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3|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內耗時代與耍廢:資本主義的慾望機器

最近都在讀德勒茲,多虧ai,解讀恐怖的英文譯文變得稍微有所依靠。突發奇想,慾望機器、無器官身體等理論,其實非常適合用來說明當代很流行的「內耗」。跟AI進行了一番討論,真是頗有趣。

首先,感覺上,內耗似乎不是一個特別新潮的概念。


從拉岡的視角來說,內耗似乎可以被視為由「大他者」(大A)引發的一種焦慮和自我矛盾的狀態,也就是說,有一個「永遠觸碰不到的什麼」成為某種驅動力,讓個體像一隻在滾輪上奔跑的倉鼠,夾在「需求」(demand)與「慾望」(desire)之間,形成某種壓抑狀態,在心理層面上不斷消耗自身能量。拉岡會指出,我們的生活建立在(資本主義加身的伊底帕斯情結)幻想的支撐之上——即大他者的象徵性秩序賦予我們一個虛構的意義網絡。但內耗顯示了這種支撐的不穩定,因為我們的真實慾望經常無法完全符合這些象徵性期望。個體在面對自我慾望與大他者的幻想之間的矛盾時,會進行大量的內部調和,最終形成了內耗的心理模式。


但D&G可能會怎麼說呢?


我想到「耍廢」這個詞在當代的含混性意涵。首先,這可能是一個自嘲之詞。「我就喜歡耍廢」這個意思可能是「我的興趣就是看動畫」。但看動畫為什麼不能是興趣,而是一種「廢」呢?(參考這篇:https://philomedium.com/blog/81394)


重點也不在於我們有多喜歡打電動或是看漫畫,因為我們完全有可能十分抖擻地看漫畫。甚至在看完漫畫之後,感覺自己也很有來畫點什麼的衝動。

要講的是真正、內耗式的耍廢,例如已經疲憊到失去審美能力,或是無法將創造性思緒用在工作以外的地方(或是更糟,連工作都不要求創造,像卓別林的電影那樣)──耍廢常常帶來空虛、迷惘甚至痛苦。那當然跟心有所求而始終不能得有關,但還有一些別的。


在此,我要聲稱,內耗才是真正意義的耍廢。用資本主義最愛的象徵,就是一台空轉的機器在發燙,沒水燒壞的熱水器。如果我回到家,很痛苦又很沒效率地加班,然後寫出了一個差強人意的60分企劃,剩下四個小時可以睡。那就是內耗式耍廢,跟回到家不洗澡滑猛手機的意思是一樣的。


  1. 資本主義社會機器與個體的壓榨

在資本主義框架下,社會機器推動著人們將自我視為一個「生產單位」,無論是在工作、學業還是社交生活中,都被要求追求效率、成功和增值。個體不僅要生產經濟價值,還要不斷自我提升,以符合理想的「成功」形象。這種過度的目標導向,讓慾望和生產力被壓縮在一個狹隘的、被規範化的軌道上。這樣的結構性壓力(或者拉岡說,你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你真的需要一瓶3000塊的營養品,還是需要丟棄「人就應該繁衍後代」的念頭,趕緊換個工作?)讓許多人在身心上都面臨枯竭,變成內耗。


2. 無器官身體作為內耗與耍廢的抗拒形式

D&G的無器官身體的概念提供了另一種存在方式,試圖逃離資本主義對生產力的規範化要求。耍廢很可能是為對資本主義機制的抗拒,即停止按照既定的、機械化的規則行事,而是追求無生產目的的閒散、無所事事。這些行為,如同泛哲學那篇文章所說,實際上是試圖暫時解除外部規範,回歸到一種「無生產的存在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些時候耍廢不是沒有意義的行為,而是人們在無法直接對抗系統的情況下,以消極的方式表達對現狀的不滿。人們在耍廢時不必追求特定的成果或價值,也不被生產力的要求所驅使。這樣的行為即是讓身體暫時解除生產,尋找某種自我重建和舒緩的可能性。(千禧世代還很流行講「找自己」,不曉得現在會怎麼說?我感覺Z世代是更艱難的......)


3. 內耗:被控制的無器官狀態

內耗,則可以看作是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對「無器官身體」的反向操作,就是回到家,不洗澡,躺在那裡滑手機,表面上脫離了直接生產,但內部仍然在乾燒,覺得自己應該努力,反而成為一種「內部消耗」的迴圈。


4. 耍廢與內耗:資本主義控制的裂隙

在這種體制內,耍廢行為象徵著一種尋求自主的動作。無器官身體是一種自我選擇的解放,但內耗的出現則是外部壓力下的被動反應。耍廢和內耗實際上反映了資本主義框架中的裂隙,顯示了系統無法完全控制個體的慾望。

這種呈現出無力或消極的狀並不僅僅是個體的懶散或缺乏積極性,而是一種對抗過度控制的身體和心理反應,反映了現代資本主義下的矛盾和壓力。


  1. 但我們在耍廢時感到空虛,有時更是「此刻除了耍廢還能怎麼辦」的無奈

問題是,當代社會,你就算耍廢,也很難真的達到一種「非結構性」的狀態。因為資本主義早就將原本具有解放潛能的無器官身體進行了一番「模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恐怖的短影音,大量的吃播,有時甚至是穿得很少的美女在吃播(真的是omg)──這以上癮為最終目的、以消費主義為基礎的短暫感官刺激將我們層層包圍起來,最後就是,在過度的高潮中,我們就像那隻可憐的老鼠一樣無法再function。高潮致死,於是,雖然D&G對無器官身體這個概念,懷著革命性的期許,實際上,這樣的「模擬性BwO」不會產生真正的變革性質,而是讓人們停留在資本主義認可的空無中。大家看了吃播,但自己不能真的那樣吃(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美學討厭不健康,更討厭胖子)明天還是會乖乖去上班。

資本主義預判了大家的「耍廢」,並將真正的逃逸路徑(lines of flight)掩蓋起來,使勞動者在規訓中消耗慾望,而不是釋放出新的創造力。德勒茲和瓜塔里會認為,這種被動的零生產力被資本主義用來將人們從邊緣性的欲望轉移到主流的、無害的活動中,使真正的反抗性或創造性的慾望失去動力或被去邊緣化。


怎麼辦呢?




我也還不太知道。可能,不要再看心靈雞湯是第一步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