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認同束縛,斬斷自卑情結,邁向心靈自由的五個觀點。《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閱讀心得

大衛DavieLiu-avatar-img
發佈於大衛說故事Podcast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本書連續三年高踞各大書店排行榜前十名,全球銷售量超過550萬冊!

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嗎?很想努力上進卻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感到灰心氣餒?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綁架,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本書全篇由年輕人與哲學家兩個角色互相的對話,透過年輕人不斷地質疑提問與哲學家的耐心回應,讓讀者深入淺出地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接下來和大家分享,本書提出的五個重要觀點:

 

開始之前,我先說一個李松蔚心理師分享的個案小故事:

有一位女孩名叫小美,體重大約70公斤,每當她不開心的時候,總是用大吃大喝來抒解壓力,結果越來越胖。

小美不敢照鏡子,總覺得自己又胖又醜,所有的人都討厭她。她也不敢去認識新的異性朋友,認為男孩子不喜歡這麼胖的女孩。

每當負面情緒來臨時,小美總是忍不住想要暴飲暴食,完全無法克制自己。

她也曾想要透過運動,把自己變成一位充滿青春活力、身形健美的女孩,但每次做運動的時候,總是覺得好累無法堅持到底,於是抱怨痛恨自己的懶惰無能,壓力越大就越想暴飲暴食。

這到底應該怎麼辦?

 

李松蔚心理師給小美的建議是:請在未來一週內,主動策劃一場『爆炸餐飲』計畫

 

小美的任務是在未來一週,找出一天做為美食爆炸日,在這一天她可以盡情吃任何想吃的美食,但不是因為心情不好而吃,而是純粹享受。

平常日維持正常的飲食量即可,也不需刻意少吃。

小美想了很久沒想到要吃什麼,結果連續兩週都沒能夠策劃成功。辦不成的原因是她總是在想:我到底是心情不好想吃,還是肚子餓了想吃?還是被哪家餐廳吸引想吃?

直到了第三週,小美終於策劃成功,她和朋友在一家餐廳聚會,一邊聊天一邊盡情的享用美食,度過開心幸福的晚餐時光。

那次聚餐之後,暴飲暴食的狀況逐漸減少,小美感覺自己似乎不那麼容易暴飲暴食了,而是開始注意到品嚐食物本身的美味。

當小美走在路上逛街,看到一些身形跟她類似,卻打扮得非常時髦的人,她心想:我應該也可以跟她們一樣,成為一個擁有豐滿身材又展現流行品味的女孩。

 

l  人際關係的煩惱始於自卑情結

 

阿德勒認為,人性都有奮發向上、追求理想狀態的天性,但是當理想無法達成時,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低劣無能的感覺,這就是『自卑感』的由來。

 

案例中的小美為什麼會討厭自己,是因為她想成為『別人眼中』的樣子,一種理想完美女孩的身材典型,一旦理想無法達成,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無能為力的沮喪感。

 

阿德勒認為: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許多的煩惱,往往從產生自卑感開始。

 

書中的哲學家,身高只有155公分,他一直對自己身高太矮耿耿於懷,一直到有一天,朋友對他說:身高很高又如何,你的個性特質是能夠讓人有放鬆、無拘無束的感覺。

這句話給了哲學家當頭一棒,心想:對啊,小個子也是有優勢的,從此哲學家不再有自卑感,羨慕身高比他高的人。

 

自卑感本身沒有對錯,用自卑感來自我激勵,不斷追求卓越,是一種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催化劑。

 

我們都聽過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唐朝人認為健康豐滿、身材壯碩才是美女的象徵。粉紅色一定代表女性嗎?一百多年前的時尚穿搭建議是:男孩適合穿粉紅色,因為色彩比較堅決而強壯;女孩則適合穿藍色,因為藍色顯得比較靈巧而柔美。

 

所以到底什麼是對的、錯的?特質本身沒有對錯,面對自己的特質,關鍵在於我賦予這個特質什麼樣的意義?給予它什麼樣的價值?

 

  • 那麼什麼是自卑情結呢?

