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正在成為「新納粹」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從去年10月哈馬斯閃擊到今年4月伊以交火,這輪以巴衝突不僅烈度超乎想像,也嚴重衝擊以色列的國際形象。

去年12月的南非訴以色列種族滅絕案便是一例。以色列被指控進行「長達75年的種族隔離、對巴勒斯坦領土長達56年的佔領、對加沙長達16年的封鎖」,且涉嫌違反1948年的《防止及懲治危害種族罪公約》和國際法中有關加沙地帶巴勒斯坦人的義務規範,國際法院也在1月26日作出臨時判決,要求以色列必須「避免種族滅絕發生」。

當然,英美法德等西方國家都表態「不同意種族滅絕指控」、「種族滅絕指控沒有依據」,但這些官方聲明連說服本國民眾都有問題,自然也很難逆轉全球輿論格局。例如根據《經濟學人》/YouGov的1月民調,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35%)認為以色列正對巴勒斯坦人實行種族滅絕,這個回答在18-29歲的受訪者中甚至高達49%。

而聚焦以色列形象的民調證據同樣鮮明。根據《時代雜誌》(Time)1月披露的美國莫寧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調查結果,自加沙戰爭爆發以來,世界各地對以色列的支持度大幅下降:從9月至12月,以色列的整體淨好感度(即對以色列持正面看法者的百分比減去對以色列持負面看法者的百分比)在全球範圍內平均下降18.5個百分點;在接受調查的43個國家中,也有42個國家出現了下降。

其中,中國、南非、巴西和幾個拉美國家對以色列的看法都從正面轉向負面;許多已對以色列持淨負面看法的國家,包括日本、韓國和英國,其數據也都在這次急劇下降,日本對以色列的淨好感度從-39.9跌至-62.0,韓國也從-5.5跌到-47.8,英國則從-17.1跌到-29.8。

而美國則是接受調查的43個國家中,唯一仍對以色列持正面看法的富裕國家,淨好感度僅下降2.2個百分點,從9月的18.2降至12月的16。但這份調查也披露,華盛頓對以色列的支持不是毫無輿論代價,尤其是面對阿拉伯國家:在埃及,民眾對美國的淨好感度從9月的41.1降至12月的-14.9;沙特也出現了類似趨勢,數據從9月的12.2降至12月的-10.5。

整體來說,全球輿論對加沙戰爭的看法高度趨同:不論以色列有什麼理由,這場戰爭明顯缺乏正當性,其所導致的死傷更讓以色列的形象經營前功盡棄,甚至正在透支二戰以來的輿論格局,讓以色列從曾經的「大屠殺受害者」徹底墮落為「冷血新納粹」。

「新納粹」的形象起源

首先觀察以色列的「新納粹」形象起源。基本上這一形象不是源於這次衝突,而是早在上世紀以色列建國後,就已被部分以色列、阿拉伯、西方知識分子提出。

例如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又譯漢娜·阿倫特)就曾提到,以色列建國解決了歐洲的猶太人問題,卻製造了大量阿拉伯難民,且猶太歷史學家傾向將猶太人描繪成「歷史的受害者」、而非「歷史的創造者」,等於是讓猶太人擁有了「永恆的善良身份」,免受外界責難。鄂蘭更在1948年直接將以色列自由黨(Herut,利庫德集團前身之一)與納粹進行比較,稱前者的組織、政治哲學、社會基礎,都與納粹及法西斯政黨高度相似,「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不安的政治現象之一」。

以色列哲學家耶沙亞胡·萊博維茨(Yeshayahu Leibowitz)也在1968年(六日戰爭隔年)提出,猶太人對巴勒斯坦領土的持續軍事佔領,必然導致以色列國防軍(IDF)的道德淪喪,並痛批「以色列正將士兵變成『猶太納粹分子』(Judeo-Nazis)」。這一顛覆性控訴也在2018年被杭士基(Noam Chomsky,又譯作喬姆斯基)引用,稱從當前局勢來看,軍事佔領產生「猶太納粹分子」的預測完全正確。

