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寫出影響力|從選舉實況學寫作:如何讓文字既飽滿又精簡?

上個星期美國總統大選,實況看著紐約時報的「首席政治分析師(Chief Political Analyst)」播報局勢的文字分析,讓我回想起在管理顧問公司擔任「商業分析師」的日子——總要在每頁PPT裡用很少的空間,將分析內容「表達完整」。

可以說,那段時間的「文字訓練」,很大程度影響我如今的寫作風格——盡可能用最少的文字,沒有歧異的闡述分析。

文字不是越多越有「影響力」,厲害的人懂得「去蕪存菁」

擷取自紐約時報

舉這位政治分析師的一個「實時分析」為例。短短兩句,但是「因果論証」嚴謹。第一句話開門見山「我們預測川普更可能贏」,第二句話寫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因為賀錦麗如果要贏,要拿下「羅列的」那三個州,然而川普現在在三個州都領先。

很多人在論述的時候,為了盡可能「呈現事件全貌」,用了很多「因為...所以....但是....不過...換句話說...除此之外」在同一個句子!這樣描述完之後,別人已經「暈頭轉向」了,雖然你原意在盡可能提供完整資訊,但是聽眾卻「完全迷失主旨」。

每增加一個字、一句話,都有增加「歧異」的可能。因此厲害的表達者,追求的不是「更多內容」,而是「去蕪存菁、直擊要義」,讓聽眾用「最小力氣,理解核心」。


文字的主要功能在於「溝通」,把「複雜的事情」用易懂的方式「說清楚」,自然會「受喜愛」

為什麼我們應該追求能讓讀者「最小力氣,理解核心」的文字手感?

人的「感受」優先於「理性」。因此你會發現,如果一個人「講解的太複雜」,底下的人會「皺眉」,就算我們「根本沒比講者厲害」,也會覺得這個人「不怎麼樣」;但是假如我們「獲得頓悟」的感覺,就會認為他「很厲害」。

「聽懂」、「理解」這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能讓一個人「感覺很好」,這種很好的感覺會投射到「讓我感受良好」的那個人身上。

我想這也是川普這麼受「基層民眾」歡迎的原因。他們知道川普「官司纏身」、知道他「誇大其詞」,但是就是抵擋不了「喜歡聽他說話」。因為相比於其他政客用更艱難的單字、複雜的句型,讓他們抓破腦袋,不斷感覺自己「笨」,川普讓他們聽懂,進而「自我感覺很好」。

影響力=別人願意聽你說,因此如果你的「文字」追求的是「廣泛的影響力」,而不是等著伯樂「孤芳自賞」的話,那麼文字的簡單、精煉,才能讓你脫穎而出。


如何精煉?像搭積木一樣,少一塊不行,多一塊倒塌

寫作的時候會用到兩種「思維」,一種是「發散思維」,另一種是「邏輯思維」。我們需要發散思維幫助我們「拓展論述」,也需要邏輯思維去銜接每個句子間的「因果關係」。

我觀察到太多寫作者,「發散思維」強大,但是缺少「邏輯思維」收斂。因此洋洋灑灑寫了很多,但是通篇可能都在「用不同說法,表達同一觀點」;要不然就是「因果論述」缺塊——可能通篇寫的是「原因」,或是通篇寫的是「結論」,讓人摸不著頭緒。

我的做法是,先用發散思維「開拓觀點」,讓自己敢於動筆,完成後重讀時不斷用「邏輯思維」去掉「多餘」的句子。

如何判斷「多餘的句子」?就是「移除」這一句,也不會「影響原意」。因此,最精簡的文章是,每個句子在文章中都有其「作用」。少了這一句,邏輯就會出現漏洞,積木也會隨之倒塌。


最後你會發現,寫的「精簡」的核心在於「完全理解事件全貌、理解聽眾在意的點」,因此關於「文字的邏輯與精煉」還有許多心得可以分享,喜歡的格友們,可以追蹤我一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Eve's Salon: 投資自己就是「最好的投資」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