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的頭從一開始就不太舒服,但個案分析就是要不斷的討論,這也是種另類的煎熬,間接影響到今天的學習狀態。
但不管怎麼說,還是從上午的個案討論中體驗到不同老師帶個案的差異性,這也是很大的收穫。
上午個案老師帶個案的節奏,讓我有重返進修 MBA 的感覺,似乎管院老師帶個案分析的風格都很像。
幸好今天上午的授課節奏比較緩慢,再加上這次中午休息時間比較長,稍微緩和了我頭部不適的狀況,不然還真不知道該怎麼撐下去。
我滿喜歡個案老師的「監軍」說法,透過個案分析來鍛鍊自身思維的廣度,不斷地深挖每個決策背後的相關資訊,以期未來能提供給決策者不同的視角或思考方式。
但我對於最後白板上分組討論時,「合資公司」的提議有很深的疑慮,這個點子並非只有優點,它也有相對應的風險,而且在現實世界中常發生;我自己就看過兩個實際案例,最後都是規模小的公司吃大虧。
在發想可能的點子時,可以天馬行空的先發散,但到了慢慢凝聚共識或是說準備做決策時,應該就要反覆思考其優缺點,最適方案有時並非是「最大收益」的決策思維。
當然,以上只是我最直接的感想,或許個案老師後來有帶到,但我忽略了。
其實還有一點內心話想說,只要是人都會有自己的「偏好」,這是很正常的;但在個案分析及討論時,如果引導者的傾向太明顯,無形中會干擾或影響小組的想法,這點當然有好有壞。
我自己在小組討論時也有自己的偏好,每個決策都有優缺點,背後也都有其成因;開放性問題沒有正確答案,這才有思辨的機會。
講白話,那就是先別預設立場,然後隱性地迫使大家往那個方向去,這是領導組織時在做的事 (有共識、行動才有效率),而不是引導個案討論時該做的事 (討論的過程或許比結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