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閱讀教我的事

234公開內容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這個章節乍看之下有點過於理想化了,因為窄門並非人人能走,這要看手中的資源而定;要是還沒通過窄門就倒了下來,就別提之後能把路越走越寬了。覺得自己有能力、正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看到作者寫的內容會像吸大麻一樣,茫茫然地以為在說自己,殊不知只有少數人才能笑到最後。
Thumbnail
對於這個章節所描述的現象,生長在黑手頭家的我還挺有感的,或許我也能透過文字與作者進行對話。如作者所言,在 1990 年代以前,臺灣的產業結構還處於人力密集的階段,再加上人力成本不高、勞工意識不彰,這些都是蘊育中小企業的土壤,也提供許多沒受過高等教育的黑手勞工「創業」的機會。
Thumbnail
我特別喜歡這句話:「難走的路,從不擁擠。」 人腦往往會高估短期快樂的效益,而想要避開眼前會吃苦的路;刻意選擇先苦後甘,才能夠擺脫這種強大的潛意識傾向。「生命中絕大部分的收穫,通常都是要短期先吃點苦,之後才能獲得長期收益」,劉潤的這個章節給出了很白話的補充說明。
Thumbnail
從父母自己的經驗出發,判斷影響職涯發展的主要因子,然後希望或要求下一代能先培養相關的能力;以個案來看,我認識的朋友中,職業為教授、律師或醫師等,都會希望小孩先有「文化資本」再論其它,但如果工作內容偏業務性質或是以軟性能力為主的職業,就不會這麼強調專業能力的養成。
Thumbnail
有餘裕去「選擇」而不是「被選擇」過你的人生。面對經濟資本雄厚的上層階級,專業中產階級的教養方式做為一種「階級劃界策略」,只能標榜「文化資本」的優勢。中上階級父母是全球化的得利組,他們透過跨國遷移進行求學、工作、經商,不僅取得學歷、外語等跨國文化資本,也將這些「文化資本」轉化為職涯發展與財富積累。
Thumbnail
未來的教育軍備競賽還要加上 AI 工具應用的熟悉度,如何在生活中、甚至在全方位的學習中透過 AI 輔助提高效率,這說不定會大大地影響教育的過程。只要改變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沒必要抗拒它,反而應該想辦法協助小孩適應這個過程。家長應該要更勇敢一點,自己先跳到水裡面試試看,然後再思考適合小孩的前進路線。
Thumbnail
這個章節點出了當前父母所遭遇的最大困難,那就是「時間」;政府一直在推動教育改革,這個出發點絕對是良善的,但在教育現場卻遭遇到極大的困難。如作者所說,當父母都需要外出上班,把教養子女的責任都外包時,就會跟現在改革的方向相違背,導致小孩失望、父母失落等問題。
Thumbnail
我個人認為台灣企業更擅長的是「效率與成本領先」的道路,近年是有往「差異化」邁進的跡象,但前進地步伐非常緩慢。慢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台灣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都是擔當「快老二」的角色 → 先讓龍頭公司突破成功,知道大方向跟趨勢後再快步追上。
Thumbnail
電腦是「數位處理器(digital processor)」,它們儲存及處理分批進來的「離散值(discrete values,不連續值)」。電腦易於處理數位資料,且數位系統比類比系統更容易延伸擴充。
Thumbnail
電腦的邏輯或功能性架構包含:處理器(processor)、主記憶體(primary memory)、輔助儲存器(secondary storage),以及其他元件,全部都由一個名為匯流排 (bus)的線路連結,這些線路在它們之間傳輸資訊。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