文學作品更是反覆出現這個隱喻。例如巴勒斯坦小說家加桑·卡納法尼(Ghassan Kanafani)的《重返海法》(Return to Haifa),以及巴勒斯坦裔美國作家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的《傑寧的早晨》(Mornings in Jenin),都設定了猶太大屠殺倖存者侵占巴勒斯坦人居所的情節;黎巴嫩小說家埃利亞斯·庫里(Elias Khoury)則將1948年的巴勒斯坦「大災難」(Nakba,又譯作災難日)與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相連結,並表示「大屠殺和大災難雖不完全鏡像,但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如果能夠擺脫排外主義和民族意識形態的幻覺,就能夠成為人類苦難的鏡像。」

當然,上述觀點與呈現都引發不少爭議,因為不論是將猶太復國主義與納粹相提並論,或是將「大災難」與「大屠殺」相連結,都有被延伸為「為納粹開脫」、「否認大屠殺」(Holocaust Denial)的可能,導致論者蒙受「反猶主義」的危險指控。

例如德國政治學家、柏林國際反猶太主義研究中心(BICSA)主任克萊門斯·赫尼(Clemens Heni)就認為,將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與納粹主義相提並論純屬「顛倒是非」,是「極其激進的反猶宣傳」;拜登(Joe Biden)任命的監測打擊反猶太主義特使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也表示,將納粹德國與以色列進行比較,是對大屠殺的「軟性否認」(soft-core Holocaust denial),是「不否認卻顛倒事實,把受害者說成加害者」,而這種「錯誤的比較」淡化了大屠殺的本質,「比直接否認更狡猾」。

當然,上述說法的深層脈絡,也有部分出自西方行之有年的「大屠殺獨特性」(Holocaust Uniqueness)論述,也就是認為猶太大屠殺「不能被與其他屠殺相比較」,因為這場屠殺是人類歷史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學者為此提出了各種解釋,例如稱「因為受害人數高達600萬,所以這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罪行」,但也有學者直接訴諸「現代與落後」的解釋框架。例如德國歷史學家諾爾特(Ernst Nolte)對猶太大屠殺與紅色高棉大屠殺的比較,就引來哲學家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批評,後者認為「柬埔寨是一個落後的第三世界農業國家,而德國是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家,兩次種族滅絕之間沒有可比性」。德國歷史學家於爾根·科卡(Jürgen Kocka)也在1986年表示,猶太大屠殺是特殊單一事件,因為這場屠殺是由先進西方國家所犯,與紅色高棉、史太林(Joseph Stalin,又譯斯大林)時期蘇聯、阿明(Idi Amin)時期烏干達的類似大規模屠殺都不相同,畢竟這些社會的本質都是「落後的」。

不過前述框架之所以被許多德國學者採用,可能也出自當年戰後德國知識分子的普遍原罪感,認為德國明明是「西方先進國家」,卻還犯下如此野蠻罪行,更該深切自我反省。只是這些論述也在現實上鞏固了大屠殺的「不容比較」,間接推高了以色列作為受苦民族的「神聖性」,並被極端猶太復國主義者不斷引用強調,最終也正如鄂蘭所說,讓猶太人擁有了「永恆的善良身份」,免受外界責難。

「新納粹」批評為何茁壯

整體來說,正因當年納粹大屠殺的圖騰過於鮮明,所以套用到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身上,增加了不少論述的衝擊性、歷史諷刺感。只是這些套用確實不能排除反猶主義的潛流,儘管其占比可能不高、甚至極低,卻畢竟在西方社會歷史悠久,且是導致納粹成功動員大屠殺的原因之一。因此長年以來,將以色列與納粹相提並論、或在以巴衝突上套用大屠殺敘事,都是某種危險的政治不正確,容易被反猶、否認大屠殺等敘事攻訐。

但從近20年的局勢發展來看,兩個現實正在改變二戰之後的輿論格局,讓「以色列是新納粹」的論述越發不受反猶主義的陰影掣肘。

首先是以色列的狀態。顯而易見,如今的以色列已非當年脆弱無祖國的猶太社區,卻還持續以受害者自居,這種作法不僅很難引發共鳴,還會強化以色列「把大屠殺當道德免死金牌」的形象,甚至連自己人都看不下去。

