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6|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迎向人間好願景

    語文備課札記(資料備份)

    https://www.linkedin.com/feed/update/urn:li:activity:7237035430087467008/

    https://app.diffit.me/packet/4d93ceb5-c48a-4be3-9ded-0207f878841b

    〈迎向人間好願景〉 在人的一生當中,始終在追求能過更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多數人為了現實生活考量,終日緊張、盲目地工作,平時難得片刻安寧,一心一意只想逐名求利,欲提昇生活水準、維持自我優越感,卻往往在曲終人散、塵埃落定之際,察覺到自己的孤獨與失落感,徒有白費心機之感嘆。深究其實,凡此種種現象,與人們過於重視物質慾望之追求而輕忽心靈理想的陶冶有關。 人們受制於環境生活壓力,因而普遍愁容滿面、心靈貧瘠的現象,我們可用「捨妄」、「施福」、「濟祥和」之概念來解套。所謂「濟祥和」即是「促進社會充滿良善、安詳、和平氛圍」之理想目標,亦即──透過「許諾發好願」而達到「人間好願景」。至於「發好願」,我們大致可從「捨妄」、「施福」兩大方針來理解。 所謂「捨妄」,即是捨棄胡亂、任意的妄念心意,從而摒除種種妄行之產生。人心為一身之主,如樹之身,如果之蒂;根衰則樹枯,蒂壞則果落;而「妄念」正是使人心敗壞的主要源頭,一旦產生「妄念」,人便開始思考如何算計他人、藉機牟利,甚而憤世嫉俗,轉為暴力惡毒言行,傷害他人身心,最後反而導致自己身敗名裂、一敗塗地;換言之,人若依任「妄念」而「妄為」,終究落得害人害己、兩敗俱傷之下場;因此我們需要「捨妄」之功夫,正所謂斬草須除根,精準地斷絕「妄行」源頭,進而能去蕪存菁,存取好心。當人「捨妄」、「存好心」之後,便能堅定心志、專心致意於「施福」,不因外界稍有風吹草動而心生疑慮,輕易地動搖了原本想要助人為善的初衷,也避免了人前人後、心口表裡不一的人格分裂現象。

    其次論「施福」,即為施捨、布施福澤。具體說來,施福行善大致可歸納為「做好事」、「說好話」二類;所謂「做好事」,不離「立德」、「立功」之實際作為,培育良好品格、見識,在他人危險之際足以擔當大任,救急解難。至於「說好話」,即是將良善言語搭配和顏悅色,播送給對方,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惡言毒語傷人至深,毀人自尊心,甚至容易引起挾怨報復;然而好話的力量卻足以激勵人心、鼓舞士氣,讓人重拾信心再次站起,廣結善緣,何樂不為?此外,亦可將「好話」流芳傳世,正所謂「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著述「立言」正足以顯德行、彰功業於文字,將前賢功德能量蓄存,引領後人向止於至善的懸鵠理想邁進。 換言之,我們可將「好願」化分為較為具體的三個概念,亦即「存好心」、「作好事」、「說好話」;而當人們透過立志發願,將「好願」付諸實踐,除了改善自己的因緣,一旦積少成多,眾志成城,也能使整體社會環境導向正途;換言之,當人之本身與外在運勢皆好轉時,其心靈轉而沃腴,因而相由心生,其喜悅也在人們彼此之間相互臨染,進而能將祥和之氣氛推展開來。 然而我們所要思考的是,為何多數人們期待過更幸福美好的生活,卻為何不「發好願」,重現人間淨土?這一點恐怕與普遍瀰漫功利導向意味的整體社會環境有關,讓人們追求名利之「妄念」橫生。尤其人們害怕「福德不一致」現象──即懷著俗諺常謂「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之認知,因而寧願選擇明哲保身,不放心施捨「福澤」。當人們一旦關閉了「捨妄」、「施福」的兩大窗口,就會秉持著貪、嗔、癡想法,自私自利,則難以「濟祥和」,阻礙人們通達「人間好願景」。

    民間所流傳的宗教善書,每以積陰德而得福報之說,來化解世人對於「福德不一致」的疑慮,藉以勸人放心向善。或許冥冥之中命運之作用力,殊妙而不可道盡,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當人們發好願、行善舉,廣結善緣人脈,而人們相互回饋幫助,共榮共生,相信必然有助於增加資源、改善環境,而正所謂「涓滴成海,功不唐捐」,往昔所累積的福澤功德,雖未必能夠及時反應回饋到自身,然而生命畢竟是一長程延續的累積歷程,在未來機緣成熟之時,水到渠成,回饋效應自會展現,一切不待強求。 「人間好願景」是我們對於未來祥和社會有所預畫,事先謀望的理想,但是若要讓理想成真,則尚須我們有決心,立志向願景趨前迎去的積極原動力。願我們能時時「捨棄妄念」、「施捨福澤」,積極迎向充滿祥和之氣的人間好願景,讓我們「追求過更幸福美好生活」的心願能早日付諸實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