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30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三義鐵道水庫休閒騎 113.06.20(四)

    已是仲夏六月,來三義不是賞桐花、看木雕,而是想騎一趟舊山線鐵道+水庫之旅,早上五點半與溫兄從板橋搭車,到達三義車站已是上午七點半了,天氣晴朗、微風是個騎車的好天氣!

    raw-image


    出了車站沿台13線尖豐公路往南騎,經過三義一橋時看到「三叉河三義鄉之源」石碑,三義舊稱「三叉河」,因西湖溪主流與支流水尾溪在此匯合形成三叉狀而得名早期先民入墾此地, 稱這裡為「三叉河」,日據時期設「三叉河庄」;民國39年設「三叉鄉」,後因「叉」字不雅, 民國42年更名為「三義鄉」!


    直行看到85度C右轉,光復路、復興路、中正路這個區域是三義有名的「廣盛老街」,從清道光年間開始經過200年的變遷,原本穿過的水尾溪也加蓋成停車場了,只能從巷弄內老街屋感受其往日風華!


    光復路走到底就是「建中國小」,這所學校創建於明治37年(1904年)原為銅鑼灣公學校三叉河分校,明治39年獨立為三叉河公學校,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以前最夯的是99階3D彩繪階梯,以三義鐵道、桐花、石虎、龍騰斷橋為主軸,非常漂亮,三年前與宗神、淑芬到銅鑼賞杭菊看鐵道,曾到此打卡;不過二年前因彩繪的壓克力板,經日曬雨淋色彩褪色,多處翹開已拆除,恢復校門口階梯原來樣貌,很可惜!


    回到中正路上的六角亭,直行台13線可到達三義木雕老街的水美街,左前方八股路是苗49鄉道的起點,也是前往勝興車站、龍騰斷橋的道路!


    進入苗49鄉道,經過舊山線鐵路地下道、八股頭平交道都是沿鐵路左側而行,穿過第二座二十份平交道改為鐵道右側,一路過去公路與鐵路伴行,約莫三公里就到達苗49+3K處的中興橋(0824、4.48K),從這裡開始準備爬坡!


    經過中興橋左側有條水泥路,這是新闢前往一號隧道的道路,一號隧道在舊山線隧道群中算是十分特殊的,在經過1935年4月21日大地震後,一號隧道北口是唯一沒經過改建的,還保留原來紅磚結構的隧道,全長230公尺,是舊山線鐵道中(千分之二十六的陡坡)最陡的一段,通過一號隧道後,再轉個小彎,勝興車站就到了!(參考導覽資料)


    這裡是今天第一個上坡,道路狹小彎曲緩緩而上,約400公尺就到達苗49-1+3.416K終點路口(0827、4.81K),這裡也是勝興車站的收費停車場!


    續往上騎很快地看到勝興老街,「勝興」舊稱「十六份」,早期此地因伐樟製腦曾設十六座蒸餾樟腦之爐灶,因而得名,光復後此地更名為「勝興村」,民國47年(1958)十六份站名改為「勝興站」,現在勝興老街因勝興車站而興起,特產、餐飲小吃、民宿雲集非常熱鬧!


    前面是「牛車寮」,早期農村社會搬運農作物、物資都需由牛車運送,當時為了讓這些搬運的工人及牛隻能有一個休息、遮風避雨的地方,會搭建寮舍,因而稱為「牛車寮」。

    這裡也有「牛車寮」,區分上下路,上路為牛寮,車伕寮則居下路,牛車專司運送木材、山產,全盛時期有牛車十多部、工人一百八十多人,光復後山林管制,牛車寮漸次消失,僅留下地名讓人緬懷。」(參考導覽資料)


    終於到達「勝興車站」(0835、5.45K),這座車站設立於1907年4月1日,原名為十六份號誌站,啟用迄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1930年升等為驛(車站),1958年2月10日改為今名,1998年9月24日因改線而廢止,1999年4月16日登錄為苗栗縣縣定古蹟!