 

自卑情結不同於自卑感,是把自卑感當成一種『藉口』的狀態。

自卑情結的論點:因為A所以達不到B。例如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找不到好工作;因為我長得醜,所以沒有女朋友;因為我家境不好,所以沒有成就。

案例中的小美,因為吃的更多變得更胖,就可以用『身體太胖』當作藉口,來解釋許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例如:因為太胖沒有男朋友、因為太胖無法運動、因為太胖所以賴床…等等。


人之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點,不看優點,是因為你下定決心『不要喜歡自己』

你害怕被別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被指責批評。


不要喜歡自己,對你來說就是件『好事』。


有自卑情結的人,在遇到困難時,無法作出正確的反應,也不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緩解這些情緒,自卑情結的人會傾向於使用『優越情結』來作為補償。

阿德勒認為,『優越情結』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在一個人產生自卑感的時候,過度矯正情緒演變而成的心態。


優越情結有兩種,一種形式是『過度誇大』,總是希望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更優秀,在別人面前表現得非常自大、驕傲,好像自己比別人更棒更有辦法,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當中。

例如有人會不斷吹噓說我認識某某名人顯示人脈廣闊、刻意穿戴奢侈品顯示財力、老是說當年自己的豐功偉業…等等。

 

另一種形式是『炫耀不幸』。用『自誇驕傲』的口氣,說著自己以往成長過程中的不幸遭遇,當別人試圖安慰時,當事人會像刺蝟一樣繃緊尖刺說:你根本無法了解我當時的心情! 

結果就是:所有安慰的人都會噤若寒蟬不再多言,深怕再次觸碰到他的傷口。


案例中的小美,無法克制自己暴飲暴食的行徑,並不是她真的想吃這麼多,而是『為了別人的評價』而吃,用吃得很胖來『炫耀自己的不幸』,陷入自我厭惡的優越情結當中。


把自己的不幸,變得『特別』的存在,藉此高人一等,作為支配他人情緒的武器。

 

l  擺脫認同束縛是邁向自由的開始

 

回想小時候,老師經常會說:如果小朋友們有準時完成這個作業,就可以得到讚賞貼紙;如果沒有做好,就會得到老師的處罰喔。

長久下來造成的心態是:如果沒有人稱讚我,我就不需要採取任何行動;如果沒有人處罰我,我就可以做一些不好的行為,反正又不會怎樣。

 

阿德勒認為,『賞罰教育』是造成認同錯誤的主因,我們獲得別人認同時,會覺得非常開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 

但過度依靠獎賞來刺激行為的副作用是,人們往往覺得要得到別人的稱讚回饋,才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刻意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用他人的讚賞來消除自己的自卑感。

問問自己,我把這件事情做好,是為了對自己負責還是為了讓別人看見?做好事是為了理所當然還是為了好名聲呢?

 

你過的是『自己』的人生還是『別人』的人生?

 

能夠決定你的人生態度與過什麼樣生活的關鍵,不在於別人,在於你自己。

勇於擺脫他人的認同,拿回自主權,你才能走上心靈自由的道路。

 

l  用課題分離釐清人際關係

 

有一句諺語:我們可以將馬兒牽到河邊,卻不能強迫牠喝水。

 

許多人際關係的紛爭,往往起因於互相干涉,或者想要操控對方。

課題分離的運用方法,先問自己:這是誰的課題?確認因為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最後由誰來承擔?


舉例孩子要不要寫功課、要不要跟朋友出去玩,這是孩子本身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

父母扮演的角色,是牽著馬兒的人,清楚知道孩子正在做些什麼,站在旁邊觀察他、守護他,提供他必要的支援,原則是不放任但不涉入他自己的課題。

一旦父母用『我都是為了你好』作為理由,就是涉入了孩子的課題,當你介入別人的課題,就會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對方身上,希望對方活出你期望的樣子。

 

要不要改變,是孩子自己的課題,我們可以協助、支援,但不是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 

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法干涉。

 

因此阿德勒說: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有人討厭你,正好是你行使自由、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過日子的標記。

 

l   不需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肯定自我的意思,是明明自己做不到,卻一直暗示打氣說我可以做到,很容易落入到優越情結,不斷地欺騙自己。

接納自我則是面對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去做,盡力而為但不欺騙自己。

 

回到小美的案例,小美被指派的任務,並非想辦法減重,而是主動策劃一場『爆炸餐飲』計畫。 

透過策劃自己愛吃什麼這個行為,引發小美自我思考,我吃東西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心情不好、為了生理、還是為了創造一場美好的饗宴?

