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五、六十歲嗓音退化? 實在是言之過早囉!

前陣子看到看到民歌49的演出片斷,幾位年長的歌手嗓音退化的真有些嚴重,不過這演唱會聽的是回憶,倒不全然是歌聲,也不至於會用”翻車現場”來形容。

傳聞民歌50會成為絕響,聽起來也覺得時候差不多了。

聲音的退化在所難免,不過健康的發聲卻能對聲音延年益壽,我學生中目前正在上課超過60歲的有三位,分別是74、66與62歲,74歲的學生跟我說過年時跟她妹妹唱歌,她妹跟她說:"妳為什麼能唱這麼高,以前也沒聽妳唱這麼高!"

學生跟我說:"因為老師教的好!"

62歲的學生是退休的國小老師,她說40多歲時嗓音的狀況有些嚴重,去看耳鼻喉科醫師,醫師只說嗓音隨年紀退化正常,但現在退休兩年,上了我的課一段時間,嗓音卻比40多歲來的年輕、響亮。

聲音的退化在所難免,不過健康的發聲卻能對聲音延年益壽,有位男高音Angelo Lo Forese (1920~2020)活了百歲,在92歲時還能唱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的Di quella pira,年逾90了反應是差了,常跟不到節拍,但那High C (C5)卻響亮的感覺不到是個90多歲的老人家。


關鍵是用聲音的方式,不是什麼丹田發聲、共鳴位置,雖然這老人家也是這麼教,但實際上是聲帶閉合、拉長的獨立性,以及舌咽肩頸的放鬆這兩個因素所致。

唱古典的會比唱流行的嗓音健康,因為少用咽部肩頸的力量,音質比較立體、穿透,唱流行的則咽部用力較多,聲音會集中在500~1500Hz的泛音較明顯,這樣唱不論好不好聽,對咽部與聲帶的承受壓力較大。

當然,還有很多細節,像是許多唱聲樂的嗓子也不好,但聽起來是美聲唱腔,這細微的差異一般人是無法聽的出來的,但泛音結構裡中頻段的聲量就是會較大,聲音的立體、穿透性會差一些,6000Hz的泛音結構就會比較出不來,少了金屬質聲響。

這方面的差異,耳朵的聽覺就要很細了,不一定做音樂的人就聽的出來,因為"技能樹"點在了音準、節奏、情緒表現上,而不是在音質與發聲用力、動作的關聯性上。

所以,會唱的歌手普遍教不出能唱的聲音,因為會去學的學生大部份問題都還不在音準、節奏、聲音情緒上,而在發聲能力的不足,像是音域不夠寬、音量無法大小控制、音質不夠亮響、穿透等問題上,而會唱的歌手則天生構造就不太需要考慮這些問題的多。

人的能力發展都是靠著"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但初始的能力缺乏了,起點不夠高,或"用進癈退",或隨時間老化,就會變成"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總之,大部份人五、六十歲嗓音退化,大部份都是沒用對聲音,經過訓練後,都能"七老八十還嗓音洪亮!"


~~~~~~~

📂課程詳情~ https://pse.is/583cx5

~~~~~~~

或想跟河西羊老師聊聊自己的需要,請私訊,加入後請按下”聊天”哦!

https://lin.ee/vL89jFP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