    「勝興車站」為日式木造站房,有岸式、島式月台各一座,站房樑柱銜接完全不用鐵釘,柱頭結構為八卦和尖矛、屋簷飾板也作成鋸齒狀等特殊設計據說車站四周為九座似虎頭的山峰所環繞,地理上為虎穴, 因此特別以八卦尖矛鋸齒來破九虎,以達「鎮站避邪」的作用!


    勝興車站早期是西部縱貫鐵路的最高點,站內月台有一座石造紀念碑,標高402.326公尺,為舊山線鐵路中最險峻,自然景觀最特殊的一段!


    看到這種老車站島式月台,令人不禁想起朱自清「背影」散文中,那位穿過鐵道爬上月台去買橘子,走回來再離去,身材圓胖父親的背影………,感觸很多!


    前面是舊山線鐵道第二座隧道,左右兩側停放許多鐵道自行車,這座隧道興建於1905年,全長726公尺,由於1935年(民國24年)4月21日台灣中部大地震時受損,但是並不嚴重,仍然保持原來磚砌結構!


    開天隧道靠近勝興車站的北洞口上,仍可看到當時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親題的「開天」字跡

    據稱三義東西向的火炎山、關刀山是台灣氣候主要分界線,北方冷空氣及南方熱氣流在此交會,經常會出雲、起霧、下雨,有時勝興車站烏雲密布,但從二號隧道南口出來,卻是風和日麗,感覺天就開了,客家話說:「開陽哩」,因此這個隧道就以「開天」命名,很有意思!


    走出車站右側有座「勝興虎泉」,以前勝興村還沒有自來水時,這裡是居民取用井水之處,車站前還有六七棵相當高大的南洋杉,非假日的勝興老街很寧靜安祥!


    道路斜對面為「站長宿舍」又稱二號官舍,興建於昭和16年(1941年),原本作為驛長及副驛長官舍,直到戰後改建,打通兩個單位為一個單元,而後陸續加建房間、棚架,而改稱為站長宿舍!


    離開苗49+4K處的站長宿舍就開始爬坡,典型的山區道路彎曲狹窄,往上騎約莫700公尺到達苗56鄉道叉路(0859、6.27K),此處海拔約430公尺是苗49鄉道最高點,往右到達龍騰斷橋,我們先往左去看有名的關刀山!


    前行50公尺遇苗56鄉道與深水農路岔口,這裡也是桐花綠廊自行車道18K處,遠方那座山是「關刀山」,因山形酷似三國時代關公所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刀背而得名,海拔889公尺,名列台灣小百岳。它最有名的是發生民國24年(1935年) 4月21日凌晨,7.3級的「關刀山大地震」,舊山線原名「魚籐坪橋」被震斷,形成現在有名的「龍騰斷橋」的自然景觀!


    原路返回三叉路口,往左沿苗49鄉道往南騎,經過一段險降坡後,不時看到雙軌並行的鐵道,在苗49+6.5K附近從一座鐵路橋下穿過(0908、8.21K),這是舊山線167號誌站北端東正線的「折返線」,全長250公尺,民國66年配合鐵路電氣化實施作的,主因是北上列車經過魚藤坪橋,鐵道便以千分之25的坡度一路延伸到勝興車站,原本的陡峭坡度對列車而言已是挑戰,若遇上列車因暫停導致無法上坡的情況發生,作為火車倒退累積馬力再奮力前衝的緩衝支線,這也是台鐵至今唯一的側線!(參考導覽資料)


    從龍騰社區牌看舊山線雙軌道更清楚,其實舊山線是單軌的民國66年臺灣縱貫線鐵路電氣化實施後,因行車密度提高,加上勝興站原來股道不足,且到泰安站間又是單線通車,往往造成交通壅塞,於是自165.8公里附近分支出一條西正線,長2公里直至167.8公里處接回東正線,是舊山線唯一的雙線軌道,並設有無人「167號誌站」,因從基隆起點到167公里處而得名!(參考導覽資料)


