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閱讀時間 ‧ 約 15 分鐘

講一下關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一些事

關於以巴衝突的輿論,我覺得是一件很特別的事,這起事件在全球上來說雖然一開始意見多有分歧,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全球的風向正在開始轉變,從原本只有中國、俄羅斯等極權國以及少部分西方國家支持巴勒斯坦開始,到現在除了少部分東歐國家,以及一些資料不明國(比如印度跟一些非洲國家之類的)以外的大部分國家的平民都開始偏向巴勒斯坦。這整個過程不到一年,甚至可以說是在幾個月內發生的,但是台灣卻呈現一個很特別的狀態,幾乎所有不管政治立場如何的人,都還是支持以色列的行為,我追根究底,認為會造成這現象的主因還是在媒體上,目前我看過有報導以巴衝突的的台灣媒體,能稱得上是客觀報導的只有太報而已,而且他或多或少都偏向以色列,因此今天想來稍微幫巴勒斯坦講點話,平衡一下報導,讓大家更有機會理解事件全貌。

不過還是要提醒各位,前面已經說了本文是幫巴勒斯坦講話的,因此立場必然是有所偏頗,如果無法接受的話可以直接離開。


歷史

首先稍微提一下這整場衝突的根源吧。

以色列的建國始于上帝耶和華向亞伯拉罕(猶太人的祖先)及其後代許諾賜與自尼羅河至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土地。而在這之後猶太人經過了一系列磨難,摩西才終於帶著猶太人離開埃及抵達應許之地,並且在西元前1020年大衛王在應許之地上正式建立以色列王國。

應許之地 圖源:Emmanuelm

西元前63年以色列王國被羅馬共和國所佔領,後續羅馬在以色列領土上建立傀儡政權以便統治,在此之後當地發生了數次叛亂,西元132年猶太人最後一次叛亂之後羅馬終於忍無可忍,並於西元135年將猶太人驅逐出以色列,同時將以色列更名為巴勒斯坦,建立了巴勒斯坦行省。

在這之後的兩千年期間發生了很多事,羅馬衰亡,阿拉伯人逐漸遷入巴勒斯坦,而猶太人也有一部分人重新遷回巴勒斯坦,但同時大部分的猶太人還是在外地流浪著,二戰之後經歷納粹德國的屠殺事件,猶太人迫切的想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猶太復國主義興盛,並且開始遷入當時屬於英國殖民地的巴勒斯坦,隨著猶太人的大量遷入,巴勒斯坦人生活受到壓迫,雙方暴力衝突事件開始增加,同時猶太人為了迫使英美等國妥協使其能夠順利建立以色列國,因此猶太恐怖組織如伊爾貢 ארגון 、萊希 לוחמי חרות ישראל ‎等開始壯大並且發動恐怖襲擊,暗殺英國官員、向巴勒斯坦平民發動屠殺,而最後如各位所見,效果還不錯,以色列建國了,然後戰爭就爆發了。


這次的衝突

若要說起這次以巴的戰爭,近因大概是去年五月時一名巴勒斯坦聖城組織的恐怖份子首領絕食死在以色列監獄吧。以色列雖然此前跟巴勒斯坦的加薩政府簽訂過停戰協議,但實際上邊境線依然擁有諸多小型衝突,而這次首領死了自然導致加薩方面的一些躁動,隨後以色列便以邊境安全為由派遣空軍對加薩進行轟炸,正式撕毀停戰協議,而在此事的一個月前以色列宣稱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有巴勒斯坦人非法集會,已經逮捕了數百名巴勒斯坦人,當時哈馬斯警告若不釋放巴勒斯坦平民會有嚴重後果,然後以色列並沒有釋放,接著停戰協議作廢,哈馬斯再無阻礙,於是在去年10月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襲擊以色列。

