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裡,遇見阿德勒的溫柔」中
作者說明阿德勒認為人會自卑、感覺自己不夠好是天生的
人的目標是在群體裡找到歸屬感跟自我重要性
會怕自己沒有價值、不被接納
每個人的自卑樣貌都不同,對社會與他人展現出來的方式也不同
而有了生命風格,相處就是生命風格的碰撞
所以我們要去理解重要他人的自卑
從小,大人認為你做不到、考試考不夠高、不乖等等
敏感的人會持續強化這種感受並開始養成自我挑錯
挑錯到某個程度、遇到事情發展不理想不完美
可能就變成自我責怪、自我否定等等
我想我是很典型的例子,很容易害怕自己不夠好
剛做了一件事情、說的一句話是不是不妥當
久而久之會陷入焦慮的情緒裡
應該要試著去看清楚事情的真相
並且辨識出可控的作為跟不可控的事情
理解到就算真的做錯事了,重點是要去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懲罰
有時這種無法應付的焦慮會變成其他的方式展現,讓人感覺比較好
我想佛洛依德的防衛機制囊括了大部分的狀況
雖然防衛機制並非都是不好的
例如補償機制可能讓你更加努力求上進,最後得到好的回報
但是產生這些反應很可能讓你以為事情解決了
比較好的做法還是要去解決焦慮的原因、面對根本的問題
例如不過度解讀自卑:別人好不等於我不好
不過度解讀現況:資訊穿過知覺所留下來的就是主觀,同一件事情改變認知就有不一樣的感受
而有感受的時候無論是正面或負面,都學著擁抱共處,並且不批判情緒
在遇到挫折時,書中提供蘇格拉底式的自我提問:
我是否將一個小挫折解讀為全面的失敗?情緒是否以偏概全?被過度類化?
能不能找到挫折的原因並將他視為學習的機會?
我是否遺漏了情境中具有正面或挑戰性的部分?
我是否同時看到這次挫折中的正面意義或機會可以成長?
我的想法跟情緒是否過度扭曲?這看法真實嗎?是否可以更客觀地看待?
也稍微看了一點點
佛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
榮格的意識、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
有明確感想的時候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