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山,難度魔王級的谷關七雄之首,登山步道起訖點距離6公里、海拔落差將近1.4公里,差不多3座101的高度。就是這麼一座山,成為我睽違兩年登山的目的地。
雖然八仙山是一座不用申請入山證的中級山,也不是隨便就能去走的,我這次可以說是「裸考」上陣,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沒能成功登頂,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登頂失敗。
沒能完成多少有些遺憾,不過卻是第一次真正享受所謂的「登山過程」。
八仙山因海拔約八千日尺(2,366公尺),原擬名「八千山」,之後以「八仙山」命名,與馬崙山、屋我尾山、波津加山、東卯山、白毛山和唐麻丹山合稱谷關七雄,而八仙山因為難度較高,被視為是谷關七雄的老大。
撐起八仙山名號的可不只是高度與難度,還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八仙山與阿里山、太平山齊名為台灣三大林場,開發始於日本政府1911年與原住民交涉的過程中,發現這裡豐富的森林資源包含紅檜、扁柏、肖楠等針葉樹一級木,還有鐵杉、冷杉、松類等二級木,闊葉樹則有烏心石、樟樹、楠木等。1915年總督府正式下令設營林局,負責八仙山事業區之經營。
不過八仙山屬於泰雅族的生活領地,加上木材運輸相對困難,先前日本政府又投入過多資金在阿里山的開發上,導致八仙山的開發極為謹慎,因此發展一直相對緩慢,後來日本政府改善了運輸基礎設施,興建鐵道、平地軌道、山地軌道、架空索道等,複雜的運材系統也成為八仙山標誌性的特色,雖然現在幾乎都被拆除了,不過園區內仍設有一些示意的裝置讓登山客了解這裡的歷史,登山步道不到5.5公里處還看得到伐木時期的流籠頭。
交通建設的完善,也讓這裡的治安與觀光開始盛行,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所辦的台灣八景票選,八仙山擊敗許多著名景點拿下第四名,成為日治時期台灣八景之一。
位於台中谷關的八仙山主峰海拔2,366公尺,總共有兩個入口:難度較小的八仙山森林遊樂區,總爬升高度約1.4公里,以及難度較大的松鶴部落登山口,到山頂要爬升約1.7公里。登山步道單程6公里左右,平均來說來回至少要爬個8小時,所以真的要早早入山才不會摸黑下山。
裸考如我,肯定是走八仙山遊樂園區上山的:
八仙山有一定難度,雖然最後會走在稜線上,但是基本上整段路程都是不斷爬升的,未做好充足訓練不要貿然上山,或者就是不要抱著一定要登頂的心態,健行到一定時間(建議是13:00前)就往回頭走,也要保留回程的體力才行。登山健行用的鞋子、登山杖、毛巾等等都是必備的。
整趟山路幾乎都是在林蔭中,所以不用擔心曝曬的物題,不過基本普充體力的裝備還是要有:
為了早早下山,我們一行人7:00就在八仙山森林遊樂園區入口集合了。大清早的萬里無雲,山谷間透著一絲清涼的氣息,山巒稜線在初晨的第一道陽光中立體而清晰——雖然內心是有些忐忑的心情。
準備好行囊、在登山口合影留念後,馬上出發。然後很快的,我的腳程就跟不上隊友了,還不到500公尺我就氣喘吁吁,雖然一開始在岩石堆中一路陡上可以是個藉口,不過看著身後比我年紀大上一輪的登山客們紛紛超車,實在是有些丟臉。
眼看是絕對跟不上隊友了,我決定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走,畢竟時間還多,一開始落後不代表今日無法成功登頂。
前1.5公里的路程可以說是最累的,幾乎都是為了爬上山稜線的之字形陡上,光這一段我就走了90分鐘左右,可以說一開始就把我的專注度跟忍耐力開到最大程度了。約1.5公里處有個寬廣的平坦之地可以休息,也是前往佳保臺山的岔路。「終於走到稜線了!」我心裡想,謝天謝地,以為後面大概會平坦一點——的確也是,從休息處往接下來的路線看,都是平緩的,我登頂的希望尚未熄滅。