例如立場左翼的前以色列議長亞伯拉罕·伯格(Avraham Burg)就曾嘲諷,「以色列人已經武裝到牙齒超過60年,擁有軍隊和特種部隊,擁有猶太人從未擁有過的能力,卻還每天害怕」;以色列議員奧弗·卡西夫(Ofer Cassif)也曾在受訪時表示,「將以色列與1930年代的德國相比是公平的」、「我們已經進入這個國家完全不同的歷史階段」。

再來是以巴衝突的反覆流血,其結果必然是讓以色列的「大屠殺受害者」身分持續失血。例如德國物理學家、大屠殺倖存者哈喬·邁耶(Hajo Meyer)就在2003年(第二次大起義的第三年)寫下《猶太教的終結》(Het einde van het Jodendom),指責以色列濫用大屠殺來躲避壓迫巴勒斯坦的罪行;無獨有偶,2018年3月加沙邊境示威事件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也在同年7月痛批,「希特拉(Adolf Hitler,又譯作希特勒)精神在以色列繼續存在」。

而2023年10月這輪以巴衝突的炸裂,無疑加劇了前述輿論格局的傾斜,讓「以色列是新納粹」的敘事更有市場。

例如沙特國王大學的政治社會學教授哈立德·達希爾(Khaled Al-Dakhil)就在衝突不久後公開批評以色列「以納粹風格推行其政策」,稱以色列「正在發動戰爭、屠殺和沒收土地,以建造定居點並迫使原住民流離失所。誰反對,誰就會被指控為反猶主義,但正是他們從德國帶來了納粹主義。」

2023年12月,獲得漢娜·鄂蘭政治思想獎(The Hannah Arendt Prize for Political Thought)的美國知名記者瑪莎·格森(Masha Gessen)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上撰文講述加沙戰爭,文中譴責哈馬斯10月7日的襲擊暴行,同時也批評以色列轟炸加沙地帶,「堪比納粹清洗東歐貧民窟」。可想而知,這篇文章引來德國以色列協會的抗議,瑪莎·格森的獲獎資格一度受到影響,不過因頒獎單位力保,最後還是以推遲典禮、縮小規模的方式,讓瑪莎·格森成功領獎。

2024年2月、國際法院對以色列種族滅絕案作出臨時判決不久後,巴西總統盧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公開發聲,稱以色列正對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實施「種族滅絕」,「這不是一場士兵對士兵的戰爭。這是一場準備充分的軍隊與婦女兒童之間的戰爭」,盧拉更表示「加沙地帶巴勒斯坦人民所發生的事情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除了希特拉決定屠殺猶太人的時候。」當然,以色列也為此暴跳如雷,並將盧拉列為「不受歡迎人物」,稱除非盧拉道歉否則將被拒絕入境,但盧拉無動於衷,巴西外交部則直接召回了駐以色列大使。

顯然,在以色列兵強馬壯、持續大開殺戒的現在,「大屠殺受害者」身份越來越難遮掩加沙的遍地鮮血,倒是「以色列是新納粹」的論述越來越有市場,且論者所要付出的政治不正確代價比過去任何時候都低。

當然從更嚴謹的角度來看,「以色列是不是新納粹」或許是學術問題;但在現實世界中、尤其是加沙戰爭正在進行的當下,這個敘事毫無疑問是輿論問題。而民眾要形成這種認知,其實也無須研究與爬梳學者的長期辯論,而是在事件進行的時空中,觀看媒體報道、KOL、社群討論、政治人物的相互博弈,直接就能疊加情緒感受形成認知。

有趣的是,這次美國媒體一如既往,都對衝突採取了親以色列的報道立場,例如聚焦10月7日閃擊造成的以色列傷亡、用極度煽情的語言講述哈馬斯的殺戮、片面強調美國在衝突後出現了反猶事件、嚴重迴避巴勒斯坦兒童與記者在戰爭中的死傷,卻還是無法讓輿論的風向一面倒同情以色列,更無法阻止「以色列是新納粹」的批評敘事壯大。

