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閱讀時間 ‧ 約 34 分鐘

揭開媒體塑造的性別刻板印象:社會角色的隱形力量

為什麼我們常常覺得男孩應該喜歡藍色、女孩應該喜歡粉色?又為什麼卡通中的男性角色總是扮演英雄,而女性角色則常常等著被拯救?這一切都與社會對性別的塑造息息相關。我們每天被各種各樣的性別刻板印象包圍,從玩具廣告到職場期待,這些無形的規範深深影響着我們的行為和自我認知。而媒體,作為這場大戲的幕後推手,不斷重複和強化這些刻板印象,使我們不知不覺中接受並傳播它們。在接下來的探討中,我們將揭開這些刻板印象的面紗,看看性別角色是如何被社會塑造的,並挖掘媒體在這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準備好一起探索這個充滿趣味和啟發的世界吧!

(一)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是當個人身處於某階層、具有某身分地位及身分時,由於社會對於該個體應該具備的行為基礎和權力義務抱有特定期待,因此而成為扮演該角色時的規範與指標。藉此每種不同的社會角色都會因應他所須負責的工作或應該執行的行為而有一套專屬的行為規範,這些規範是經由該社會的文化與價值所堆積而成的結果,包括前人生活經驗的傳承、發生重大事件後的反省等等,都可能是影響社會建構該角色所需履行的責任與行為的因素。也就是說,當我們生活在特定社會中扮演某個角色時,我們會循著社會所指引的方向去學習如何更好地扮演這個角色,這是作為一個個體在社會生活當中判斷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否恰當的準則,也是幫助個體更好地去融入團體生活中的引導手冊

例如,朋友會被期待要能夠聆聽心事、包容對方的缺點、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鄰居應該要守望相助、和睦相處、維持公共地區的整潔等;小學老師應該要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等。以上的例子都是個人作為一個特定的角色時,社會對於他們的期待。當個人願意在行為上遵循這樣的社會期待時,便能夠更加順暢地融入社會當中受到其他人的認同。

當然每個社會當中的角色都會因為不同的歷史經驗與演化進程而對於相同的角色有著不一樣的期待,因此即便是具有同樣稱謂的社會角色,也都可能會因為其身處的社會文化之差異而肩負著不同的社會責任。甚至,個人也可能會受到自身經驗的影響,以該社會角色作為基礎再往上疊加更加細節的內容,使其所扮演的角色在符合社會角色的同時也具有個人特色。但由於社會角色的建構是來自於受社會文化所洗禮之社會期待,因此我們可以將其存在最主要的目的歸納為:促進社會整體的秩序以及加強社會中個體的凝聚力。其運作方式是在我們接受這個角色的行為基礎和權力義務之指標時,除了會依照規範去進行思考與行動外,也會使用這樣的標準去評價他人。評價的方式主要分成兩種:第一種是已知他人身處職位為何,利用該社會角色規範去評價他的行為是好還是壞。第二種則是在不認識對方且不清楚他產生該行為背後的因素時,利用對於不同社會角色的規範之了解,將其歸類至特定的角色模板當中。因此,扮演一個異於社會期待的角色在社會當中會因為經常需要接收外界異樣的眼光和議論,或是因為受到法律的懲罰,而導致其難以立足。故比起既有的社會角色之規範,異於社會期待的個人觀點通常不會在個人在進行角色扮演時產生太大的影響力。

社會角色規範所帶來的優劣對於個人而言並不全然,因為每個角色在面對不同的社會網絡、情境關係時可能會起到不同的作用,以至於當事人與旁觀者以各自的角度看待這些角色的行為規範及權利義務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例如,過去社會會期待已婚女性全權負責照顧家庭成員的生活需求,包括準備三餐、洗衣打掃、照顧孩子等,都會被視為該社會角色所需具備並實踐的技能。對於這名女性而言,她可能能夠透過家人的回饋滿足她在情感方面需要受到肯定的需求,但也可能會因為她的職業發展受到該社會角色的限制而感到痛苦。對於家庭成員而言,他們可能會十分感激她對於家庭的付出,也可能會因為過度的關心而感受到精神上的壓力。

