是衡量永續的唯一指標。

永續非A即B的答案,如何在光譜兩端中取得平衡的答案,是我下一個階段更要努力追尋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把淨灘當職業,到生活減塑,到最近半途出家成為ESG小白。一路上自以為是的想為永續、環境做點事,過程不小心有些收穫,所以就記錄下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