原因之一,是美國當下閱聽市場的年齡分層:傳統印刷媒體、有線電視主要覆蓋中老年閱聽人,年輕人則更多是通過TikTok、YouTube、Instagram和Twitter了解這場衝突。換句話說,後者不易被美國傳統媒體的親以立場所網羅,反而很容易在「新舊媒體之爭」、「真相vs假象」、「事實vs宣傳」的視野下,更加排斥親以的戰爭敘事,認為傳統媒體與猶太金融資本沆瀣一氣,已經毫無公信力可言。

但最主要的原因,當然還是出在以色列自己。衝突發展至今,以軍已在加沙造成數萬平民死傷,即便以色列曾有「哈馬斯先動手」的輿論防護罩,在如此不成比例、形同屠殺的報復下,也早就被槍林彈雨震成碎片。但以色列猶嫌不足,不僅揮舞染血雙手繼續殺戮,還讓外交官全球出擊,頻上節目、投書媒體為軍隊暴行辯護,滿嘴「以色列不以平民為打擊對象」的睜眼說瞎話,同時又把所有批評聲音打成「反猶主義」,稱外界指責「都只是為了詆毀以色列」。如此大言不慚、強詞奪理,只能更加暴露西裝筆挺下的泯滅人性,同時激化同情巴勒斯坦方對以色列的負面觀感。

而種種事態發展,也其實正如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副主編諾亞·蘭道(Noa Landau)的2021年文章所述,「以色列正在傷害與反猶主義的鬥爭」。當然,猶太人是大屠殺受害者的歷史身分不容否認,其政治正確性也很難因為這次衝突而消失,只是以色列要藉此自我保駕護航的空間,也明顯正在銳減,且衝突時間持續越長,這個空間只會消磨得越厲害。

到頭來,輿論恰如流水,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新納粹」諷刺能從能從過去的大逆不道、冒天下之大不韙,轉為今日的「雖爭議卻有市場」,以色列要負最大責任。

原文發表網址:

