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3|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朝鮮精神科醫師劉世豐》一間以溫暖話語為處方的怪奇鄉野醫院

圖源取自網路

圖源取自網路

《朝鮮精神科醫師劉世豐》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一名醫術高明、才氣過人的首席針灸師劉世燁,因為在朝廷意外捲入一起陰謀(醫療糾紛)鬧得家破人亡,並被迫離開漢陽輾轉來到一座偏僻鄉村,改名劉世豐流浪與行醫的故事,本劇共有兩季,由長得極像呂珍九的金旻載(我看到一半才發現男主角不是呂珍九,真是慚愧XDD)以及可愛的國民妹妹金香起主演。

這樣特殊且頗具戲劇張力的劇情,很快就吸引了平時就熱愛古裝和職人劇的我,並毫不猶豫的開啟了追劇之路,有別於尋常古裝劇裡的黨派鬥爭、爭權奪勢,《朝鮮精神科醫師劉世豐》更著重在描述醫師與病患間的互動與找出病症的過程,其實近幾年韓國以精神病為主題的電視劇並不少,諸如《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等,且都有不錯的收視率與討論度。

可以看出「精神疾病」這件事情越來越受到眾人關注與重視,也透過影視讓觀眾了解所謂的精神病其實有各式各樣的個案與情境。我覺得更多的都是在傳達:不是樂觀的人就不會得憂鬱症症,走進諮商室或承認自己患有精神疾病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這樣的觀點。

圖源取自網路

而《朝鮮精神科醫師劉世豐》特別的是,它的背景是在古代朝鮮,在那個不論醫療體系、認知還是資源都不夠完善充足的時代,要如何把「精神科醫生」這個角色形象刻畫的深刻有說服力,絕對是本劇最大的看點,老實說我覺得第一季對於「精神科」或是「精神病」的描繪都還有些模糊不清,也無法像背景在現當代的戲劇那樣輕易亮出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邊緣型人格障礙等這樣的病名,其實我覺得用「朝鮮諮商師劉世豐」為劇名可能會更為貼切一些(笑)。

在這部劇裡,幾乎每個角色身上都背負了程度不一的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呈現方式跟我熟悉的醫療劇集相似,隨著故事主線推進,每一集都會有一個主要個案。包含男主角劉世豐也是因為過去的事故導致心裡陰影,讓被君王封為神針的他再也無法為病人施針;女主角恩雨也因為婆家的迫害加上出嫁隔天連丈夫的面也沒見上一面就守寡,讓本是積極正向、聰明樂天的她變得毫無活力,並且多次試圖尋死。兩人在因緣際會下相互拯救,並在最終都決定在鄉野名醫桂志瀚所開的「桂樹醫院」行醫救人。

圖源取自網路

不過也就如前述所說,因為這個故事的背景是在古代朝鮮,即使可以看出劇中的某些角色在現代應該會被確診為憂鬱症、恐慌症,在劇裡也只能用一些典型的症狀呈現,一開始確實會覺得「精神科醫師」這樣的元素有些薄弱,可隨著劇情推進,越看到後來反而越覺得少了這些標籤,好像更能將這些角色當成「個案」看待,也能讓觀眾更加體認到相較於一般身體上的疾病,心病發生的情境更不可控,治療的過程相較於醫術、處方,也更著重在兩位醫生(男女主角)的觀察力,以及讓病人得到治癒與解脫的療程與方法。

相較於現今的諮商、投藥治療,在《朝鮮精神科醫師劉世豐》中「推理」也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由金香起飾演的徐恩雨在劇中便是肩負起「偵探」能力的角色,每當這些受心病所困的「個案」無法透過言語表達自底的苦衷時,恩雨就會透過過人的觀察力與推理能力推斷病患可能受到的壓迫。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第二季的小說作家李昭天。

圖源取自《朝鮮精神科醫師劉世豐》

這個個案的發病、治療與結案過程是我覺得全劇最完整的一個案例,擅長書寫言情小說的李昭天長時間受到皮膚病所苦,且無論用任何口服、外用藥,狀況皆沒有獲得改善,反而一次比一次嚴重。每況愈下的症狀也讓處處刁難劉世豐的醫員全江日抓到了把柄,認為在劉世豐的治療下李昭天的症狀不但沒有獲得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是一起毫無懸念的醫療疏失,儘管劉世豐和徐恩雨多次表示患者的狀況與心病有關,也始終無法獲得全江日的信任。

