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中回蘭約已過去兩個月了。
大概是在搬回來的第一天,就在私人的社群上寫下第一篇回蘭日記,不過比起說是紀錄,更像是抱怨。抱怨沒有五十嵐可以喝,每天都必須受壁虎的驚嚇......好多好多不習慣的生活瑣碎點滴。
然而動心起念想寫下回蘭週記,是赫然發現台中和宜蘭的好好生活,截然不同,讓我想記錄這些美好,以及在美好中逐漸成長的我。
台中的好好生活,是好好地向前奔跑,把每一天都過成不同又精彩的一天。
宜蘭的好好生活,則是好好地靜下心,在同樣的每一天裡,發覺過去未曾看見的美景。
我是從耳朵聽見這些不同的。回蘭仍堅持租屋的我,雖說住的是套房,不過很慶幸擁有兩個陽台,一個負責讓日光完整地灑入房裡,一個則能用來捕捉街景。寫稿的空閒時間,我會拉開小陽台一半的窗簾,看看遠方的山景,和街上來往的人車,再仔細聽著日子運轉的雜音—早晨路上汽車呼嘯而過的引擎聲,午後冷氣機呼呼的風聲,傍晚垃圾車欲來,手機響起的提醒通知。這些聲音,讓我想起自己對白噪音選擇的變化。
工作狀態中習慣撥放白噪音的我,在台中時多選擇海浪系,特別要是花蓮七星潭的白噪音。和白色浪花拍在西部沙岸上的聲音有別;具侵略性的浪潮,帶著節奏打在岸邊的鵝卵石上,迅速退去時,仔細聽便能聽見石與石之間的細語,層層疊疊不停歇,那能讓我想起遠方的家。
可回蘭後,我習慣改以雨聲取代海浪,並特別鍾愛落在窗外、屋簷的雨聲。偶爾下雨,我會直接打開窗戶,在不潑濕房內的原則下,聽那慢而久、穩而少起伏的雨,像是從音響裡緩慢撥出的一段旋律,沒有忽大忽小,僅僅是淡入與淡出。聽懂雨聲的不同,是在台中生活了六、七年後,才懂得的自然奧妙。台中的雨,若不是無聲,便是如洪水猛獸,像極了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的場景。也因為聽懂,才明白那悠遠的雨聲,聽的是種歸屬。
而這樣的改變,同時也像是種自我提醒,藉著家鄉的盛產,來叮嚀自己生活環境已然轉變,這是自己的選擇,接受與習慣,是種必然。
也許這般的好好生活,更能教會人看懂生命的成長與所需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