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0|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演後回聲】2024首聽柴賽大賽銀獎得主喬治.哈里奧諾

    raw-image


    今晚演出有幾個神秘的時刻,一是第一首貝多芬奏鳴曲《暴風雨》演完後,觀眾並沒有急於拍手,而鋼琴家也就這麼順勢地演奏了第二首巴拉基列夫改編自葛令卡的《雲雀》;這種台上、台下的默契太妙了,一來,說明觀眾非常專注傾聽,絲毫不敢有任何打擾,二來,也打破了某種約定成俗的慣例:如,演完一首完整曲目之後必須要鼓掌、起身敬禮再坐下的習慣,在沒有特別說明的狀態下,台上、台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非常專屬於當下的默契,無法言喻。

    另外微妙的時刻,是觀眾手滑掉落東西,發出巨大聲響時,鋼琴家為此轉頭看了一下台下,但並沒有影響手上的音樂行進;再一次地,台上台下又處於同一個世界,又形成了另一種氛圍。

    喬治.哈里奧諾是技巧派、新穎派、折衷派,他盡力地表現各作品的時代風格特色,但並不真正地朝某種約定成俗的方向靠攏,而是遵照他內心所想,如實地表達;為此,我們可以聽見如同大鋼琴家威廉·巴克豪斯的貝多芬音色、氣勢與強烈對比,卻又能聽見專屬於喬治.哈里奧諾的小巧思;關於俄國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悲歌》與史特拉汶斯基的《彼得洛希卡》,哈里奧諾給的並不是典型的模樣,他提煉的是某種如歌的特質、舉手投足的氣質,不殷切訴說的模樣,某種振振有詞而謙卑的想像。

    崛起於網路年代,從幾首安可曲絕對可聽出喬治.哈里奧諾的表演功力,在三首安可曲的結尾都出現一個結合力學和人體工學、充滿力與美的完美動作,如同體操選手的完美落地,令觀眾驚艷,掌聲如雷。

    特別的是,他謝幕退場時走將手放在背後,踩踏著穩健而自信的腳步走進幕後,我聯想到英國文學裡的達西先生、英國演員年輕時的休葛蘭,散場時,還聽見有觀眾說著「他好像王子」;若他是王子,他的音樂就是走入民間的貴族;也很欣賞主辦單位將簽名桌擺放到左下舞台,露出完整背板可以完整拍照,觀眾可一邊簽名,一邊和站立的音樂家拍全身照,這個做法很跳脫原有的方式,值得參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