當她察覺吃東西除了純粹只是自己想吃,還能和好友一起分享時,吃東西變成是一項具有『貢獻感』的活動,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產生我『創造了一場美好晚宴』的成就感,進而接納平凡的自己。

 

作者引述著名的寧靜禱文:

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納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過去的事情無法改變,接納原本的『這個我』,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抱持願意改變的『勇氣』,就是接納自我的真諦。

 

l   有貢獻感就擁有價值

 

阿德勒認為,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

 

如果有一個人,天生沒有四肢,可能連活下去都成問題,你覺得他有什麼價值嗎?

力克胡哲就是一位這樣的人,他罹患先天性海豹四肢症,天生沒有手腳。但他沒有被命運打倒,依然勇於學習衝浪、潛水、踢足球、溜滑板,將自卑感轉化為激勵他人的能量。

 

他的貢獻感,來自他的存在,他創立『沒有四肢的人生』非營利機構,舉辦超過1500場演講,橫跨25個國家,以自身的生命經歷,不斷地散播希望和愛的種子。

當一個人主觀覺得『我對別人有所貢獻』時,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存在』層級去想,每個人都是有用處的。

真正的貢獻感來自於你自己,不需要透過獲得別人的認同來產生。

  

l   結語


你玩過遙控汽車嗎?當你手握遙控器,肆意操控著遙控汽車一會兒往左、一會兒往右時,試著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那台遙控汽車,我會想被別人的意見任意操控,還是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力?

 

從了解自卑情結開始,善用課題分離的技巧,釐清這是誰的課題,最後由誰來承擔。不要把別人的課題扛在自己身上,這樣只會徒增壓力與困擾。

 