    前面是「龍騰活動中心」(0917、9.76K)接著取右線往龍騰斷橋,「龍騰村」早期稱為「魚籐坪村」,位於鯉魚潭與關刀山側,相傳先民初墾時,鯉魚潭裡的鯉魚精作怪,因此種植有毒的魚藤,用意是借附近造型像「三國誌」關羽所持之刀,斬魚藤以毒死鯉魚精「關刀斬魚藤,魚藤毒鯉魚」,一物剋一物的把關刀山、魚籐坪及鯉魚潭串聯起來,這裡有舊山線最「毒」的傳說之稱 (參考導覽資料);一直到臺灣光復設村後,村民認為「魚藤」這名詞不雅,因而改名為龍騰!


    接著往右前方約20公尺再經過一條鐵軌,這條鐵軌應該是舊山線鐵道的「安全側線」,它位於167號誌站南端西正線上,全長約450公尺,主要是讓超過千分之25坡度的下行列車,若是衝太快時,有煞車緩衝的機會,藉上坡的減速來避免墜落魚藤坪橋,甚或發生相撞事件!(參考導覽資料)


    回到苗49+8.45K處的「龍騰斷橋」(0927、10.96K),「龍騰斷橋」原名「魚籐坪橋」,因隨著魚籐村改為龍騰村,亦被稱為龍騰,原是由磚拱造型的橋墩與大跨距的鋼樑所構成,特殊的結構與造型被譽為「台灣鐵道藝術極品」,但美麗的外表卻抵不過1935年(昭和10年)關刀山大地震的反覆位移,整座橋身損毀嚴重,爾後拆去有安全顧慮的鋼樑,便在斷橋以西600公尺重建新鐵橋,遺留北端六座及南端四座殘缺的磚造橋墩屹立於青山翠谷中,成為舊山線永遠的地標,現在所見是1999年921大地震後樣貌,2003年指定為縣定古蹟,惟每年餘震不斷,遂於去(112)年完成拱圈加固工程!(參考導覽資料)


    「龍騰斷橋」興建於1906年4月30日, 1907年6月1日竣工,總長164.8公尺,原由磚拱、鋼板樑及鋼桁樑分段構成,橫跨在景山溪支流龍騰溪上,橋面離溪底50公尺,是當時台灣鐵道部海拔最高、跨距最大(61公尺)的橋樑。這座橋墩沒用一根鋼筋、一包水泥,只以紅磚及花崗石塊利用石灰黏結而成,以平衡火車行駛時所造成的震動!

    另外,位在拱橋橋墩腰上兩側,各有五個立方體的花崗岩石,這些稍微凸出於橋墩的花崗石是當時興建拱橋的時候用來支撐鷹架模板用的構造物!(參考導覽資料)


    接著我們從北斷橋苗49鄉道旁小路扛車下切景山溪參觀對面「南斷秘境」(0943、11.27K),走上階梯迎面是爬滿樹根的橋墩,彷彿進入吳哥窟遺跡!


    據當地人口述,在建橋之前,日本人先在附近興建一座磚窯廠,以就近供給建造橋樑的材料,由於嚴格要求磚塊製作品質,所以現今留下的殘餘磚塊仍然屬於「磚」中極品,尤其位在拱形的磚塊疊砌方式與接合切角,可看出當時砌磚手法的精緻程度! (參考導覽資料)


    沿著南斷橋東側小路往外走,途經168花生假日市集,然後經過一處彭家莊、隴西堂的聚落,便接回苗49+8.9K鄉道,續往南騎前往鯉魚潭水庫!