因此即使社會角色的產生是為了能夠協調各個角色能夠在社會網路當中各司其職,但該角色背後所包含的行為準則與權力義務卻不盡然是絕對正面或負面的。作為身處於社會當中的一員,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魅力,我們都應該以相互尊重為前提,學會看見該情境下的其他角色勝任者的優點與付出,共同打造角色關係平等的社會


(二)性別角色與刻板印象

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學習並繼承各種社會角色應具備的行為基礎和權力義務,透過這些規範去影響其意識形態的塑造。首先,性別角色的建構是來自於社會對於男性和女性角色所抱持的期待,屬於社會角色的一種。

排除特例的情況,一般來說社會會依照生理性別將人類區分成男性與女性這兩個種類,當新生命誕生、知曉性別的時刻,就是社會開始對其加諸期待的時刻。因此個人擔任性別角色的時長是在一生當中除了子女之外,比所需勝任的任何角色都還要來的久遠的,因此人們對於性別角色之規範會有相當深的刻畫,對於性別角色規範的概念會比其他種類的社會角色來說還要更加地強烈

男性往往會被期待能夠具備堅強、勇敢、理性的個性,在家庭中會被期待為經濟支柱,在社會中則常被分配至需要具有主導能力的職位;女性會被期望能有溫柔、細心、感性的特質,在家庭中具有照顧與情感支持的功能,在社會中也會被分配至具有相同性質的工作,例如同為照護角色的護士與保母。

以貼近大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 – 文理科性別分佈為例。社會往往會認為男性的情感較為理性,因此對於需要運用大量客觀條件去計算、操作、評估的數學、科學或工業領域會比較擅長;女性的情感較為細膩且情緒波動幅度大,更能夠在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的領域中如魚得水。在這些性別角色的標籤除了會影響個體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同,也會成為個人在面對外部世界時對他人進行評判標準。藉此當社會對於性別角色的期待越來越細緻,並解性別角色的規範刻劃的越來越深時,就會成為性別刻板印象,限制住社會當中角色個人的思維與行動。

由於性別刻板印象是社會文化長期的累積,難以難以在一夕之間迅速地改變。同時,個人是從尚未具有思辨能力的時期就開始接收這些觀點,對於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選擇之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因此在教育下一代或是在社會中與其他個體接觸時難免會使用這些既定的觀點去進行文化上的傳承。

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偏見與性別歧視是一個遞進式的關係,並不全然相同。性別刻板印象主要是強調社會對於特定的性別角色的行為與性格特質所抱持的期待,這份期待不一定會是正面或負面的,只是會將性別角色侷限在一個價值觀內而言。性別偏見與性別歧視具有負面的意涵。性別偏見是基於性別刻板印象當中對特定性別的負面想像,但僅限於在價值觀上的呈現,沒有實際的作為出現。而性別歧視則是建立於以上兩點的觀點所做出的實際行動,包括以明示、暗示、言語、肢體等任何會造成他人不適的行為都可被視作性別歧視。

例如認為女性不適合擔任領導職位;男性不適合從事護理工作。倘若當性別偏見由價值觀變成實際的行為時,就會被上升為性別歧視。例如因為認為女性具有照顧家庭的職責,而直接拒絕雇用女性作為員工。簡單來說,性別刻板印象屬於對於性別的既定的價值觀,性別偏見是將此價值觀轉化為對特定性別的態度,而性別歧視則是態度在行為上實際的展現。就此,我們可以得知性別不平等問題的是來自於建立性別刻板印象的社會期待。


(三)媒體對性別角色的強化

近年來隨著手機與平板功能性增加與輕量化的發展,人們在生活中越來越依賴這些電子設備,串流媒體已然成為主流趨勢。由於人們現在每天都會花費大把的時間在網路平台上,隨時隨地滲入生活的廣告只會使媒體對於性別角色塑造的影響力只會更加強烈

