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可管!台灣尚未制定相關法令,教育部體育署、台北市體育局無攀岩場館安全規則。期許能像游泳池一樣,有教育部的「游泳池管理規範」,明文規定配置救生員及安全設備的設置標準。
以攀岩場最具爭議的自動確保器為例,隨著產品與設施自動化,安全使用規則與法令卻無法跟上發展的速度,攀岩相關協會也無使用規範,只能仰賴業者的經驗與良心,提供自動確保攀登的服務。
自動確保器的使用方式非常簡單,就是把自動確保器的扣環連結到攀爬者身上,即可發揮其確保效果。如同汽車繫安全帶一樣,簡單到三歲小孩都會使用,是最重要卻也非常容易被忽略的。
隨著交通事故、血淋淋的傷亡數字與悲劇,推動了法案的建立,明文規定駕駛前應繫安全帶,汽車廠商會以鳴響裝置和亮燈符號,提醒駕駛者完成「駕駛前的安全措施」。然而,攀岩是比較小眾的領域,國內傷亡人數也不足以引起大眾的注意與共鳴。查看國外許多案例。
2020 年內湖運動中心發生了自動確保器的獨攀意外,蘇姓女子在第三次攀登時,未扣上自動確保器的安全扣環,數分鐘後從高處墜落死亡。
事故發生後,檢調、法院請攀岩協會、其他岩館經營者前來說明,然而,攀岩協會與業者其實都是同一群人,他們的說法相當一致:「協會沒有規定,不清楚各廠牌的安全守則。」「其他岩場都沒有遵循產品說明書上的安全守則設置,這是業界的常態。」
在 2020~2024 年,刑事、民事訴訟進行時,2022 年 9 月曾向台北市體育局陳情,希望引起政府機關的注意,重新檢驗攀岩場館的安全措施,落實其管理的責任。陳情之回覆附在文章最後1。
陳情無效後,2023 年 11 月向台北市議員詹為元議員陳情,12 月由台北市體育局劉寧添副局長召開會議,討論運動中心之攀岩場使用規範、檢核流程與設施設備規範,會議記錄共六頁,附在文章最後2。
體育局無法源依據強制要求攀岩場改善現有環境,安全措施也毫無共識,僅能口頭勸導。但相信經過這些陳情,讓體育局、議員、救國團更了解攀岩界的安全隱憂。
引進新型器材帶動運動風氣,是一件很勇敢、很有前瞻性的作為,但深入了解器材的風險並提供適切的安全措施與服務,則是一種社會責任,希望透過「自動確保器傷亡事件」引起大家省思,期許未來新的運動科技產品,皆能配有更好的安全措施,讓人民能安心的在運動場館——「人為可控制的安全環境中」盡情挑戰運動極限。
【附錄一】2022 年 9 月台北市體育局陳情回覆
【附錄二】2023 年 12 月台北市攀岩場地使用規則討論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