2024.4.24

對以色列輿論漸變 「新納粹」一詞再不為過?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1311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avatar-img
73會員
376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燕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地時間3月22日晚上8點左右,莫斯科的克洛庫斯市政廳(Crocus City Hall,又譯番紅花市政廳)發生恐襲,4名槍手闖入音樂會掃射人群、對建築縱火,造成至少137人死亡、超過154人受傷。
2月24日俄烏戰爭兩周年過後,俄羅斯即將在3月15日至17日迎來總統大選。雖然投票尚未舉行,結果卻是大勢底定:普京(Vladimir Putin)必然連任,剩下只是得票多寡的問題。
2月5日,陸劇《大唐狄公案》的英文版預告片發行,其平台商優酷也在同日宣布重磅消息:Netflix已經買下《大唐狄公案》的電視劇播出權,該劇將通過Netflix和優酷國際版登陸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Netflix首次購入中國古裝懸疑劇,也是繼《白夜追凶》後,優酷再有懸疑劇登上Netflix。
過了今年2月24日,俄烏戰爭便正式進入第三年。從烏克蘭的視角來看,目前的戰況相當不樂觀。
當地時間3月22日晚上8點左右,莫斯科的克洛庫斯市政廳(Crocus City Hall,又譯番紅花市政廳)發生恐襲,4名槍手闖入音樂會掃射人群、對建築縱火,造成至少137人死亡、超過154人受傷。
2月24日俄烏戰爭兩周年過後,俄羅斯即將在3月15日至17日迎來總統大選。雖然投票尚未舉行,結果卻是大勢底定:普京(Vladimir Putin)必然連任,剩下只是得票多寡的問題。
2月5日,陸劇《大唐狄公案》的英文版預告片發行,其平台商優酷也在同日宣布重磅消息:Netflix已經買下《大唐狄公案》的電視劇播出權,該劇將通過Netflix和優酷國際版登陸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Netflix首次購入中國古裝懸疑劇,也是繼《白夜追凶》後,優酷再有懸疑劇登上Netflix。
過了今年2月24日,俄烏戰爭便正式進入第三年。從烏克蘭的視角來看,目前的戰況相當不樂觀。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有人則說:「站在巴勒斯坦人民這邊並不表示認同哈瑪斯,反對猶太復國主義者也不代表仇視猶太人。」我們都在狹縫裡思考著,何謂公平正義,然而,世界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
以巴衝突在荷蘭的化學變化。10月15日下午,阿姆斯特丹水壩廣場,1萬5000人上街支持巴勒斯坦,特別的是參與者的面孔來自四面八方。不只荷蘭,歐洲多國都出現類似的示威遊行,為什麼越來越多歐洲青年上街聲援?
10月7日哈馬斯(Hamas)閃擊以色列後,雙方的衝突烈度不斷上揚,不僅各自祭出空襲與火箭,以色列更在肅清內部混亂後,揚言進攻加沙地帶(Gaza Strip),要將哈馬斯「從地球上連根拔起」。與此同時,中美開始了各自的止戰嘗試,而其中的交集,便在伊朗這一中東要角上。
以巴衝突裡,最難的就是指名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雙方都犯下過人道罪,雙方也都遭受過人道罪
有人則說:「站在巴勒斯坦人民這邊並不表示認同哈瑪斯,反對猶太復國主義者也不代表仇視猶太人。」我們都在狹縫裡思考著,何謂公平正義,然而,世界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
以巴衝突在荷蘭的化學變化。10月15日下午,阿姆斯特丹水壩廣場,1萬5000人上街支持巴勒斯坦,特別的是參與者的面孔來自四面八方。不只荷蘭,歐洲多國都出現類似的示威遊行,為什麼越來越多歐洲青年上街聲援?
10月7日哈馬斯(Hamas)閃擊以色列後,雙方的衝突烈度不斷上揚,不僅各自祭出空襲與火箭,以色列更在肅清內部混亂後,揚言進攻加沙地帶(Gaza Strip),要將哈馬斯「從地球上連根拔起」。與此同時,中美開始了各自的止戰嘗試,而其中的交集,便在伊朗這一中東要角上。
以巴衝突裡,最難的就是指名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雙方都犯下過人道罪,雙方也都遭受過人道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副題:2000年來流離世界猶太人的苦難 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在2023年對以色列發動毫無預警的攻擊,超過5000枚火箭炮幾乎同一時間落在以色列土地,導致數百名以色列民眾死亡,還有以色列人淪為俘虜。作為回應,以色列宣布即時對加沙地帶發動無限制攻擊,憑著以色列先進武器及軍事情報,以色列很快在戰爭中起著壓
