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獅子山下煙雲(十四)柳暗花明「又一村」

常看香港電影或港劇的人,對於「九龍塘」這個地名,應該不會陌生。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地名,應該是有一次看電視紀錄片裡,報導有關李小龍當年突然離世的過往消息,那女友住宅就在「九龍塘」。聽朋友說,還有好幾位港星也住在那一帶。

這個地名會進入我的香港走訪行程表,當然不是為了去追星,而是藉著出差空暇,去那附近的住宅區轉轉。

會考慮將來住在「九龍塘」,就因為選定的學校就位在九龍塘火車站附近。那裡是東鐵(當年叫做KCR) 和調景嶺線地鐵交會點,交通非常方便。即便我對港九地理還是有限了解的情況下,我已經非常篤定,非要在這附近找到房子不可。

先前對香港住宅樓宇的刻板印象,就是一群瘦高的大樓擠成一撮,房間多半都很小。開始找房以來,心裡一直有個壓力,我要如何才能找到家人可以住得舒服的家呢?

對比我們在紐西蘭住的獨立屋,或新加坡的三層樓高,低密度的住宅公寓(Condominiums ),移居香港對我最大的考驗,將會是如何安頓家人在可能極小的住宅空間? 尤其, 才從地大屋大的居家生活搬過來。

就算再退一步想,離台前住的也是十幾層高的住宅樓。但是,住家也有近四十坪的室內空間,更何況當時孩子都還小。

就因為背負著過去的印象,以致九龍地區找房的進展就非常的有限。於是,我看房的區域,慢慢的就從「九龍塘」,往東擴,也看了「樂富」和「九龍城」周邊。

整體看起來,大多數的樓盤都是六百平方呎左右。不過,那已經算比較大的了。但是換算起來,也都不足二十坪。我心中理想的,是希望找到有三個睡房的單位。以當時的情況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儘管如此,在那個時段,我多數時間都專心在忙確定公司寫字樓和廠址的事。漸漸的,無可奈何的,我開始也為將來住的問題發愁了。

不論一天看過幾個單位,一天結束前,總是回到原點,挫折感也因此不斷加深。再說,我對九龍半島北邊的地理狀況畢竟不熟,我真的是一籌莫展了。

有一次,也一樣是週末找住房的行程,和朋友開車,在畢架山下,從城市大學方向,沿著達之路往旺角方向行駛。才過「生產力中心」大廈對面,我驚訝的發現路旁幾座五、六層樓高的住宅樓,我喜出望外,趕緊跟朋友問多一點這一帶的狀況。同時把車開進社區的小路,仔細瞧瞧。

這整個區塊就叫做「又一村」,建築物大部份都是不高的住宅樓宇,規劃很完善,建築外觀也都很漂亮,算是一個優質的低密度住宅區。

我還在興致當頭時,已經了解我需求的開車朋友,淡淡的告訴我,這一區距離城市大學就幾步路,所以,很多教職員工都喜歡住這裡。這一帶三房兩廳的單位不多,大部份都是兩個睡房的。他這一說,無異是一桶冷水,從外觀看來,也確實如此。我想想,這事應該還是很難。怎麼才看到一絲光線,又馬上滿天烏雲了。

取材自「維基百科」網路資料

回到達之路繼續往南,才幾個路口,突然看到了不一樣的住宅區外貌,道路兩側都是兩三層樓高的獨院小洋樓。我趕緊要朋友在牡丹路口,轉進這個看似恬靜的小區。

來回轉了幾圈,看清楚了多數小洋樓的大致狀況。每一棟建築都有保養完善的圍牆,和獨立大門。每一棟大約可以容納五、六戶人家,地面是停車位,每個單位看起來都遠大過前面「又一村」的公寓樓。這下,我渴望的三房兩廳住家,應該可以從這一區挖掘出來才是。

此時,我無可救藥的樂觀性格直接發酵,就認定,這是十足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且,我想,過了這個村,怕再沒這個店了。

至此,找公司位置,是先以策略考量,定了地區,再找物業。找住家,也是先定學校,地區隨之出現。最後,再努力找物業,兩者真的是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我的本地秘書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希望她能很快證明出來她的專業技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