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讀書這件事

    嗨,蔚小姐:

    有時候會發生這種事。就是醒過來以後,覺得自己寫的東西很不可思議,好像前一天寫那篇文章的不是我。雖然語句敘述上熟悉的就是我自己沒錯,但莫名有強烈的違和感。

    就像醉酒後,一覺醒來看什麼都有些後悔那樣。

    不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倒也不是說我有多想刪掉昨天的文章,只是在練習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罷了。

    說起讀書這件事,我赫然發現自己自學生時期後,就『痛恨』讀書。(撇除小說和漫畫的課外書)那天說到『不經時間淘洗,何以成經典?』所以我思來想去,發現自己對於書一直都是秉持工具性的存在看待,諸如課本、字典、參考書、習作。好不容易熬到可以不必吞食那些文字與內容,在考完試後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遺忘。

    學生時期曾經質疑過,讀這些有什麼用?(我想很多學生應該都有想過這個問題)譬如微積分、普通化學、畢氏定理?再說,我一點也不想知道,這個物體滑下坡道有多少動摩擦力。在我的世界裡,那些事情並不重要。

    可廣義的來說,他們促進了我大腦某些沒有發展的區域,呈現出不同的思考模式。如果凡事奠基在有趣與否、喜歡與否,那世界僅是片面,我能夠看到的角度就更小了。

    回過頭來說,我的『擴張』自上了大學後就停止。

    人說,書櫃上的書反映了一個人的個性。我站在那,看了許久。一整排的畫冊、漫畫,然後是零零散散的詩選、生命書籍(覺醒的你、秘密)跟業務書籍(與成功有約、原子習慣、賽局理論)證實了我對於書的『工具論點』。

    立足於現在卻無法展望前前後後的年份。我與歷史脫鉤,我的知識片段、碎片化的,過於依賴網路的供給,方便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那就是失去了中間的過程。

    趁年輕還咬得動,先從馬克思《資本論》開始吧。不為什麼,好奇是最強大的動能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