    道路彎曲下滑,很快的到達苗49+10.528K終點,接上苗52-1鄉道往左騎,這裡屬於鯉魚潭村「上山下」聚落應該指往苗49鄉道是上山,山腳下這片區域的意思


    前面是鯉魚潭村(1013、13.77K),三義鄉志記載昔日這裡有一片水潭,多鯉魚棲息而得名,清乾隆27年(1762年),有平埔巴宰族人潘大猷入墾南端,聚居於鯉魚潭一帶,因是該族最靠近內山的一個社,故稱「內社」,漢人稱為「番仔城」,典型的鄉間小村落,假日鯉魚國小開放時,可爬上後面的舊山線鐵路參觀,今天我們只能直接經過!


    這條苗52-1鄉道很短才2.358公里,我們從中間切入經上山下、鯉魚潭村,距離苗52鄉道才650公尺真的很迷你,接上苗52+3K處,前方那座是「內社川橋」舊山線鐵路經過的橋樑!


    道路右前方是「鯉魚潭後池堰」,主要目的在攔截水庫溢流及景山發電廠尾水,提供下游灌溉用水;另具有保護上游鐵路橋墩之功能,幾天的午後陣雨,後池堰水量全開!


    離開後池堰,我們從內社川橋左側橋下,沿著階梯往山上走,很快的來到台鐵舊山線內社川橋北端,因有柵欄阻隔,只能隔門遠望,橋的對面為七號隧道北口,長1262公尺!

    現在所見「內社川橋」是民國24年(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損毀後,所建的第二代橋,四柱上承式桁架設計,全長173.73公尺,橋墩由原來馬雅階梯金字塔形,改為耐震性佳的橢圓形中空鋼筋混凝土,其中由鋼鈑梁改為桁架梁,是台鐵唯一建於二戰前的上承式桁架橋,1938年7月15日完工,1998年9月24日停用,2019年5月8日公告為苗栗縣縣定古蹟!


    北側這座是台鐵舊山線六號隧道,隧道口左側還遺留戒嚴時期橋隧連的衛兵崗哨及碉堡,他與三號、四號、五號等三座隧道構成的短隧道群!


    穿過五彩燈光的六號隧道,前往參觀五號(237公尺)、四號(48公尺)、三號(511公尺)隧道群,因這三座禁止行人通行,僅能從五號隧道往內眺望,該段隧道為直線,因此能夠同時看到三個隧道,此段隧道在1935年大地震後改建的水泥隧道!


    回到苗52鄉道續往西行,經過後池堰生態公園很快的來到苗52+4K處的「龍門橋」,左遠方是鯉魚潭水庫「鋸齒狀自然溢流堰」,總長303.6公尺,水庫滿溢順流而下,非常壯觀;近端景山溪左岸像麻雀造型的建築是小巧迷你的「景山發電廠」


    經過龍門橋開始上坡,途中經過「鯉魚潭水庫管理中心」,這段路是今天最後一段爬坡,雖然僅有1.5公里,垂直高度約100公尺,但豔陽高照公路無遮蔽,騎起來滿身大汗非常辛苦,終於來到苗52+5.5K處的「鯉魚潭觀景台」,此處海拔約330公尺!

    沿景山溪往下望,下方是鯉魚潭水庫溢洪道,接著是龍門橋,然後是水管橋、內社川橋,最後是後池堰,剛才我們是沿苗52鄉道騎上來的!


    沿道路進入水庫園區參觀,惟車輛無法進入感謝警衛大哥願意幫我們看車,讓我們能一償宿願,首先來到有名的「鋸齒狀溢流堰」!