同時,也不要讓別人的評價介入自己的課題。面對無能為力的自己,我們要能夠接受自己很平凡,盡力去做,但不必欺騙自己。

接納平凡的自己,抱持願意改變的勇氣,盡自己的能力對別人有所貢獻。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我們故意去挑戰他人,而是要我們勇於做自己,拒絕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這樣的人生,才是自主自立,擁有真正的自由與平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衛說故事Podcast
29會員
86內容數
🎯《大衛說故事》每週三 19:00 準時更新!創立 《大衛說故事 Podcast》的目的,就是希望提醒像我一樣曾經忙得忘了閱讀的朋友們,能用最輕鬆的方式,享受到跨領域閱讀的樂趣。 👉現在就訂閱《大衛說故事》,✨善用故事行銷力,放大你的影響力!
大衛說故事Podcast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本書作者是日本銀髮族商務專家,他將告訴我們如何找到開啟銀髮族這座寶藏的鑰匙!想要找出真正的銀髮族需求,首先必須從破除「三大迷思」和瞭解「三不困擾」開始談起。
Thumbnail
2025/04/23
👉本書作者是日本銀髮族商務專家,他將告訴我們如何找到開啟銀髮族這座寶藏的鑰匙!想要找出真正的銀髮族需求,首先必須從破除「三大迷思」和瞭解「三不困擾」開始談起。
Thumbnail
2025/04/16
👉這是一本由102歲的人瑞寫的書!作者麥加莉醫師被譽為「整體醫學之母」,是美國整體醫學療法的先驅之一。這本書濃縮了她一世紀的人生智慧,無論每個年齡層的讀者,都能透過她提出的建議,用「全人健康」的生活態度,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價值,活得更健康幸福。
Thumbnail
2025/04/16
👉這是一本由102歲的人瑞寫的書!作者麥加莉醫師被譽為「整體醫學之母」,是美國整體醫學療法的先驅之一。這本書濃縮了她一世紀的人生智慧,無論每個年齡層的讀者,都能透過她提出的建議,用「全人健康」的生活態度,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價值,活得更健康幸福。
Thumbnail
2025/04/09
過度自由的選擇,為何反而感到焦慮?為什麼選擇越多,反而越痛苦?這都是「選擇障礙」造成的困擾,想要破除這種障礙,必須先瞭解四種心態。
Thumbnail
2025/04/09
過度自由的選擇,為何反而感到焦慮?為什麼選擇越多,反而越痛苦?這都是「選擇障礙」造成的困擾,想要破除這種障礙,必須先瞭解四種心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了如何放下過往他人對自己的成見,對自己的信心進行喊話,並提出了放下成見、原諒自己或他人,並為自己而活的建議。文章內容深入淺出、易讀易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了如何放下過往他人對自己的成見,對自己的信心進行喊話,並提出了放下成見、原諒自己或他人,並為自己而活的建議。文章內容深入淺出、易讀易懂。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嗎?很想努力上進卻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感到灰心氣餒?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綁架,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嗎?很想努力上進卻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感到灰心氣餒?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綁架,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最困難的部分,可能是這一點:提倡不論長幼,所有人都平等對待的「橫向關係」,否定所有的「縱向關係」(上下分別)。 󠀠 你我不同,但我們都平等。沒有人比較強,或比較弱。不論長輩、上司、長官、學長... 󠀠 阿德勒的背景歐洲文化,這點已經很難了,尤其在更強調階級的華人社會這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最困難的部分,可能是這一點:提倡不論長幼,所有人都平等對待的「橫向關係」,否定所有的「縱向關係」(上下分別)。 󠀠 你我不同,但我們都平等。沒有人比較強,或比較弱。不論長輩、上司、長官、學長... 󠀠 阿德勒的背景歐洲文化,這點已經很難了,尤其在更強調階級的華人社會這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擺脫嫉妒和自卑,轉向幸福的個人心路歷程。作者分享了嫉妒和自卑感的折磨,以及從中走向幸福,實現充實生活的反思與啟發。從自卑嫉妒到內在平靜與幸福的轉變,這篇文章將給您帶來全新的覺醒和思索。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擺脫嫉妒和自卑,轉向幸福的個人心路歷程。作者分享了嫉妒和自卑感的折磨,以及從中走向幸福,實現充實生活的反思與啟發。從自卑嫉妒到內在平靜與幸福的轉變,這篇文章將給您帶來全新的覺醒和思索。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此文章表達了作者的內心,儘管他感到缺乏勇氣和堅強,但仍努力嘗試愛自己。深刻地探討了自我接納的意義和力量。
Thumbnail
此文章表達了作者的內心,儘管他感到缺乏勇氣和堅強,但仍努力嘗試愛自己。深刻地探討了自我接納的意義和力量。
Thumbnail
我的療癒課程的終極目標,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愛自己、心疼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害怕愛自己",有不少人剛聽到時,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後退一步,因為東方文化認為,追尋自己的快樂是一種自私甚至大逆不道的行為,這種偏差的觀念,限制了許多人的幸福或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機會 個人的幸福和快樂必
Thumbnail
我的療癒課程的終極目標,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愛自己、心疼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害怕愛自己",有不少人剛聽到時,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後退一步,因為東方文化認為,追尋自己的快樂是一種自私甚至大逆不道的行為,這種偏差的觀念,限制了許多人的幸福或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機會 個人的幸福和快樂必
Thumbnail
你認識你自己嗎?你接納你自己嗎? 你討厭自己身上的哪些個性或特質呢? 本書透過17個練習,陪伴你學習愛自己、接納自己,進而讓你也能溫柔地陪伴自己 作者念完博士卻長期失業,他熟知古人卻對自己很陌生,靠著三大工具:薩提爾模式、當下力量與自由書寫,他尋回了自己,並重啟了人生。他寫下自己的經歷,祈
Thumbnail
你認識你自己嗎?你接納你自己嗎? 你討厭自己身上的哪些個性或特質呢? 本書透過17個練習,陪伴你學習愛自己、接納自己,進而讓你也能溫柔地陪伴自己 作者念完博士卻長期失業,他熟知古人卻對自己很陌生,靠著三大工具:薩提爾模式、當下力量與自由書寫,他尋回了自己,並重啟了人生。他寫下自己的經歷,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