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陽台

老家是在湖口的三樓透天,三樓的鐵門外面,是一整個露天的陽台,小時候每天傍晚都要到頂樓去收衣服,我們家所謂的收衣服,就是要把全家人今天洗澡要穿的衣服都放進一個臉盆裡面,然後拿到一樓的浴室,身為長女的我,這是我小時候非常重要的工作,大概一直到了國中,升學班的第八第九堂課,還有週一到週六滿滿的補習,才中斷了這個任務,一直到將近四十歲的現在,我好像都還可以聞到夏天的陽台,拿起水管喂水給盆栽和地板後,空氣中夾帶著泥土的潮濕味道,和那有別於高樓林立的水泥叢林,總還可以看到夕陽的每一天,而直至此刻,我才認真的思考起,陽台的那些盆栽,是什麼時候消失的?是從爸爸生病開始嗎?畢竟從爸爸走了以後,那扇通往陽台的門,已經很久沒有打開過了,那扇以前每天都要打開的門,春夏秋天的風,會透過鐵門進到我跟妹妹在三樓的房間,但不只是那扇門,三樓的房間也是一樣,隨著我出國工作,妹妹出嫁,無論是陽台還是房間,都漸漸的邊緣,年紀越長工作越來越忙,也越來越少回去,但是每次壓力很大的時候,還是會想起小時候陽台的那些時光。


忽然會想要寫寫陽台,是因為弟弟傳來了訊息「我小時候的回憶被毀了。」媽媽不知道為什麼,忽然在意起房間裡面的牆癌,覺得是頂樓陽台造成的,縱使我們已經找了很多的資料佐證,希望她可以多方詢問再做決定,殊不知我們收到的只是告知,材料都備好了,我們幾個覺得既荒謬又生氣,甚至願意付材料費就為了阻止,媽媽還因此跟我們置氣,每天都該出現的長輩圖都已經停了好一陣子,昨天才跟弟弟說,不然他生日快到了,還是低頭吧!結果沒想到,今天就收到了,媽媽已經悄悄的完成了陽台的加蓋,忽然,覺得心裡悵然若失,某一部分的我,好像被剝除了,但與此同時,我又想起了之前讀張友漁老師的書,談起一堆人抗議在綠島開便利商店,島上的居民說的,那些沒有在這裡生活的人,憑什麼決定應該或不應該,這就好像在指揮我家裡應該或不應該有什麼一樣?沒有人應該要為了保有誰的記憶,而不去做些什麼,改變自己的日常吧.....想到這裡,我覺得我好一點了。


爸爸是那種,非常傳統的爸爸,但是又在部分時刻,非常的有儀式感,說到陽台,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的有感覺?我想就是因為,我們在那個陽台有太多的回憶了吧!小時候的中秋節,我們都會在陽台賞月或者是烤肉,我有三個從小到大的閨蜜,他們也都曾經來參與過,我們可不只是吃吃月餅烤烤肉而已,在那個投影機還有網路電腦都不普及的年代,電視真的是巨大到不行,但我爸就是會從一樓扛著電視到頂樓的陽台,然後再牽長長的延長線,從傍晚就開始忙乎著,還得要把電視線千辛萬苦的拉上來,就為了幾個小時的娛樂,如果是現在,事情應該簡單非常多,除了第四台,我們還會準備錄影機(年輕人是不是不知道是什麼了?)還有伴唱帶在樓上唱歌,爸爸的主打歌是《阿美阿美》但他總會改成阿珍阿珍來逗我媽開心,有的時候,假日的晚上,只是隨意的乘涼,會準備三顆的大電池,還有手提音響,地上鋪著榻榻米,聽著他喜歡的許茹芸,還是他覺得很吵的五月天,我們買的第一張CD是《愛情萬歲》,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候,沒有資訊焦慮,就算不做什麼,好像也是很合理的事情,現在回想,那些沒有什麼特別的日子,居然都變成好珍貴的事情,像是對面的鄰居阿姨,總是會一邊曬衣服,一邊在她的陽台跟我聊天,前幾年她中風了,年初我回家的時候發現,她們家的房子,已經貼著出售的牌子,中秋節再回去,已經有新的人入住了,一樓的鐵門緊閉著,頂樓的門也是,我好像還記得阿姨的聲音,問著瑣碎的日常,爸爸沒了,鄰居沒了,現在陽台也是。

有時候會覺得,將近四十歲了,才要說自己好像真的長大了,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但真的就是在每一次的失去當中,真切的覺察到時間的逝去,你說日子每天都這樣子過,就像我們的體重每天緩緩地增加,像是溫水煮青蛙一樣,直到跟誰好久不見的碰頭了,才會意識到,啊!變胖了,啊!變老了....三十歲過後的日子,好像是由消失組成的,然後在每一次的消失過程中,我們慢慢的接受,世界會漸漸的以我們不再熟悉的樣貌運轉著,開始有說不出名字的歌手,開始有聽不懂的歌,開始有覺得學起來苦手的新事物,開始覺得,日常不是永恆的,不知道陽台現在長什麼樣子了,如果不把鐵門打開,是不是就可以假裝一切都不變?不去數,日子是不是就可以慢一點?


候鳥的歌詞說:「長大太慢,老得太快.....」說得真好呢,是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