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創業教我的事

48公開內容

在台灣創業失敗的財務壓力及社會負面觀感等絕對比你想像中大。我的經驗告訴我,通常口頭講自己已經了解創業失敗機率很高,並為此做好心理及財務準備的人,通常都是騙人騙自己的,因為潛意識裡都認為自己不會失敗,天縱英才成功必定在我,但真的是這樣嗎? 出來創業前要先想清楚公司戰略(策略)以及發展路徑,然後努力去達成。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幫中小企業清亂帳!」,就想到在唸 MBA 時上的「財務報導」課程,一直在強調不要有內外帳,不要隱藏收入或虛增成本,這是違法的行為。其實,就我自己創業的經驗,有時不是創業者想要做內外帳,而是因為「不熟悉會計制度」。
Thumbnail
昨天偶然聽到老婆跟她兼職公司的老闆通話,結束後我就跟老婆說:「難怪妳老闆喜歡找妳討論公司的發展方向,因為妳妥妥地就是從老闆的思維出發,用跟妳老闆一樣的視角在看事情。」講完這段話後,老婆楞了一下回我說:「我只是已經習慣從資方的角度看事情而已,我在這間公司的角色是財務顧問,不單純只是個員工。」
Thumbnail
每間公司只要能夠生存下來,都是有自己營業或商業上的秘密,這個秘密也是護城河。談到「現金流」,不止是對個人來說很重要,新創公司也需要格外重視;當沒有現金流時,就算前面做了再多的佈局與努力,公司也是會倒,到時會更慘。
Thumbnail
這章寫的很實在,但還是有點樂觀;「為自己工作」聽起來很美好,事實上煩瑣的日常工作很多,又不得不做;從一位專業技能的「受雇者」轉型為「自雇者」,應該會有一段陣痛期。事實上,我覺得只有知識型的工作者才具備創立「一人公司」的條件。
Thumbnail
最近我們在協助一間健身房新創設立公司,這個章節讓我們可以從「投資人視角」去設計一間好企業。舉例來說,依賴健身教練的健身房就是「規模」的敵人,但凡想要連鎖擴張的健身房,就不能依賴教練;同理,烘焙麵包店的擴張也不能依賴麵包師傅。以上這些都算是服務業,而服務業要規模化的前提,就是要把「流程標準化」。
Thumbnail
這個章節看似講了不少東西,書中也用了很多案例來講解觀念,但對我來說就沒有「反脆弱的結構設計」吸引人。畢竟以前讀 MBA 時有上過「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整堂課都是在教一些方法論來執行「洞察」與「體驗」;至於抱怨是比較直接性的陳述問題,這反而相對單純。
Thumbnail
回到創業最初的「基本邏輯」,創業的基礎還是跟人的本質有關,那就是「性格」。不管是因為生理影響心理,又或是心理影響生理,易怒焦躁的狀態並不適合創業。當創業者是以自己會甚麼為出發點創業,而非真的想要解決甚麼「實際問題」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刻。
Thumbnail
快速翻閱本書後,讓我更佩服作者的能耐,他不像一般人讀書只想著書中作者怎麼說,而是更進一步去詮釋其核心觀念以及該如何實踐。書中印象深刻的一段話:「你在一個領域內感受到安全,才能夠在另外一個領域內充分創新。」
Thumbnail
當這本書講到「剩餘成果」,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先前看到的新聞,內容是「彈頭感謝周杰倫的提拔」,採用他數首歌的詞曲,讓他每年光靠版稅就可以獲得超過一般上班族的數倍年薪,4 年賺進超過 1 千萬元,這就是一再收割成果的好處,當然也是需要好的平台跟貴人相助。
Thumbnail
這本書對於想要居家或精實創業的人來說,是一本大補帖,從最初的「創業發想」、「聚眾」、「目標客群」、「最小可行產品」再到「產品與市場契合」等,讓我感覺重新上了一次 MBA 的課程,而且作者還在書中舉了很多實際案例來輔助說明,讓人更能了解箇中含義。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