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4|閱讀時間 ‧ 約 21 分鐘

因著愛行事,而非恐懼-「愛」是創造與豐盛的最大力量

回到心,回到愛,就永遠不會出錯

先分享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場來自喜劇演員—金凱瑞的演講,看完總是能激勵我回到初心去勇敢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做不喜歡的事都有可能失敗,為什麼不選擇你喜歡的呢?

「愛」是創造與豐盛的最大力量


現今的人們太常將因著恐懼行事,未能將愛的能力發揮到最大。

恐懼足以癱瘓一個人的行動
使人裹足不前
唯有愛
才能讓人真正向前

就算是在現今社會,我們已經時常提倡要人們:一生只能活一次YOLO、勇敢追夢,也好像已經非常多人都已經在夢想途中勇敢。


但,想沒有想過

你怎麼能確認那個夢想是你自己內心的真實想要?


從小我們接受了太多外在的價值觀洗腦,夢想時常只是變成一種反動,像是做為對傳統保守價值的叛逆般。

仔細分析後其實也有可能仍然是想活在他人眼光中,比如: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酷、很勇敢、很獨特。

為了想表現的獨特。

但這其實是又陷入了另外一種價值觀認可

其實也又只是對於"那些活得好像如此自在跟多采多姿的他人生命",當成了自己的嚮往。


就跟一陣一陣的流行般,前陣子大家瘋迷自行車、路跑、登山。

後來開始有一派的人崇尚自然,開始去露營野餐,然後又把露營跟野餐發揮到了極致,成為一種生活風格。

即便是養生、靈性、療癒甚或是我們現在寫作也是。


有沒有思考過,當你把這些其實應該是"純然的熱愛",做為一種彰顯自我價值的獨特,做為一種宣示的時候,其實跟崇尚名牌的人並無二致。

當你成日把那些名著跟作家放在口中想展現自己的學識跟文學造詣

當你不自覺開始炫耀那些露營經驗跟配備

當你炫耀起自己登了幾座山

當你滿口靈性名詞,神秘體驗

當你開始不停地拍出去健身的照片


當你不停地試圖去展現

其實也就如同那些成日炫耀自己拿了香奈兒、LV包、買了什麼又什麼的人沒有什麼差別


差別的只是炫耀的事物類別不同。可能是你讀了村上春樹、張愛玲、小王子,又看了哪些藝術品展覽,你又吃了多少養生餐?去了幾次健身房?

其實那樣的做為跟炫耀各種物質享受的人們沒有什麼差別


那些名牌包最一開始被欣賞也是它們的工藝、品質,還有設計。

那麼為什麼炫耀名牌,就好像很世俗?

炫耀文學上的知識與理論,為什麼就顯得高尚?

炫耀靈性的探尋就顯得超然很有境界?

能環遊世界跳脫舒適圈就顯得好勇敢?


上述的那些,看起來抨擊很多人。

其實我也無差別的連自己的專長領域跟範疇也是一概而論地提及。


然而這裡僅僅只是想提供一個反思

因為這些所有的追求,都還是只能都說是外在的

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沒有高尚與否

一切只關乎你的"起心動念"



你真心喜歡你所做的事情嗎?


你真心愛著那些事物嗎?

你是基於匱乏還是熱愛呢?

你是因為想炫耀彰顯自己,為自己賦予一個形象?

還是單純帶著熱情想分享這些事物的美好給大家呢?


其實沒有非什麼不可,自然也沒有什麼是絕對不行的,因為一切不過都只是體驗。

但若您真心嚮往著豐盛跟喜悅

而不是越分享越焦慮越追求越空虛

那麼記得帶著愛,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外

也好好地為自己釐清在進行所謂的"熱愛的事",有沒有偏離了你內在的真實?


去感受一下你自己

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那個起心動念,那個出發點,那個動機。

你在做那些事情的時候是有所追求,有想達到什麼目的,獲得什麼嗎?

還是單純因愛而愛、因享受而去投入?


你,是否能夠單純的樂在其中?


我一直很喜歡早期看馬雲或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演講

他們很常提到類似於 很多時候他們就只是想努力把這件事情做好,在做好這件事情的過程,後續的成功(名利)就自然相應而來了。

他們單純的覺得這件事情很好,值得被看見,或是人們應該確實有這樣的需求,於是去做,在付出的時候,他們並不覺得一定可以得到什麼,而是更享受那個做的過程。


做自己真心熱愛的事情時,是很難感到疲憊的

因為熱愛,你內在會自然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去支持著你持續


如果開始感到疲乏、疲累,不妨重新檢視一下

你是不是開始在不自覺中把心移往了想獲得什麼認可、回饋,而無法純粹的在過程中享受。

就如同我們可能最初是純粹喜歡繪畫,但後續繪畫受到了老師的肯定,親友的誇讚,也可能在不自覺中偏移了重心,那個「純粹喜歡」,變成了「想獲得"稱讚"」。當「心」特別想去追求什麼的時候,往往就會陷入束縛,而感到疲憊。



想要活出豐盛美好的第一步

時常確認 是否由愛出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