某日,與李昭天同在造紙廠工作的同事找來了桂樹醫院,著急的求助並告知眾人李昭天投河自盡的消息,這讓幾個小時前才見過李昭天的劉世豐和徐恩雨備感訝異,畢竟不久前李昭天才答應兩人自己絕對會努力好起來,並且做了一個慎重的決定,怎麼想都不可能在不到半天的時間裡選擇自盡,這也讓恩雨開始思索起讓昭天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的原因。

圖源取自《朝鮮精神科醫師劉世豐》

最終,在恩雨的抽絲剝繭下,發現一切都是昭天在造紙所的同事們自導自演的一齣戲,她們因為昭天的皮膚病霸凌她、用墨水抹去昭天撰寫的自傳小說並丟到河裡,才導致昭天為了救回小說而溺水的悲劇。為了替昭天討回公道並醫治好她因為長期被霸凌導致的心病,恩雨和劉世豐便和桂樹醫院的同仁策劃了一場說書表演,透過朗讀昭天的小說帶出造紙廠同事長期欺凌昭天的陰謀,也藉由讓昭天全程參與這個為自己發聲的過程治好了她的病症,隨著心病的治癒,身上的皮膚病也跟著心緒的好轉得到緩解。

以李昭天這個個案為例,劇中沒有過多的藥材、針灸技術展現,而是透過推理病因、行動、話語來治癒病患,是《朝鮮精神科醫師劉世豐》中的最典型療程,這樣的治療行為,其實有點類似於我有一段時間很愛看的外國節目,精神科醫師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來治癒暴食症或是異食症患者使用的治療手段。


圖源取自 YouTube

例如:某個個案每天只吃三萬根薯條度日,長期下來對他的身體機能及生活已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即使看到了健康檢查報告、也有專業的醫師告訴他們繼續這樣下去只會讓身體不堪重負中風甚至死亡,患者還是無法自控,強迫性的去攝取薯條。

在這樣的狀況下,專業精神科醫師便會透過與患者接觸、諮商瞭解造成個案暴食或異食的背後原因,並透過一些迫使患者認清現實的方式,像是把個案一年所攝取的薯條堆滿一個兒童遊樂場,讓患者意識到自己去的飲食狀況確實是一個問題,進而發自內心的產生想要改變或跳脫原本認知的想法,而逐漸好轉或戒斷的過程。不只李昭天,在劇中還有許多在不同情境下患上心病的個案皆是在男女主角的話語或行動中獲得明顯的好轉。

圖源取自《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有別於時代背景發生於現當代的精神科醫療劇,《朝鮮精神科醫師劉世豐》或許會讓觀眾稍微產生對於「精神病」這一主題刻畫不夠深刻的觀感,但越看到後面其實會越覺得好似也不用特別為每個個案都貼上標籤,每個患上心病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更不該被草率的歸類,也可以看出兩位醫師在資源和知識都還不夠完善的情境下,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認真看待每一個患者所遭受的境遇,並給予相應的治療,全劇觀看下來會有一種自己也在得到治癒的感受。

畢竟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精神問題作為文明病也漸漸開始受到重視,像我自己也曾經因為工作、讀書壓力過大而自律神經失調,踏進諮商室和精神科的那種自我否定與煎熬的感覺到現在依舊歷歷在目,我身邊也有許多朋友在聽到他人建議或警醒他:「這可能需要去諮商一下。」或是「這好像有點類似焦慮症。」這樣的話語時,會激動且抗拒的辯駁:「我沒病!」

我認為整體來說,這部劇還是一部溫暖舒壓、題材新穎的好劇,縱使有些描繪跟刻畫依然有些過於輕鬆、美好,但總的來說,我也在這部劇中看到了「每個人都有可能都患上心病,與其活在他人的眼光下,不如更加深刻的去體會自身的情緒。」不好就說不好,想暫時休息放縱一下就暫時停下腳步,讓自己慢下來,最重要的是不要太過迅速的為他人貼上標籤,很多時候溫暖與理解都是治癒心病的最佳處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