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起意去看海

臨時起意去看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是月經第二天,昨天睡了一整天,想說趁颱風來之前,去趟金山看海(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特別想念海)

今日早上羅斯福路的彩虹

今日早上羅斯福路的彩虹

上次從陽明山騎車過去金山剛好是10年前,那次也是碰巧遇到大雨跟起霧。風雨無阻,今天無論如何老娘就是要去看海了!沒想到金山的雨也是不小,沒法悠閒的坐在海邊,我來到黑媽媽白冰冰老宅手沖咖啡,感謝他們提早開門,讓我躲雨。

店裡的美貓

店裡的美貓

店內有一些老闆的畫,每一幅都好自由卻又很細緻,原來在經營咖啡店之前,老闆曾經在學校擔任美術老師,然而現在還是有在幫附近居民的小孩教學,他謙虛地說其實只是幫他們做美學培養,期待孩童可以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非制式化教育下的產物。聽到很羨慕吶,我也好希望有這樣的老師。 下次想分享我最近在做的藝術治療,以及為了子宮做的一些實驗。(先幫自己拍手)

金山。食不厭的牆:這是什麼鬼組合啦?

金山。食不厭的牆:這是什麼鬼組合啦?

其實這兩個月身體的狀況是好蠻多的,我開始更多的去聽自己的需求...身體給我的反饋也是有漸漸起色,另一部分我允許自己,如果真的撐不下去,就去急診吧!接受別人的幫忙。 繼續來聊今天的下半天: 回程我從萬里接到六堵,子宮漸漸開始不舒服,但我沒有帶到止痛藥,一邊騎一邊感覺自己快要掉入之前那個恐懼的深淵裡面(害怕疼痛於是席捲而來是真的無止境的疼痛)我試著跟自己對話,問自己需要什麼幫忙?開始鼓勵自己,並帶自己深呼吸回到當下。呼吸真的是很好的法門,好幾度撐了過去,但只要騎到人車很多的地方,我又感到不行了,於是我開始列出感恩的事、停紅綠燈時數著某個特定顏色在路上的數量、試著用手去觸摸讓我感覺愉悅的材質.... 到家後,吃了一顆止痛藥還是感到不舒服,最後決定帶自己去急診,在急診室,我看見一個手臂被熱水燙傷的女孩,她的媽媽對著女孩說:你好勇敢,今天來看醫生,等你好了我們一起去買一盒你喜歡的拼圖好不好...? 聽到這裡我已經淚流滿面了,那個小時候生病進醫院,會被媽媽唸是三薄身體的我,好像也得到了一盒拼圖,生病沒關係是可以被接受的,我好喜悅,想到小學鄰居朋友問我要不要去他們家玩拼圖,雖然去了但我都假裝沒興趣,其實我內心真的也很想要擁有自己的拼圖啊。

raw-image


avatar-img
毎菇蕬塔的沙龍
6會員
5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毎菇蕬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時候會想:為什麼是我?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 為什麼是我? 就像一個癌症患者:為什麼是我?
最近在看骨盆照護治療的書,裡面有一段:祖先與家族為你帶來的是禮物。作者提到,在她引導個案如何與自己骨盆連結時,個案常常會看到家族遺傳的模式,或是看到祖先流傳下來的能量仍然留存在家族中,只有去處理自己的家族遺傳,才能改變這些既存而不自覺的模式。 看到這個部分起初覺得有點荒繆,身體怎麼會攜帶著家族的傳承
來記錄一下8年前的丹麥之旅。(一年前就想發的文章,但因為時隔久遠,回憶已經變成好幾個碎片,很難拼湊,我就用所剩的印象,敘述當時眼裡的哥本哈根) 丹麥是我唯一去過的歐洲國家。 主要是因為同學隨性一問:要不要在學期結束後去他們國家走走?(如果今天同學是斯洛伐克人,可能就去斯洛伐克,不會是去丹麥的這種概念
隨著越了解自己,越清楚自己很需要大量的獨處空間。但跟夥伴同住的這三年,偶爾會有下面這個狀況:有時候當他晚上很忙的時候,如果剛好加上我壓力比較大,我便會無意識地特別想要他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甚至是一直黏著他。(明明我也很需要空間吶!但還是一直想黏著他)因為他也是高敏感人,所以很快就會感受到這個張力,有
好久沒更新,謝謝還是有人會來看我的文章。 一直很想回來這裡輸出,但拖延症讓我荒廢了好久,很懷念去年(前年?)自在的隨筆,不用管社群平台的分享有誰會看到我的文字,脆弱沒關係,在這裡我比較能包容自己,少一些批判。 延續去年自畫像活動,今年二月我和夥伴輪流每天出題,分享一下今日的主題:我用愛的眼光注視
每次跟伴侶做雙人諮商,都覺得很脆弱。 很容易將諮商師理性的發言,曲解成:怎麼又是針對我一人?很容易開始歸因,做assumptions:假如我下次這樣做,是不是就不會讓對方難過。 很像為了解題,在背公式。 很像在避免讓對方對我生氣,而不自覺要自己成為一個“不可犯錯”,“完美”的人。 然而,在我眼前這個
有時候會想:為什麼是我?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 為什麼是我? 就像一個癌症患者:為什麼是我?
最近在看骨盆照護治療的書,裡面有一段:祖先與家族為你帶來的是禮物。作者提到,在她引導個案如何與自己骨盆連結時,個案常常會看到家族遺傳的模式,或是看到祖先流傳下來的能量仍然留存在家族中,只有去處理自己的家族遺傳,才能改變這些既存而不自覺的模式。 看到這個部分起初覺得有點荒繆,身體怎麼會攜帶著家族的傳承
來記錄一下8年前的丹麥之旅。(一年前就想發的文章,但因為時隔久遠,回憶已經變成好幾個碎片,很難拼湊,我就用所剩的印象,敘述當時眼裡的哥本哈根) 丹麥是我唯一去過的歐洲國家。 主要是因為同學隨性一問:要不要在學期結束後去他們國家走走?(如果今天同學是斯洛伐克人,可能就去斯洛伐克,不會是去丹麥的這種概念
隨著越了解自己,越清楚自己很需要大量的獨處空間。但跟夥伴同住的這三年,偶爾會有下面這個狀況:有時候當他晚上很忙的時候,如果剛好加上我壓力比較大,我便會無意識地特別想要他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甚至是一直黏著他。(明明我也很需要空間吶!但還是一直想黏著他)因為他也是高敏感人,所以很快就會感受到這個張力,有
好久沒更新,謝謝還是有人會來看我的文章。 一直很想回來這裡輸出,但拖延症讓我荒廢了好久,很懷念去年(前年?)自在的隨筆,不用管社群平台的分享有誰會看到我的文字,脆弱沒關係,在這裡我比較能包容自己,少一些批判。 延續去年自畫像活動,今年二月我和夥伴輪流每天出題,分享一下今日的主題:我用愛的眼光注視
每次跟伴侶做雙人諮商,都覺得很脆弱。 很容易將諮商師理性的發言,曲解成:怎麼又是針對我一人?很容易開始歸因,做assumptions:假如我下次這樣做,是不是就不會讓對方難過。 很像為了解題,在背公式。 很像在避免讓對方對我生氣,而不自覺要自己成為一個“不可犯錯”,“完美”的人。 然而,在我眼前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