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0|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從拉斐爾到梵谷:奇美博物館藝術展覽回顧

前天一早,我來到奇美博物館,迎面而來的是一條看不到盡頭的長龍,真是讓人吃驚。幸運的是,朋友早在網上幫我搶到了門票,得以免去排隊的煩惱,直接走進這場藝術盛宴。

raw-image


這次展覽精心規劃了四個展區,帶領我重新認識了許多藝術大師,彷彿展開了一場穿越時空的藝術之旅。大學時主修西洋藝術史,那些艱澀的名詞和複雜的藝術流派,總是分不清文藝復興繪畫跟巴洛克藝術,我總是用「硬背」的方式勉強應付考試。如今,站在這些經典作品面前,曾經熟悉的知識彷彿又重新鮮活起來。

這次展覽讓我得以重溫大學時學習西洋美術史的樂趣,同時也讓我深深沉浸在這些藝術大師所營造的浪漫氛圍中。即使不是藝術專業出身,也能從這些畫作中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氣息。每一幅畫作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

由於展期接近尾聲,而且現場已停售門票,所以我就不再分享展覽的具體資訊,直接進入觀後心得的部分。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世界頂尖美術館-「英國國家藝廊」,200年來首次來到台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量級巨獻!讓藝術愛好者得以近距離欣賞拉斐爾、倫勃朗、梵谷等大師的經典之作,彷彿穿越時空,身臨其境地感受西洋藝術的博大精深。這是一場難得一見的藝術饗宴,50位大師的原作齊聚一堂,為台灣觀眾呈現了一幅跨越四個世紀的西洋繪畫全景圖。

這次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總共有四大展區,依照西洋繪畫史的時間排序:人文的甦醒從王室到平民探索與創造光線與色彩

第一單元


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

在西方藝術史中,十四世紀起始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相較以宗教為中心的中世紀,「文藝復興」代表人們對於古希臘羅馬藝術的嚮往,藝術審美觀也從原先由神所支配的世界,改為以人本為中心。

/

這展區展示的作品最多,又分三個不同的代表:波提切利和十五世紀義大利繪畫拉斐爾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楊.荷賽特與北方文藝復興

畫展中的作品展現了對人物輪廓的精準描繪,尤其是在肖像畫中,人物的服裝材質被表現得極為細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強調個人價值和尊嚴,這在肖像畫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些畫作不僅展示了人物的外貌,也反映了他們的財富、地位和社會影響力。因此,只有貴族才有機會被畫成肖像,以彰顯他們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提香(活躍於1506左右;卒於1576)作品〈女士肖像〉(來自達爾馬提亞的女士),約1510-1512年創作。


喬基姆.布克雷爾(約 1535;卒於 1575)作品《四元素:火》,創作1570年。


第二單元


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

十六至十七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間接促成巴洛克藝術風格的流行。畫家以生動的色彩與戲劇性構圖,為宮廷與教堂增添華麗的氛圍。新教國家因為商業繁榮、中產階級興起,藝術家的創作題材變得十分多元,包含人物肖像、常民風俗、靜物與風景等。

/

林布蘭(1606-1669)作品〈六十三歲自畫像〉,1669年創作。


這個展區展示的已不再是宮廷肖像畫,而是題材多元的作品,其中包括社會人文主題,尤其是那些描繪市井小民的風俗畫,讓我對17世紀人們的生活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畫家們巧妙運用光影和色彩,將人物的表情和動作刻畫得栩栩如生,彷彿將我們帶回了那個時代。這種體驗讓我彷彿穿越回到過去,一目瞭然地見證了當時的生活情景。

湯瑪斯.勞倫斯爵士(1769-1830)作品〈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1825年創作。


第三單元

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 

十八世紀英國盛行「壯遊」,貴族子弟除了結交歐洲貴族、融入上流社會,也透過接觸古代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增進自我藝術涵養;同時,委託當地畫家作畫成為一種風潮。壯遊帶來的文化交流,促使藝術家探索新的繪畫技巧,在英國尤為明顯。

/

壯遊者接觸了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並將古典主義的理想與美學帶回英國,影響了本土的藝術風格。在壯遊過程中,貴族子弟對歐洲各地的自然風光產生了濃厚興趣,直接促使了英國風景畫的興起。


作為18世紀英國貴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壯遊不僅塑造了個人的文化修養,還透過藝術收藏、新古典主義的傳播及風景畫的發展,深刻影響了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藝術和文化。

因此,這個展區主要展出了風景畫,充分展現了當時人們對旅行的熱愛,以及這種熱情對藝術潮流的深遠影響。

第四單元

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興起於十九世紀晚期的巴黎。這個名詞最早來自對一群藝術家不以為然的藝術評論;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馬內、塞尚、雷諾瓦和莫内。印象派畫家通常採用鮮豔的筆觸,強調光線變化的效果,以不同於常規的題材來作畫。

/

印象派畫家不再追求精確的描繪,而是透過短暫的筆觸和色彩的堆疊來表現物體的形狀。這種手法使畫面產生一種模糊、朦朧的效果,更接近人眼對事物的真實感知。簡單來說,印象派作品直接展現未經修飾的自然景象,與傳統繪畫形成了鮮明對比。雖然完美主義者可能難以適應這種風格,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正是當時的藝術潮流。印象派挑戰了當時學院派的僵化規範,主張藝術家應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世界的觀察。


觀後心得:藝術風格的演變與現代藝術的探索

四大展區透過不同時代和流派的大師作品,引領觀眾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了解西洋繪畫史超過400年的精華。在第三展區,肖像畫明顯減少,風景畫和靜物畫佔據了主導地位。

在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主要為貴族、皇室和教會領袖等上層社會人物所作,他們有能力委託畫家為自己創作,以彰顯地位、權力和個人特徵。這類作品通常用於展示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家族榮譽。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產階級的崛起和繪畫技術的進步,使肖像畫在更廣泛的社會階層中流行。到了16世紀,商人、學者及其他富裕市民也開始委託畫家為自己或家人創作肖像。這一趨勢在巴洛克時期(17世紀)和洛可可時期(18世紀)持續發展,肖像畫逐漸成為普遍的藝術形式,不再局限於貴族。然而,隨著相機的發明,委託畫家創作肖像畫的需求逐漸減少。

之後的藝術風格愈發獨具特色,主題越來越多元化,每個時代都引領著不同的潮流,畫作材料也不再侷限於畫布。在現代藝術中,裝置藝術成為了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藝術家們不斷探索新的技術和材料,同時也在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進行批判和反思。例如,炙手可熱的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的作品展示了裝置藝術的多樣性和深度,同時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從藝術史的發展來看,可以確定藝術與時代背景及人文社會息息相關,為我們呈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視覺饗宴。

💓追蹤IG:Juily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Juily的織夢天地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