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無雷推|《方舟》:極限之下的人性考驗

▌劇情簡介

在大學死黨的邀約下,越野柊一和同屬登山社的五位社員一踏上深山探險之旅,他們的目標是一座位於地面下的神祕大型建築──「方舟」。

這是一座共分三層、有著兩條出入口的古怪地底建築,除了淹水的地下三樓,其餘兩層皆有許多空置的房間和殘存物資。進入方舟的人員除了登山社六名成員外,還有隨柊一前來的表哥篠田翔太郎及誤入深山的矢野一家三口。

由於天色漸晚,十人決定留在方舟過夜,卻不想隔天清晨突然發生地震,出口被滾落的巨石堵塞,而若要移動巨石,就勢必得犧牲一人留在地底操控機器。

然而與此同時,淹沒地下三樓的水池水位竟逐漸升高。經過翔太郎的計算,不出七日,整座方舟便會被大水淹沒。

就在此刻,一聲驚呼傳來,某人在倉庫中被殺害身亡,而兇手便是剩下九人的其中一人……。


▌看點統析

《方舟》是一部經典「暴風雪山莊」類型的推理小說,主角一群人被關在與外界失聯的封閉空間中,同時殺人事件一樁接一樁發生,其餘人等必須在如此極限的情景下推理找出兇手。

這個設定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甚至恐怕有不少人早就對這類主題感到麻木,不過《方舟》用了非常特別的方式在經典套路下玩出了全新花樣,那就是融入「電車難題」的元素進來。

「電車難題」是一個著名的倫理實驗:當一輛失控的電車正在行駛,前方兩條軌道分別綁了五個人和一個人,而你正好有機會拉下操縱桿,讓列車從五個人的軌道改道到一個人那條。這種情況下,你會選擇拉下操縱桿犧牲一人救五人,亦或是讓列車照常行駛輾過那五個人呢?

《方舟》的故事正是圍繞類似的倫理問題展開,只是主角眾人面臨的抉擇更加極限:在七日後就會被淹沒的地底,是要犧牲自己換取他人平安?還是為了保命硬推一人留下?

在這種情況下,作品中的殺人事件不再只是用來堆砌恐懼的工具,更成了眾人逃避難題的理由。既然有人殺了人、犯了罪,那理所當然就該由兇手當那個犧牲品不是嗎?而既然找出兇手就能有活路,那是不是兇手多殺一些人、留下更多證據,自己活命的機會就更多了?

我認為《方舟》並不只是單純解謎的推理小說,更是一部把「極限之下的人性」描述地有聲有色的作品。

透過主角一群人,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人在絕境下,道德逐漸崩毀的過程;也能感受到他們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價的毛骨悚然,這是這部作品最精采的地方。

以下我便整理幾個自己閱讀後的看點,方便想入手的朋友參考。


▸ 普通的推理,不普通的動機

就如方才所說,《方舟》比起推理,其實更著重「道德兩難」的人性描寫。

它的推理本身滿普通的,沒什麼太精采的亮點,甚至故事裡的連續殺人案也不會給人什麼絕望或恐懼感,所以這部作品前半段對常看推理小說的讀者來說應該會比較乏味。

不過,「兇手為何要在這裡殺人」的疑惑依然會為讀者帶來懸念,畢竟方舟至少需要一個人犧牲才有辦法出去,就算兇手把所有人都殺了,剩他自己一個人也毫無生還可能。這個看似與人性相悖的決定,依然值得讀者閱讀時反覆思考箇中緣由。


▸ 時間與空間的極限倒數

雖然《方舟》的推理不算精彩,不過在有了「七日時限」的設定後,這部作品依然保有相當程度的壓迫感。

一邊是死者人數越變越多,另一邊則是生存空間越變越小。當原先只淹過地下三樓的水逐漸漫上二樓,當僅有的物資即將見底,迫近死亡的恐懼讓《方舟》的故事越到後期就越刺激。角色們的喪失理智、指認兇手的一氣呵成、真相揭露時的天翻地覆……層層遞進的高潮讓結局顯得更加震撼。

而且跟其他推理小說比起來,《方舟》的篇幅並不算太多,快的話兩三個小時就可以讀完了,故事裡也沒什麼讓人出戲的邏輯漏洞或老調重彈,還算得上是一部節奏明快的推理小說。


▸ 模糊的人物與空間

接下來就是比較不足的地方了,我覺得《方舟》最大的缺點就是對劇中角色所處空間的描寫有些模糊,讀的時候會分不太清主角群的差異還有方舟的結構,以至於要從文字腦補畫面情景時會有點吃力。

考慮到作者要埋梗,所以人物描寫模糊我還能理解;不過方舟空間沒有在劇情進展的同時多附幾張地圖是真的滿可惜的,就算作者詳盡寫了方舟的詳細結構、案發現場是在哪一樓的哪號房、兇手的軌跡又是從哪裡到哪裡,可在沒有圖片輔助理解的情況下,第一次讀的讀者還是不太容易進入狀況,算是一個小小的缺點吧。

(p.s. 格友 Fish 的書海游記有在他的書評中附上註有案發地點的詳細地圖!不過內容會牽扯到劇透,建議讀完再閱覽喔。)

書中附的方舟結構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方舟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