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恐懼教小孩,就是在孩子身上灌輸仇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利用恐懼教小孩,就是在孩子身上灌輸仇恨。這是反生命的。


尼爾是英國夏山學校的創辦人,他提倡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該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而活。在《夏山學校》這本書中(寫作這本書時,夏山學校已經運作了40年),他提到:

「... 體罰就是恨肉體,肉體就是代表身體以及它所有的需要。假如你愛你自己的肉體,你就不會希望吉姆的肉體受到傷害。』父母能夠儘情的打孩子,只要不打得遍體鱗傷因之坐牢就行。但是沒有法律能夠防止精神的虐待。嘲笑和輕蔑的言詞更會傷害孩子。我們都知道嘲笑兒子的父親是『七指連盤,沒有做一件事不闖禍的』。這種人也以不斷的批評妻子來表示他們的恨。還有太太以嘮叨和嘀咕來管理丈夫和孩子也是一樣。一種特別的精神虐待,是一個父親把對太太的恨出在子女的身上。」

在尼爾的時代(夏山學校創立已經一百年),當時的英國社會人們因為宗教的關係對性非常的保守,將性視為禁忌,是骯髒、污穢的。尼爾認為,對性的壓抑與道德上的批判,是一切精神壓抑與人性扭曲的根源。

只要跟小孩公開談性,把性的禁忌解開,孩子很多的問題就都能解決了。這是他個人在夏山學校超過四十年的經驗。

即使在一百年後的今天,這個論述也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反省。畢竟我們現在的社會,性仍然是禁忌,仍然有非常多性猥褻、性騷擾,甚至性侵犯等等的行為(如果不是越來越多)。如果不去追究思索問題來源,那麼問題還是會層出不窮。

