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走讀桃園指南

為了工作讀的一本書,想說也該認識認識這個負責的業務,於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增加了原先對桃園貧乏的認識,也看見這個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都不少的城市,多元文化並存且歷史文物頗豐的一面,不再印象停留在慈湖和豆乾,其他一無所悉的小白狀態。

地方學儼然成為顯學的當代,可惜的是遲遲沒有發展出好的模式來推廣。在整體文化仍顯單薄、介紹仍偏枯燥的狀況下,重新梳理找出其中的趣味有其必要。走讀作為一種實踐、一種方法,重新認識一個地方。透過行政區劃或歷史、地理的分類,去實地踏查出過去曾經的歷史和現今樣貌之間的關聯,包含產業、聚落、自然、經濟種種的發展,都可以透過這樣的過程發現他的其來有自。

桃園的客家文化確實有其特色。不論是伯公信仰,或者是客家聚落特有的埤塘灌溉農耕方式,都顯示出桃園不同的特色。桃園的發展並不特別早,甚至一度是新竹州的一部分。對照起現在已成直轄市的桃園,還仍是縣市層級的新竹,顯然不可同日而語。桃園作為北部蔬果的大供應區,因為鐵路發展的關係,一路曾經有過的風華,展現在日治時期的各樣建築中,從道路規劃到歷史建築,蛛絲馬跡中可以發現這一百年來桃園經歷的歷史。而這些桃園的歷史,也在一番破壞之後,透過不同的計劃規劃,重新創造成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館、文化館,企圖透過這樣的形式,來保留過去歷史所留下的種種。

在日治時期曾經發生過的各樣殺戮,以及後來RCA事件對桃園產生不可回復的影響,乃至於中壢本來不叫中壢,大溪本來也不叫大溪的故事,都是經過一番考證,才能夠細細說起的地方史,也透過這些回顧,重新發現地景地貌的來由,與過去街屋會堂等建築所建構的社群。

除了客家文化之外,眷村文化則是另一個桃園特色。自從KMT敗逃來臺,在桃園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眷村,如今也形成了特殊的聚落。眷區特有的飲食、建築文化,也重新透過文化的踏查、重新建構包裝後,以一種嶄新的樣貌呈現桃園過去的一段歷史。不同於客家與閩南聚落,眷區的外省文化,也為原來的桃園增添了新的樣貌。

過去只在歷史課本中的土牛界,在桃園依舊可以找到實跡。桃園留下的原住民族相關文化也不止於此。作為除了花蓮以外最大的原住民族聚集聚落,復興鄉的泰雅gaga文化,和不同種族群聚都會區的現況,都讓桃園不同於其他直轄市,有著自己的包袱,也有著自己的機會。

推薦給也想認識桃園的朋友,也推薦給對地方學有興趣的朋友。書分成二個部分,前半走讀踏查的介紹,附帶一些提問與延伸閱讀,後半則是大學發展這套課程的一些經驗分享,作為地方學實踐的紀錄,本書有其意義與價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