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4|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過一個自己喜歡的傍晚

前幾天看了住在巴黎的作家和時尚品牌創辦人寫了一篇文章,談到年輕時為了融入巴黎和時尚產業,將自己從外到內變成了符合巴黎人標準的模樣,聽她的描述,不禁讓我想起年輕在時尚雜誌中讀到,巴黎女人綁頭髮SOP:1. 先把馬尾整齊綁好。 2.用手指撩出幾根髮絲,塑造「我頭髮隨便一紮就這麼美的effortless形象」。這種用力但卻不能被看出費力的目標,應該很多居住在競爭激烈的大城市的人都能體會。而這種壓力之下,讓她懷疑自己不再喜歡巴黎,直到意識到巴黎對美感的追求及人們的幽默和活力,與她的價值觀對齊。她說這種感覺就像是喜歡一個人一樣。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往往必須穿越重重挑戰和忍受種種辛苦,而跟適合的人在一起,最大的問題就是沒那麼喜歡。

raw-image


讓我想到我和柏林與希臘的關係。

我真的好愛柏林。包括那些被歐美其他國家在社群媒體大力取笑的德國嚴謹、以及也許是種形象塑造的道德正確。每每看到酒客貼心在路邊垃圾桶下留下的空酒瓶,好讓拾荒者能不失尊嚴地撿拾拿去超商換退瓶費,就讓我會心一笑。看到IG上有德國KOL自嘲他們對垃圾分類的極致細節(這點台灣真的是不惶多讓),更別說德國人對環境那種天生的愛護,當時看學生每週五去參加氣候罷課,就好希望女兒也在這樣能自由表達訴求的環境受教育長大。

但是在那裏,我從小到大產生的不自信感一次性地爆發出來。總是覺得自己身心都矮人一截、總是覺得身為外國人不能犯錯,因為這樣,自己的語言能力和工作都很可惜地沒有勇氣去繼續發展,先生也因為經濟和原生家庭多種因素下,承受了莫大的壓力,因而我們決定先搬回來希臘。

然而和以往度假回來的體驗不同,來這定居才知道這裡所遵循的一切和我要的生活有多麼不同,從國家認同、環境議題和多元性。早在登記結婚時,我就非常不爽希臘政府機關系統完全找不到台灣的選項,要不是感謝過去八年台灣人讓台灣在國際上能見度大增,到現在大部分希臘人應該還不曉得台灣在哪吧!本屆巴黎奧運,法國、德國、義大利在轉播時都會提到台灣選手只能以中華台北的名號參賽的原因,我不知道在開幕典禮時,希臘主播有沒有替觀眾科普一下,但是每次在賽事中提到選手時都是乖乖地用饒舌的中華台北在稱呼。更氣人的是,希臘流行在生日派對上唱"中文生日歌",這個生日歌是由"清槍芎"三個音去拼成的,參加過好幾場小孩的生日派對,甚至是家族舉辦的,居然都在我面前大唱這首歌,有一次我就是不顧眾人尷尬與否,直接拉著女兒跟我一起唱正確版的生日快樂歌,實在是令人有夠氣餒!

再來,對旅居者來說最重要的應該就是生活舒適度了,沒錯,希臘天氣好、空氣不算差、食材也很美味,但是消失的人行道真的讓愛走路的我感到很痛苦,不能走路難道是要我去求海神波賽頓幫我把雙腿換成魚尾巴嗎.....然後,我真的被柏林遍地開花的好玩公園慣壞了,我好懷念以前每天接小孩放學就去泡公園的時光.....

接著講到環保概念,這個議題對希臘人來說,大概是還停留在地球是平的的階段。我記得多年前希臘朋友來台灣參加我們婚禮,我跟他講解垃圾分類的方法,他居然說他不喜歡垃圾分類,我當時以為他在開玩笑,沒想到是全希臘人都不喜歡垃圾分類,因為這在這裡是個為了歐盟規範而做的假動作。在德國真的可以看到各種詳細解釋分類方法的分享和資料,雖然有時覺得有點嚴謹地荒謬,但由此可見他們對這件事的重視,這種職人精神對我來說是很迷人的。

然後關於我最重視的多元性.....真的要下次要另外開一篇來講講希臘眾人皆知的厭女和厭同問題。

而最最讓我懷念的是人與人的距離感。我是個擁有很多朋友和貴人的I人,對我來說,每次跟人的相聚都必須要有附加價值,要不是資訊的交換,要不就是心靈的交流。在希臘,獨自一人去咖啡廳是件古怪的事,然後走在路上遇到人也往往也會在烈日下聊個15分鐘,在紅燈前遇到人也要整個人下車聊到綠燈亮才行。此外,希臘人家族黏著度真的是超乎想像,大概是大把時間都跟家人一起抽菸度過了吧!(有小孩的場合照樣瘋狂抽菸!我連這個都快要習慣了,我都不知道我還會不會寫自己名字了....)就算沒見面,婆婆也是會每天打來問先生今天晚餐吃什麼....這個出門就必須是E人的國家,一直以來都讓我覺得身心俱疲....我於是問我自己(其實是問了塔羅牌),那麼住在這個地方,除了能讓我和我的先生和女兒相處外,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想,就是先承認自己老是以家人為藉口和依賴,來逃避為替自己負責的錯誤吧!既然是住在一個沒有同溫層的地方了,就藉此好好了解自己是誰、找到熱愛生命的動力、面對自己的中年危機,鼓起勇氣去試試看自己還有什麼潛力,還有,不要空想,也要行動。

所以我在本該是希臘家庭分秒同聚的暑假,二度婉拒了先生和他朋友一起遛小孩聚會的邀請,忽略隔壁姻親嬸嬸一家三代同堂享用晚餐的熱鬧聲音,大膽地把筆電拿到面海的露臺坐下,是的,我是個珍視自己時間的媽媽,我決定過一個自己喜歡的傍晚,寫下這篇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