Thumbnail
試著思考這場戰爭應該在那裡停下呢? 我看著電視裡的以色列青年訴說在以色列的父母擔心他在南韓的安全。(當時南北韓關係緊張) "事實上,以色列可能隨時受到火箭攻擊,在別人看來更危險的地方,但父母卻擔心他,真是諷刺。 但是更具有諷刺的是以色列向巴勒斯坦人提供電力、糧食和一切支援。 但是如果以色列
Thumbnail
6月13日, 120名議員手握以色列的命運鑰匙,聚集在“信任投票”的帷幕前,準備著對第36屆政府的最終判決。 晚間時分,結果出爐。經歷了2年4大選的頻繁喧囂,以色列終獲喘息之機,由統一右翼聯盟領導人納夫塔利·貝內特、擁有未來黨主席亞伊爾·拉皮德共組的8黨聯盟政府,最終以60票贊成、59票反對、1票
Thumbnail
以色列,1948年獨立,840萬人, 人均3萬美金以上,土地面積約為台灣2/3,是位於西亞的主權國家。
Thumbnail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p>我之所以寫下這些,是因為我愛的人已經死了。我之所以寫下這些,是因為我在年輕時渾身充滿著愛的力量,而今那愛的力量正在死去。可是我不想死。</p>
Thumbnail
<p>考比.愛茲拉,一個鬱鬱寡歡的十七歲少年,站在一棵樹幹被刷成白色的桉樹後等待。他身材纖細,看上去有些虛弱,雙腿瘦骨嶙峋,皮膚黝黑,臉上總流露出憂傷驚奇的神色,彷彿不久之前經歷了一場令人不快的意外。他身穿一條沾滿灰塵的牛仔褲,還有一件印有三巨人節傳說字樣的T恤。他感到困惑迷茫,因為他無可救藥地墜入了情網。</p>
Thumbnail
我最常被讀者問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走上這條路,選擇支持巴勒斯坦?」在為讀者們解答之前,我有幸親自訪問到一位以色列前將軍之子──米科.貝雷得,。也正是我首次聽見他的故事時,浮現在我腦海中的第一個問題。
Thumbnail
<p>這是為什麼以色列教育非常重視小孩的安全感與快樂。他們相信小孩如果有足夠的安全感,就會有動機與欲望探索世界、挑戰未知與權威,表達自己;他們能夠欣然面對困難,勇敢犯錯。</p>
Thumbnail
筆者不擬用這些報紙的方式來評論,這種評論淪於「對錯」之爭,無濟於事,筆者用其他的角度來談談。先談談歷史好了。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副題:2000年來流離世界猶太人的苦難 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在2023年對以色列發動毫無預警的攻擊,超過5000枚火箭炮幾乎同一時間落在以色列土地,導致數百名以色列民眾死亡,還有以色列人淪為俘虜。作為回應,以色列宣布即時對加沙地帶發動無限制攻擊,憑著以色列先進武器及軍事情報,以色列很快在戰爭中起著壓
Thumbnail
試著思考這場戰爭應該在那裡停下呢? 我看著電視裡的以色列青年訴說在以色列的父母擔心他在南韓的安全。(當時南北韓關係緊張) "事實上,以色列可能隨時受到火箭攻擊,在別人看來更危險的地方,但父母卻擔心他,真是諷刺。 但是更具有諷刺的是以色列向巴勒斯坦人提供電力、糧食和一切支援。 但是如果以色列
Thumbnail
6月13日, 120名議員手握以色列的命運鑰匙,聚集在“信任投票”的帷幕前,準備著對第36屆政府的最終判決。 晚間時分,結果出爐。經歷了2年4大選的頻繁喧囂,以色列終獲喘息之機,由統一右翼聯盟領導人納夫塔利·貝內特、擁有未來黨主席亞伊爾·拉皮德共組的8黨聯盟政府,最終以60票贊成、59票反對、1票
Thumbnail
以色列,1948年獨立,840萬人, 人均3萬美金以上,土地面積約為台灣2/3,是位於西亞的主權國家。
Thumbnail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p>我之所以寫下這些,是因為我愛的人已經死了。我之所以寫下這些,是因為我在年輕時渾身充滿著愛的力量,而今那愛的力量正在死去。可是我不想死。</p>
Thumbnail
<p>考比.愛茲拉,一個鬱鬱寡歡的十七歲少年,站在一棵樹幹被刷成白色的桉樹後等待。他身材纖細,看上去有些虛弱,雙腿瘦骨嶙峋,皮膚黝黑,臉上總流露出憂傷驚奇的神色,彷彿不久之前經歷了一場令人不快的意外。他身穿一條沾滿灰塵的牛仔褲,還有一件印有三巨人節傳說字樣的T恤。他感到困惑迷茫,因為他無可救藥地墜入了情網。</p>
Thumbnail
我最常被讀者問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走上這條路,選擇支持巴勒斯坦?」在為讀者們解答之前,我有幸親自訪問到一位以色列前將軍之子──米科.貝雷得,。也正是我首次聽見他的故事時,浮現在我腦海中的第一個問題。
Thumbnail
<p>這是為什麼以色列教育非常重視小孩的安全感與快樂。他們相信小孩如果有足夠的安全感,就會有動機與欲望探索世界、挑戰未知與權威,表達自己;他們能夠欣然面對困難,勇敢犯錯。</p>
Thumbnail
筆者不擬用這些報紙的方式來評論,這種評論淪於「對錯」之爭,無濟於事,筆者用其他的角度來談談。先談談歷史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