而其實這類事情在過去就已經不斷發生了,比如2021年的衝突事件。在以色列境內(包含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定居點,向來沒有什麼保障,通常只要以色列有需求,就會強制搬離一部分巴勒斯坦人挪出地方給以色列人居住,而這些地點通常被稱為非法定居點,居民則被稱為非法定居者。2021年以色列的法院就因為猶太人的需求,判決讓一個巴勒斯坦人社區強制遷離,此舉自然引起巴勒斯坦人的抗議,隨後以色列警察與抗議者爆發衝突,數人死亡,同時數百人遭逮捕,哈馬斯一樣警告無果後發動襲擊,雙方爆發嚴重衝突。


以色列的爭議

接下來就是比較刺激的環節了,以色列做了什麼有爭議的事?

1.其實在第一次以阿戰爭結束之後聯合國有派調停官過來,期望能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緩和以色列與周邊國家的關係,然後以色列的萊希就派人暗殺了聯合國調停官。而這位調停官的名字叫福克·伯納多特 Folke Bernadotte af Wisborg ,是瑞典的王族。諷刺的是他在二戰期間曾運用自己貴族的權力從納粹手上救下6000多名猶太人。

福克·伯納多特

萊希呢?雖然以色列隨後宣布其為恐怖組織 並逮捕多名成員,不過在隨後以色列宣布大赦,萊希成員被全數釋放,萊希的大部分人併入以色列國防軍內,還有一部分開始從政,成員伊扎克·沙米爾甚至成為以色列的總理。

(這也是為什麼瑞典對以色列的態度向來不是太好,瑞典是歐盟中第一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瑞典允許抗議民眾在以色列大使館前焚燒舊約聖經)


2.1993年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 יִצְחָק רַבִּין 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署奧斯陸和平協議,巴勒斯坦問題迎來和平解決的曙光,因此伊扎克·拉賓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領導人還獲得了199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然後呢?然後伊扎克·拉賓就在1995年被以色列人伊蓋爾·阿米爾暗殺了

伊扎克·拉賓 圖源:Yaakov Saar


3.前面提到的恐怖組織伊爾貢又在哪裡呢?它現在有個新名字,叫做以色列聯合黨,就是以色列現在的執政黨。黨主席叫做班傑明·納坦雅胡,以色列現任總理。


4.很多人總說哈馬斯抓兒童當肉盾,但到底有沒有這件事?不知道,至少目前以色列給出來的照片都證實是來自其他衝突的造假圖,至於以色列自己倒是有些人民肉盾。

2004年以色列的將13歲的兒童綁在軍車上作為肉盾被媒體報導出來

2023年以色列抓獲巴勒斯坦少年綁在身旁做為肉盾

2024年以色列抓獲巴勒斯坦人將其綁在軍車上做為肉盾


5.以色列大量造假被揭穿,以色列曾在巴勒斯坦的醫院指著一個地面洞口宣稱是哈馬斯的地道入口,隨後遭醫院建造方拿著當初建造圖紙打臉說明洞口下方是化糞池。

以色列在醫院地下室內指著日曆說是哈馬斯的人員輪值名單,後證實上面只是寫著星期一到日的阿拉伯文。(這件事還被外國網友寫成歌調侃)

以色列士兵對著星期一至星期日的阿拉伯文指證歷歷,宣稱他們與星期二展開激烈戰鬥


以色列拿出一名女兵遭姦殺照片指證為哈馬斯於襲擊當日所為,後證明其為數年前庫德族女兵死亡照片,與哈馬斯無關。

以色列宣稱哈馬斯將以色列嬰兒放入烤箱烤熟,之後以色列軍方發言人承認此事無任何證據僅有士兵口供,但堅稱以色列士兵不會說謊。

其他以色列造假紀錄不勝枚舉,包含對著醫院核磁共振室說是哈馬斯軍火庫、指著自家航空炸彈殘骸說是哈馬斯新型火箭彈等


6.以色列國防軍士兵在接受以色列第12頻道採訪時承認當初發生衝突時接獲上級命令,對平民及武裝分子無差別開火,並造成平民傷亡,這部分與襲擊當日以色列倖存者接受採訪時的描述相符。