現在回想起來,那一段大概是我走得最開心的地方,一路平平地走,甚至偶爾還有下坡路段,結果開心不到幾分鐘,眼前又出現長長的陡上步道。我耐著性子、按照平穩的節奏邁著步伐,盡可能減少使出多餘的力量、同時也讓心情平復下來,不過走沒幾步,身體不同地方紛紛抗議分:一下子是腳根摩出了水泡,一下子是大腿不時抽搐、隨時可能進入抽筋的險境。
我吃巧克力的頻率越來越高、運動飲料沖泡粉也比預期地用得多,但是前進速度卻是越來越緩慢,眼看已經快正午,卻連一半都走不到,看起來登頂是不太有機會。心裡有了底,失望的心情漸漸溢出。或許是山神感應到我的低潮,我獲得了這一趟的意外驚喜。
「欸!是藍腹鷴!」前腳才踩過一個階梯,後腳卻傳來一陣翅膀高速拍打的聲音,定睛一看,竟然是保育類動物的藍腹鷴。藍腹鷴早年曾因棲地破壞與捕獵而受到威脅,近年園區持續推動嚴謹的保育工作,讓這個保育類生物再次出現在八仙山登山步道上,現在甚至連人類都不是很害怕了。
親眼看見藍腹鷴的激動,讓我忘卻了登頂這件事,我這也才發現,不知何時身邊的樹林以就從闊葉林變成針葉林為主了,這正是海拔爬升的證明。問了身旁同行的登山客,原來不知不覺間,過去幾小時的每一小步,已經累積出了大約800公尺的海拔爬升。稍微看了一下地圖,再走一下便能到松鶴線和八仙山森林遊樂區交會處的一處涼亭休息,我再次邁開步伐,朝著下一個休息點去。
終於坐下後,我開始跟自己對話。
「還要撐下去嗎?等等下山沒體力怎麼辦?」
「怎麼會體力變那麼差呢?」
「前面撐完最陡的上坡路後,原本以為變平坦了,結果後面還是滿累的啊。」
「登山步道上上下下的,又是之字形繞來繞去,真的會不知道自己走到哪了。」
「如果不登頂,會不會很可惜?」
「一路走來,有後悔嗎?還是仍然感謝自己有來?」
「至少我看到了藍腹鷴,是難得的經驗。」
「其實整趟都走在樹林裡也不會熱,算是萬幸,而且原始樹林的樣貌也很美啊。」
亂七八糟想了一下後,我決定繼續嘗試登頂。
最終,停在了4.5公里處、完成爬升的海拔高度是1.1公里。
大腿是真的爬不動了。
坐在4.5公里處的一個小平台粗喘著氣的我,對於看不到5.5公里處伐木時期的流籠頭感到很可惜,但是放眼望去——這是整趟我唯一能穿越山林看到外面世界的一刻——遠方山頭的雲海和眼前的針葉林搭配百看不膩的藍天,猶如一張證書:你已經比出發時高很多了。
此刻回想整趟旅程,我才真正明白什麼叫做「人生就像登山」:你有個目標,緩步前行,過程會起起伏伏,會迂迴曲折,但你知道整體來說自己是一直往上的,途中風景大不相同,有輕鬆有困難也有意外,偶爾可能會迷失自我,所以需要適時停下,檢視自己在哪個位置,再繼續前行。
當然,能達成目標是最好的,不過並非事事都能順心如意,如果目標沒完成,也千萬不要氣餒,過程中的自己是否保持愉悅、是否享受當下,至少也是一次珍貴的回憶、經驗與瑰寶;如果不幸未能完成目標,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足跡卻發現是一片空白,那不是更可惜嗎?
在東方的教育中,我們不習慣失敗、不接受失敗,但是一切都是學習的過程,人生看似是線性前進的,其實更像是一個繞著山路的迴圈。過程跟目標,應該是同等重要的。失敗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更不會讓你一生都被釘在恥辱柱上,有了失敗的經驗,更知道怎麼接近成功。
這次挑戰八仙山,讓我深知自己的狀況:上班後實在放縱太久了,沒有訓練體力、時常為了工作沒日沒夜的,竟然讓成為了年輕時最不想成為的人。此時此刻接近年末,或許是時候停下腳步休息一下,審視自己,下次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