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依附關係

含有「安全依附關係」共 3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生活中的點滴裡,我感覺大兒子和小兒子對於自己是否會被保護,是常常放在心上的。 例如小兒子即使常常呈現膽大包天的模樣,但是他跑離開我的距離是在他個人感到安心的範圍,我會這麼寫,是因為他常常跑一跑回頭看我在哪,確認我在他可以接受的範圍,並且我同時在向他移動,他會繼續往前,但若他發現我超出了他可以
Thumbnail
這篇真的看得我眼眶紅紅的。你寫出了許多父母沒有說出口,卻一直放在心上的愛與承諾。 你讓我看見孩子不是沒想法,他們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確認,自己是不是被看見、被在乎、被接住。 而你每一個回應,都不急著教會他堅強,而是先讓他安心地依靠。這份安全感,是他以後可以帶著走的底氣。 謝謝你分享這些溫柔卻有力量的對話,讓我知道,一個有安全依附的孩子,長大以後真的會比較勇敢。
到現在我都沒有和孩子提出 #備戰 的概念。 要和孩子分享多少資訊,我認為家長要先評估自己對於孩子的了解,孩子對於面對未知恐懼的心理素質如何?如果針對這個問題家長並不清楚,我建議先不要貿然分享過多負面資訊給孩子,等到家長可以充分掌握自己孩子的心理素質之後,要再分享都來得及! 請相信我,真的來得及。
Thumbnail
是不是可以成爲一位 #主動讓孩子失望的人?是身為家長很大的課題。 而這個課題我在大兒子九個月大的時候,就提早高強度的進修了好大一回合,那時候,我想改善我們母子倆的生活模式,不再提供兒子奶睡、不再一個夜6-12次的夜醒又奶睡,我成為一個「主動讓孩子非常失望的媽媽」
Thumbnail
寶寶可不可以自己睡在一個房間裡呢?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一歲以內的寶寶,適合與成年照護者在同一個房間、不同的床上睡覺,所以在寶寶一歲以內,寶寶的嬰兒床建議是放在家長的房間裡。 如果家長的房間擺不下寶寶的嬰兒床,可以考慮在放得下嬰兒床的房間裡,多擺上一張單人床,由爸爸陪睡,通常寶寶都睡得
Thumbnail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最近依附理論好像又稍微引起了討論,時不時會在網路上看到「跟逃避型依附的人要怎麼相處」、「焦逃配相愛相殺」、「原來我是OO型依附」等等的文,但這些基本上(很不意外地)都是以單配偶制為討論前提,在探討兩個人相處時可能碰到的問題與解法。 那,實行多重伴侶的人們又是如何呢?他們會碰到怎樣的依附問題? 一
Thumbnail
4/5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那些一開始沒有做對、但是希望能改變他們與孩子的依附關係的家庭,他們該怎麼辦呢?好消息是,依附關係並不是完全建立於發生過的童年經驗,而是成年人如何重新正向的解讀發生過的事件,並將這些經驗,重新用不同的角度融入現階段的生活。
Thumbnail
最重要的發現是,在早期就擁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未來越是獨立,而反觀缺乏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未來越是依賴。學者特別發現,這個結論和某些特別希望寶寶從小獨立、和自我肯定的普世價值完全相悖離。艾倫·索爾福發現:『獨立是不能強迫發生的,這是自然而然從安全依附關係中發展出來的。』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