以色列士兵接受訪問時的畫面


7.以色列在戰役期間造出至少數十名記者死亡,其中還包含路透社這類大型的國際知名媒體,而黎巴嫩真主黨宣稱其南下攻擊以色列就是為了給他們的記者朋友報仇。


8.攻擊當時沒加入衝突的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法塔赫政府,以及約旦河西岸的紅十字會救護車與醫院


其他還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哈馬斯

毫無疑問的哈馬斯幫然是恐怖組織,同時也是一個宗教性的恐怖組織,但哈馬斯跟伊斯蘭國、塔利班這類組織是完全不一樣的。

首先哈馬斯重視教育,或者說巴勒斯坦重視教育,巴勒斯坦人之間流傳著一句話“當我們什麼都被奪走時,我們在思考什麼東西是別人不能奪走的?然後我們得到了答案,那就是知識。”

所以儘管加薩只有兩間大學,但當地人還是盡量將孩子送入大學讀書,這也造就的加薩的一個奇景,一個人口密集、平均壽命低到可怕,充滿難民的區域,當地居民是識字率卻高達了95%以上,而且當地女性有著同等的受教育權,比如2023年加薩大學入學考試的榜首就是一名女性(隨後在衝突中喪生),當時她還有接受採訪,暢談未來的願景。

再來如果有關注以色列人質從哈馬斯獲釋後的情況,就會發現以色列人質在採訪中提到哈馬斯對待人質的方式都是是正面的,如果說只有一起採訪是這樣,那可能是被脅迫,可能是有其他因素,但當全部的人都有類似的講法,那就不太可能只是脅迫了,而且有意思的是,一部分獲釋人質回來的時候身體狀況甚至比被抓之前還要好。

以色列人質寫給哈馬斯的一封信,或許是哈馬斯公關宣傳的一部分

最後儘管還是有所受限,但加薩女性的權利是相對其他伊斯蘭國一類的組織要高的多,女性沒有強制服裝規定,且能從事多種工作,並且能與男性同事合作。


猶太人的反應

當然這裡不是要講以色列國的態度,主要是想講一下是否有其他以色列人對於以色列採取這些行動又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首先就我目前所知的美國的猶太人是有發動示威抗議的並且還衝入美國國會大樓,而他們的口號是「不要把猶太人跟以色列相提並論」

衝入美國國會大樓抗議的猶太人

最前面在講歷史的時候有提到其實一部分猶太人在一二戰猶太移民潮之前就已經回到巴勒斯坦了,而這些猶太人被稱為哈雷迪派,又因為其虔誠的信仰被稱為最正統的猶太人。哈雷迪派與阿拉伯人合作許久,曾經稱呼阿拉伯帝國的首領哈里發為猶太人的朋友,十字軍東征時期亦幫助阿拉伯勢力守城。而這些哈雷迪派在以色列的勸說之下同意以色列的建國,但他們很多其實都還支持巴勒斯坦人,在這次衝突事件中可見到哈雷迪派焚燒以色列國旗以表達對巴勒斯坦的支持,不過這也導致了以色列對哈雷迪派的迫害。


要講的大概就是以上這些了,總之這一系列衝突事件不是非黑即白,沒有誰是絕對正義的也沒有誰是絕對邪惡的。

聯合國曾經發過多份報告,說明以色列如何運用非法定居點切割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始巴勒斯坦人失去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當然可以理解以色列此舉是為了瓦解巴勒斯坦的威脅力,但這也無疑加劇雙方之間的仇恨,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除非將巴勒斯坦人殺盡否則哈馬斯永不消失,因為哈馬斯更像是巴勒斯坦人的反抗精神,只要仇恨還在,就會不斷有人加入哈馬斯。



對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以色列的“應許之地”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因為這跟對岸的“自古以來”其實是差不多的概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