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題目: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下德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者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這一章正式進道德經的德篇。前面三十七章講述的是道法,道法運行講的是德,因此失德有失道的意思。在前面的篇章裡有提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為天下溪,常德不離,為天下谷,常德乃足。正好可以和這一篇章相合。接下來解釋這一篇章的內容。

 

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不會讓人看出來,那些標榜品德高尚的人都是低品德的人,因為這樣做表示不失德,換句話說,品德高尚的人不會顯擺,不會自恃德行來讓人順從,遇到有顯擺德性的人,就會揚長而去,讓低品德的人跟隨他的做法。所以失去道的人就會失去德,失去德人就會失去義,失去義的人就會失去禮。所謂禮是忠信的表現不足,也是禍亂的開始。所謂先見之明的人只是虛華的代表,愚昧的產生,一個人立身處世,敦厚樸實,不要虛華自居。是以君子應採此樸實不虛華之道。

 

 

要怎麼來說這一篇呢?

 


一個人做窮人的事,即使是下德之人也會慢慢變成上德之人,倘若一個人做富人的事,就算是上德之人也會變成下德之人。

 


當一個人擁有正知正念的時候不管做什麼事都是善的;好的以及對社會有益的,不會因為自己的利益關係傷害到多數人的利益,去危害社會,產生不良的現象。一個人失去正知正見,反過來說就是邪知邪見,擁有邪見的人做什麼事都不會考慮到別人,一心只想到自己,只要傷害到自己的利益就開始狗吠火車的咆哮數落他人的種種不是,甚至於可以利用很多人來證明自己的邪見去打敗正知見的人。這個在佛法上來說是貪嗔癡,因為過多的貪嗔之心,導致一個人產生邪念,有了邪念之後表示這個人品行不佳乃屬下德之人,邪念之後又用於行動去傷害人,這個人是無德之人,沒有德行的人。擁有正知見正念的人不會去傷害人,屬於上德之人。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喝口水,繼續說。

 

 

下德之人會怎麼樣?也就是無德之人會怎麼樣?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就可以明白無德之人。我們常常會碰到一種朋友,一種親戚,多年沒聯絡,一見面就跟你借錢。一開口就對你說最近幾年你看起來不錯,然後就開始說明自己多麼可憐的遭遇,亦或者說自己想找人投資做生意可惜了沒錢,想辦法要跟你借錢就是了。雖然不是很多錢,但那可是自己辛苦賺來的。見面借錢用朋友交情名義讓你無法推卻,只好對你說半年,一年後還錢,打個借條給你。你只好借錢給他。一年之後,自己也不是很好過日子,家中又發生事情,小孩上學等等,於是去找這個朋友請求他還錢。誰知借錢一個臉孔,要他還錢馬上變臉。搞個把錢借人的人要對方還錢好像不對;那個借錢的人不還錢硬要借錢給他的人用求他的方式他才要還錢。甚至於借錢的人不還錢還把借他錢的人殺了,找人數落他。像這種借錢不還的人就是德行不佳,屬於下德之人,借錢不還還殺人屬於無德之人。

 

 

利用朋友的仁義之心借錢,再利用朋友的信義之交不還錢,會說這種話的人就是無德之人,德行不良的人。一個真正有德性的人即使借錢給人,或者跟別人借錢,不會用這種關係來說項,借了錢說到做到一定準時還,或者有錢就還,絕對不會講仁道信義在嘴上,行為卻是不信不義毫無德性可言之人。於是乎,這種利用邪知邪見去跟別人借錢,然後用邪知邪見不還錢,就是失道之人,失道的人就是德性不佳的人。本章所言: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者首。

 

關於這一篇章,請各位可以轉身看看你們身邊有哪些人德性好,哪些人德性不好。真正有德性的人,佛法上說正知正見的人,他們的仁義信用跟你借錢時的表現是什麼樣子?下德之人也就是邪知邪見的人,他們的仁義信用跟你借錢時的表現又是什麼樣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