在我們觀看或是閱讀媒體資料時,能夠發現在大部分的電影、電視劇與廣告中,性別會有定型的形象。以廣告中的性別分工作為例子,在洗衣精的廣告中是由女性飾演的家庭主婦作為主角,強調洗衣精在搭配細心的女性下能夠更加完善地發揮其功效;汽車廣告的主角則是由男性作為代表,包括在工作領域中取得一席之地的成功男士、是為家庭支柱的好爸爸。

雖說導演在進行拍攝時需要帶入社會既有的性別角色之形象才能夠讓觀眾理解這個角色設定並對此產生共鳴,但這些在媒體中出現率高的性別角色會成為社會模範,影響觀眾特別是年輕人的自我認知和行為選擇。例如,孩子在進行辦家家酒的遊戲時,會依照媒體節目中的角色去進行分工,影響孩子對自己性別角色的理解和對未來職業的想像與選擇。反向地強化男性和女性身處於這個社會中作為這個性別角色時應該如何行事的價值觀,也就是性別刻板印象。導致個人在面對性別偏見或是性別歧視的狀況時,會因為這與大眾媒體中所展示的性別互動相一致而使得容忍度被提高


在新聞媒體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媒體在播報新聞時,針對同一個事件會因為不同的性別而有不同的關注點。常見的情況為,對男性的報導常集中於其成就和權力,並且目光比較會集中於個人身上;對女性的報導則更關注其外貌或家庭生活,喜歡使用與事件無關的、與該性別角色有關的形容詞去描述這位女性,例如使用長腿正妹、辣模女、三寶媽等。或是在當事者所勝任的職業異於性別刻板印象時,會為職位加上前綴以強調他的性別。像是在新聞標題中特別強調是女警、男護士、女總統和男化妝師,但卻在其身分為男警、女護士、男總統和女化妝師時不會特地強調性別,只會直接說明其職業。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標題產生,是因為撰寫這份新聞稿的記者本身就因為受到社會性別角色的影響會對於這些職業抱持著性別刻板印象。因此當這個新聞的當事者之性別與他既定的認知相異時,就會認為這是一個能夠吸引大眾注意力的閃光點,寫出帶有性別偏見的新聞稿。這些由社會期待所澆灌的性別角色經由媒體作為傳播途徑傳遞並再現性別角色和刻板印象,強化了性別角色的固有形象。既定的價值觀在社會中被廣泛接受,一代代的影響著人們自身的行為和對他人的期望

近年來性別平等的意識逐漸抬頭,影視角色開始出現了女老闆、男主夫等異於傳統社會角色的形象,例如韓劇淚之女王中的女主角是經營百貨公司的老闆,除了比職位她的丈夫高以外,更是在有一名親弟弟的情況下成為家族接班人的首選。這樣的劇情在20前年,以男強女弱作為劇本核心的時代是很難見到的。其實主流媒體就是社會的反向鏡,我們可以從主流媒體的風向來了解當代人對於性別角色的詮釋、性別刻板印象的塑造、性別平權的追求等等。因為媒體機構是需要依賴廣告收入和觀眾收視率來獲得盈利的,多數的人還是會以利益作為目標導向,在選擇劇本與內容時會更傾向於創作能夠吸引最大觀眾群體的內容。必須要有觀眾買單,才會有人願意製作這些的作品。從結果來看,我們也可以從作品的收視率、票房率這些數據中反向地推得當代社會對於性別議題普遍的價值觀。

延續上一段的例子,在近幾年的劇本中開始出現了異於性別刻板印象的角色,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這代表整體社會開始願意接受削弱性別職業隔離的觀點,對於性別平等而言是很大的一步進展。但現今社會對於性別的期待是在歷史的恆河中經很長時間所演化的,在社會中已經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根基,想要一夕之間改變是非常困難的。在媒體的推廣上仍需要媒體創作者和讀者的共同努力,除了影視業者需要改善對角色的描寫、新聞業者需要改變對於事件當事人性別的強調以外,讀者也要對這樣的更動買單才能夠推動更加多元和公平的性別表現。


下一篇請看:從社會規範到制度化規則:權力、文化與法律的交互作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