「自由與快樂的孩子不會殘忍。小孩的殘忍都是因為大人對他們的殘忍而來,你不可能被打而不希望去打人。」

對尼爾來說,愛自己是包括愛自己的肉體。愛自己的肉體,就不可能希望自己孩子的肉體受到傷害。

「殘忍是由無知自恨而來。」
「每個小霸王的生命都在某些方面被損傷過。常常他只不過是重複人家對他作的行動。」

透過恐懼將道德觀強加在孩子身上,小孩就會產生自恨,而憎恨自己的身體,憎惡自己就是憎惡生命。是反生命的。這樣的孩子/成人就會出現殘忍的行為,且不自知。

「當恨和恐懼消除時,孩子便是善良的。」

我是一個體制外的獨立教育工作者,喜歡在生活中進行各種學習。對教育的看法有許多是來自於自身的生命經驗,跟台灣社會中一般主流價值有不小的差異。因為體驗過自由為自己帶來的豐沛生命養分,因此特別熱愛「自由發展」的教育理念,相信愛與尊重的教育才能讓人獲得自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越練越明白為什麼「正念」那麼容易被誤解為「正向思考」。 先讓我推薦一本書:《失控的正向思考》。喜歡正向思考的人請找來看看,很有參考價值。 「正念」的意思是:「正確」的「覺察」。 「正確」的意思是:帶著「平等心」的覺察。 「平等心」的意思是:所有的感受都是一樣會升起也會滅去,無論是正向
朋友提到「轉念」,我對這個詞一直都有點抗拒。這個詞沒有完全錯,但很容易被誤用,錯用,以為只要「不要那樣想」就可以了。但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理智上知道,但情感上就是做不到。 我比較喜歡丹席格的說法,「重新賦予意義」。 人對自己的生命經驗都會賦予一個意義,但我們(尤
「民主,是由『我』來決定『我』跟『群體』之間的關係。」---林秀幸 大概沒有人比小孩更常練習「協商」這件事了,另外一個常聽的說法則是「討價還價」。 小孩除了得經常跟大人「協商」之外,在自由遊戲的過程中也總是需要協商。不過,現代的小孩太少經歷「自由遊戲」,連遊戲都是滿滿的規條,早已不知協商為何物,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越練越明白為什麼「正念」那麼容易被誤解為「正向思考」。 先讓我推薦一本書:《失控的正向思考》。喜歡正向思考的人請找來看看,很有參考價值。 「正念」的意思是:「正確」的「覺察」。 「正確」的意思是:帶著「平等心」的覺察。 「平等心」的意思是:所有的感受都是一樣會升起也會滅去,無論是正向
朋友提到「轉念」,我對這個詞一直都有點抗拒。這個詞沒有完全錯,但很容易被誤用,錯用,以為只要「不要那樣想」就可以了。但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理智上知道,但情感上就是做不到。 我比較喜歡丹席格的說法,「重新賦予意義」。 人對自己的生命經驗都會賦予一個意義,但我們(尤
「民主,是由『我』來決定『我』跟『群體』之間的關係。」---林秀幸 大概沒有人比小孩更常練習「協商」這件事了,另外一個常聽的說法則是「討價還價」。 小孩除了得經常跟大人「協商」之外,在自由遊戲的過程中也總是需要協商。不過,現代的小孩太少經歷「自由遊戲」,連遊戲都是滿滿的規條,早已不知協商為何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新學季第一堂數學課,我在Tony老師和孩子的對話中看見他如何走進孩子們的心
Thumbnail
《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以一名曾經從事心理相關工作的教授為主要敘述視角,與一萬名罪犯及非行少年互動的過程也貫穿整個大綱,讓讀者能夠換位思考,理解他們為甚麼會走向這條不歸路的完整動機,以及深入探討這些「無藥可救」罪犯的殘破世界。  藉由數篇章節,我們也可以透過作者改編及重組的
Thumbnail
如果一個孩子是在被祝福、被保護、被容許的環境之下成長,他可以安全的探索,那麼他對性的基本認知就是安全的。如果這個孩子他遭受非常大的壓力,強大的限制以及各種的恐嚇,那麼他就會將這個工具琢磨成一個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的工具。
Thumbnail
有些觀念必須對孩子一說再說,比如「身體自主權」。 議題熱度會退,但新聞事件觸動的警鈴,在家長心中還是不斷嗡嗡作響,不曾停止。 因為有些傷害,必須用一輩子的笑容做為療傷的代價,做父母的,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孩子的笑容因為壞人而被凍結。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你有教育專業嗎?】 「我們是充滿愛的教育,但不是愛的教育。」充滿愛的教育有原則和界線,而非無止境的包容。原來在缺乏專業之下,愛的教育會變成以愛為名的教育,我回想起過往總會過度討好、過度同理學生,因此當學生不如我所預期時,我會陷入對自己的極度失望。其實,靠著熱情與直覺去對待孩子是危險的。
Thumbnail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 前言 晨起看到視頻在討論"愛的教育"。 上網蒐尋「愛的教育」,討論的不少,為什麼?因為許多家長採行所謂「愛的教育」後,造成了許多怪異的現象,我們用「愛且尊重」來對待孩子,結果孩子卻「不自愛也不自重」,而家長對此結果既不能接受卻又束手無策。網路上有許多的案例,我們且舉兩則試著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Thumbnail
新學季第一堂數學課,我在Tony老師和孩子的對話中看見他如何走進孩子們的心
Thumbnail
《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以一名曾經從事心理相關工作的教授為主要敘述視角,與一萬名罪犯及非行少年互動的過程也貫穿整個大綱,讓讀者能夠換位思考,理解他們為甚麼會走向這條不歸路的完整動機,以及深入探討這些「無藥可救」罪犯的殘破世界。  藉由數篇章節,我們也可以透過作者改編及重組的
Thumbnail
如果一個孩子是在被祝福、被保護、被容許的環境之下成長,他可以安全的探索,那麼他對性的基本認知就是安全的。如果這個孩子他遭受非常大的壓力,強大的限制以及各種的恐嚇,那麼他就會將這個工具琢磨成一個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的工具。
Thumbnail
有些觀念必須對孩子一說再說,比如「身體自主權」。 議題熱度會退,但新聞事件觸動的警鈴,在家長心中還是不斷嗡嗡作響,不曾停止。 因為有些傷害,必須用一輩子的笑容做為療傷的代價,做父母的,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孩子的笑容因為壞人而被凍結。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你有教育專業嗎?】 「我們是充滿愛的教育,但不是愛的教育。」充滿愛的教育有原則和界線,而非無止境的包容。原來在缺乏專業之下,愛的教育會變成以愛為名的教育,我回想起過往總會過度討好、過度同理學生,因此當學生不如我所預期時,我會陷入對自己的極度失望。其實,靠著熱情與直覺去對待孩子是危險的。
Thumbnail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 前言 晨起看到視頻在討論"愛的教育"。 上網蒐尋「愛的教育」,討論的不少,為什麼?因為許多家長採行所謂「愛的教育」後,造成了許多怪異的現象,我們用「愛且尊重」來對待孩子,結果孩子卻「不自愛也不自重」,而家長對此結果既不能接受卻又束手無策。網路上有許多的案例,我們且舉兩則試著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