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由『我』來決定『我』跟『群體』之間的關係。」---林秀幸
大概沒有人比小孩更常練習「協商」這件事了,另外一個常聽的說法則是「討價還價」。
小孩除了得經常跟大人「協商」之外,在自由遊戲的過程中也總是需要協商。不過,現代的小孩太少經歷「自由遊戲」,連遊戲都是滿滿的規條,早已不知自由/協商為何物,只剩下是非對錯,二元對立的思考。
昨天牽手互助團的活動在公園裡,小孩A來找我一起玩辦家家酒的遊戲,他想在一個看起來像小木屋的空間下玩「小飯店」的遊戲,假裝我們兩個是老闆,我們兩個要一起先去打掃飯店。「那誰要當客人?」我追問,希望請他把腦袋中的遊戲樣貌思考的更清楚一些。「團裡的其他人。」
遊戲規則講好了,我們前往那個遊戲空間。他說裡面很多小石頭,需要先清乾淨。就在這個時候,孩子B跟來了。孩子A大叫,「我們還沒有準備好,還沒有開始。不能進來!」我幫忙說明孩子A的狀態,孩子B是個大了幾歲的孩子,他馬上進入遊戲狀態,跟著說,「那我在屋頂上等。」
又過了一會,孩子C來了。孩子A同樣大叫。孩子C還是進來了,找了一個位置坐下,說他在那邊等。遊戲持續進展著,小孩A規定要拿樹葉來付錢,才能住房。小孩B很配合,小孩C則沒有想要去找樹葉,而是拿一旁的小石頭當錢用,小孩A不接受,說好不容易清理乾淨,不要再拿石頭進來了,衝突於是爆發。
小孩C看起來是累積了一些什麼,情緒一次噴發,大聲尖叫。小孩A覺得太大聲不舒服,我跟他說,如果覺得不舒服可以先離開這個空間。A跟C都先離開了(隔著一些距離,但沒有完全離開,都在聽我講話 XD)。剩下我坐在一旁陪著C。
我試著釐清C憤怒的點,他邊掉眼淚邊訴說著他認為遊戲不公平之處(已經進展到可以邊掉淚邊說了,可見之前的練習有幫上忙了)。「所以,你是不想要被他規定。」「他是一個小孩,他不能規定你啊。他就算想規定你,你也可以不用理他啊。」「這裡是公共空間,你們都可以使用。你沒有一定要玩他的遊戲。但如果你不想玩他的遊戲,你必須直接跟他說。然後你還是可以進來。」
「這邊位子不夠大啊。」他抗議著。
「可是這裡的空間就這麼小。你要一起進來,就得接受每個人的位子不大。如果你想要更大的空間,那你可以等我們離開之後再進來。」
秀幸老師說的,「我」可以決定「我」跟「群體」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民主。小孩C可以決定是否加入遊戲,也可以決定是否不加入遊戲但同時跟我們在同一個空間。
在我們的團體活動中,我不會帶領活動或遊戲,都是讓小孩來主導遊戲。他們可以自由地進出遊戲,也可以一起發展遊戲,一起討論遊戲規則。衝突勢必難免,因為「一起玩」到最後就會牽涉到「資源分配」的問題。「不要一起玩」當然可以是一個選項,但不該是唯一選項。如果還想一起玩,那就得進入「協商」。
情緒激動也沒關係,只要有人陪伴著,有人協助彼此,不要有人因為情緒而受傷害就好。團裡的小孩們都知道,如果有人情緒激動了,就趕緊讓喬安娜知道。知道自己身邊有人願意幫忙,可以幫上忙,是孩子在社群中安心建立關係的關鍵,我認為這也是建立社群的一個關鍵。
回到衝突現場,小孩C在不斷提出疑問又持續得到回應的過程中,情緒慢慢平穩下來了。他的權利有得到了確定(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加入遊戲),同時也確定了他跟他者之間的關係(他同樣不能規定別人要怎麼玩)。安靜了一會之後,他跟他的媽媽說,他想要找人陪他一起找石頭(這個時候小孩A跟爸爸在一旁找特別的石頭)。他媽媽問他想找誰陪他一起找,「小孩A」,他說。
沒有什麼比「自由遊戲」更民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