    因受水庫地形寬度的影響,在有限空間需布置溢洪道,取水出水工及導水隧道等重要構造物,為節省空間,避免互相干擾,設計出國內首座「鋸齒狀自然溢流堰」,並於堰頂設分水柱,讓溢洪時吸進空氣降低負壓的功能,鋸齒狀增加了排洪斷面,已達在有限的溢洪寬度內增加溢洪量,溢洪堰總長303.6公尺,排洪量為每秒2300立方公尺,這幾天午後陣雨讓我們看到壯觀的排洪景象!(參考導覽資料)


    在鋸齒狀溢流堰與大霸間有座「鯉魚潭水庫紀念碑」,是水庫有著名的地標,「鯉魚潭水庫」位於三義、大湖與卓蘭三個鄉鎮,興建於民國74年,81年竣工啟用,水源來自大安溪支流景山溪及大安溪士林攔河堰卓蘭發電廠的尾水,集水面積為53.45平方公里,總蓄水量為126百萬平方公尺,除供應苗栗縣民生及灌溉用水外,並與大甲溪的石岡壩聯合運用,成為大台中地區主要水源之一,是兼具觀光、灌溉、防洪、發電的多功能水庫!(參考導覽資料)


    這裡是「鯉魚潭水庫大壩」遠眺水庫湖光山色,一碧萬頃,美不勝收!大壩」高96公尺,是一座中央直立心層滾壓土石壩,土壩表面使用拋石保護,避免雨水及波浪的沖刷,大壩能阻斷景山溪的河床,形成龐大的蓄水空間,總蓄水量可達126百萬平方公尺,為苗栗縣境內最大的水庫!(參考導覽資料)


    參觀完完鯉魚潭水庫,下一站前往日南車站,原路返回「鯉魚潭村」,這個季節稻田一片金黃,稻穗結實纍纍,稻浪迎風搖曳,充滿豐收喜悅,遠方是三義的火焰山!


    出了鯉魚口沿140縣道往火焰山下前行,經過隧道就是苑裡鎮上館里,此地昔稱「公舘仔」,日據初期於此設火炎山隘,屯田四十五甲,並設隘寮及辦公事務所,掌理屯務,古稱隘寮為「公舘仔」!

    丙華家就住在這裡,他是我在民國80年於台南平實營區服役時支援政戰處的預官,為人忠厚老實,能力超強,由他的協助讓我在文宣及眷村服務上輕鬆不少,他更是我電腦啟蒙老師,對他感謝特別多,經過就不能錯過,順道拜訪他!

    後因職務的關係輪調他處,算算已有30年未見面了,期間於中部軍團時知道他在豐原國中任職,然後在今年初在網路上又見面了,網路世界真是無遠弗屆,獲知他一路走來都是一面教書一面種田,後面那一大片都是他親自種的,真佩服他,看到昔日的老戰友真的很高興、很珍惜!


    離開丙華家沿北堤東路前往日南車站,今天是「立夏」的前一天,豔陽高照天氣很熱,不過對單車族來說「不下雨就是好天氣」,就這樣的來到「日南車站」(1313、35.70K)!他是台鐵「海線五寶」中的一個車站,日式木造站房,興建於1922年,距今已有百年歷史了,看了這座老車站,有股令人發思古之幽情之感!


    沿鐵路旁的步道往南騎,約500公尺就到達台鐵海線「舊大安溪橋」(1330、36.73K),「舊大安溪橋」興建於日據時期大正11年(1922年),寬6公尺、全長918公尺,共有47座橋墩,是座鐵公路共構的橋樑,60年代隨著海線交通流量增加,原橋老舊,拓寬不易,民國64年於下游側興建新大安溪公路橋,民國76年於上游側重建新鐵路橋,至此舊橋走入歷史,民國93年七二水災時兩座橋墩遭到沖毀,並造成部分橋面陷落,形成斷橋,民國95年以此橋見證日據時期工程技術,加上橋墩構造兼富有藝術美感,列為臺中市歷史建築!


    騎乘至此今天重要地點均走訪完畢,接著沿台1線、中山路前往大甲車站搭車(1355、42.32K),今天使用六半小時,才騎了42公里,天氣雖然酷熱,但騎到賺到,難得能探尋舊山線鐵道,看到滿溢的鋸齒狀溢流堰、美麗的黃金稻浪,還有久未謀面的軍中袍澤,令人雀躍歡喜莫名,特別感謝一路陪騎的溫兄,有他在不敢偷懶倍感安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