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感到孤單、寂寞、覺得冷?或感覺總是很孤獨?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才會如此寂寞? 總是認為,如果能找到一個伴侶,或者多交一些朋友,就能擺脫這種感覺?
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常見的誤解。
小時候在學校大家應該有經驗,上廁所尿尿或去福利社,不管去哪都喜歡揪朋友一起,都會避免讓自己「落單」。長大後在臉書社群上也會想加很多好友,衝人氣,試圖想營造及證明自己,想讓人認為我們人緣很好,很好相處。
所以對於那些比較不這麼做的人,容易讓人認為,對方一定是有問題或不合群。多數人會覺得,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活躍的社交關係,就代表他不太正常,不受歡迎,也會不幸福。很容易用各種方式來評判自己或者別人,比如說:
「他怎麼還單身?」
「你怎麼每天都宅在家?」
「你看他/她都一個人,應該是很難搞有什麼問題吧?」
「聚會他/她怎麼每次都不參加,拍到頂(難相處)!」
「反正也不會有人想約我吧!?」
這些話聽起來很無害,甚至有些關心,但其實都隱含了一種假設:
「人們應該要有一定的社交需求和社交能力,否則就是有問題的。」
但事實上,這種假設我們可以先括號起來,打個問號。孤單或孤獨並不代表就是有缺陷有問題的。它只是反映了我們對於親密關係和社會連結的需求程度不同而已。
而這種需求並不是固定不變或越多越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偏好和社交風格。
有些人喜歡獨處,有些人喜歡熱鬧。有些人喜歡深入交流,有些人喜歡輕鬆聊天。有些人喜歡多元化的社交圈子,有些人喜歡穩定固定的社交群。
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來定義什麼是正常的社交關係。只要你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沒有必要去跟別人比較或者自責。
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邊緣人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困境狀態。很多人覺得,自己是注定要孤獨終老的,因為沒有足夠的條件或者機會來改變自己的處境,會用各種理由來解釋及合理化,認為自己為此是無能為力改變的,比如說:
「我太忙了,沒有時間去社交。」
「我不想讓人覺得我在裝熟,很丟臉,為什麼不是對方來找我?」
「我不夠帥/美,身材也不好,本來就不會受歡迎。」
「我老了,也沒有很有錢,沒車沒房,沒有人會對我感興趣。」
這些話聽起來很合理,但其實隱含了一種心態就是 :「自己是無能為力的,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 這種心態會讓人陷入一種消極的循環,越來越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沒有希望,沒有改變的可能。
這樣的想法也代表我們認為需要依賴外在的某些條件與物質資源,才有資格被愛、被接受、被歡迎、被喜歡,這種思維其實很常見,也很正常,不能說它錯,也不是要說這樣想的人是不對的,而是我們需要練習去辨識,暫停並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是事實嗎?有證據嗎? 還是只是猜測而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資源和社交策略。有些人擅長經營社交網路,有些人擅長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有些人擅長表達自己的情感,有些人擅長聆聽別人的故事。有些人喜歡參與社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