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認同束縛,斬斷自卑情結,邁向心靈自由的五個觀點。《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閱讀心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本書連續三年高踞各大書店排行榜前十名,全球銷售量超過550萬冊!

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嗎?很想努力上進卻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感到灰心氣餒?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綁架,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本書全篇由年輕人與哲學家兩個角色互相的對話,透過年輕人不斷地質疑提問與哲學家的耐心回應,讓讀者深入淺出地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接下來和大家分享,本書提出的五個重要觀點:

 

開始之前,我先說一個李松蔚心理師分享的個案小故事:

有一位女孩名叫小美,體重大約70公斤,每當她不開心的時候,總是用大吃大喝來抒解壓力,結果越來越胖。

小美不敢照鏡子,總覺得自己又胖又醜,所有的人都討厭她。她也不敢去認識新的異性朋友,認為男孩子不喜歡這麼胖的女孩。

每當負面情緒來臨時,小美總是忍不住想要暴飲暴食,完全無法克制自己。

她也曾想要透過運動,把自己變成一位充滿青春活力、身形健美的女孩,但每次做運動的時候,總是覺得好累無法堅持到底,於是抱怨痛恨自己的懶惰無能,壓力越大就越想暴飲暴食。

這到底應該怎麼辦?

 

李松蔚心理師給小美的建議是:請在未來一週內,主動策劃一場『爆炸餐飲』計畫

 

小美的任務是在未來一週,找出一天做為美食爆炸日,在這一天她可以盡情吃任何想吃的美食,但不是因為心情不好而吃,而是純粹享受。

平常日維持正常的飲食量即可,也不需刻意少吃。

小美想了很久沒想到要吃什麼,結果連續兩週都沒能夠策劃成功。辦不成的原因是她總是在想:我到底是心情不好想吃,還是肚子餓了想吃?還是被哪家餐廳吸引想吃?

直到了第三週,小美終於策劃成功,她和朋友在一家餐廳聚會,一邊聊天一邊盡情的享用美食,度過開心幸福的晚餐時光。

那次聚餐之後,暴飲暴食的狀況逐漸減少,小美感覺自己似乎不那麼容易暴飲暴食了,而是開始注意到品嚐食物本身的美味。

當小美走在路上逛街,看到一些身形跟她類似,卻打扮得非常時髦的人,她心想:我應該也可以跟她們一樣,成為一個擁有豐滿身材又展現流行品味的女孩。

 

l  人際關係的煩惱始於自卑情結

 

阿德勒認為,人性都有奮發向上、追求理想狀態的天性,但是當理想無法達成時,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低劣無能的感覺,這就是『自卑感』的由來。

 

案例中的小美為什麼會討厭自己,是因為她想成為『別人眼中』的樣子,一種理想完美女孩的身材典型,一旦理想無法達成,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無能為力的沮喪感。

 

阿德勒認為: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許多的煩惱,往往從產生自卑感開始。

 

書中的哲學家,身高只有155公分,他一直對自己身高太矮耿耿於懷,一直到有一天,朋友對他說:身高很高又如何,你的個性特質是能夠讓人有放鬆、無拘無束的感覺。

這句話給了哲學家當頭一棒,心想:對啊,小個子也是有優勢的,從此哲學家不再有自卑感,羨慕身高比他高的人。

 

自卑感本身沒有對錯,用自卑感來自我激勵,不斷追求卓越,是一種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催化劑。

 

我們都聽過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唐朝人認為健康豐滿、身材壯碩才是美女的象徵。粉紅色一定代表女性嗎?一百多年前的時尚穿搭建議是:男孩適合穿粉紅色,因為色彩比較堅決而強壯;女孩則適合穿藍色,因為藍色顯得比較靈巧而柔美。

 

所以到底什麼是對的、錯的?特質本身沒有對錯,面對自己的特質,關鍵在於我賦予這個特質什麼樣的意義?給予它什麼樣的價值?

 

  • 那麼什麼是自卑情結呢?

 

自卑情結不同於自卑感,是把自卑感當成一種『藉口』的狀態。

自卑情結的論點:因為A所以達不到B。例如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找不到好工作;因為我長得醜,所以沒有女朋友;因為我家境不好,所以沒有成就。

案例中的小美,因為吃的更多變得更胖,就可以用『身體太胖』當作藉口,來解釋許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例如:因為太胖沒有男朋友、因為太胖無法運動、因為太胖所以賴床…等等。


人之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點,不看優點,是因為你下定決心『不要喜歡自己』

你害怕被別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被指責批評。


不要喜歡自己,對你來說就是件『好事』。


有自卑情結的人,在遇到困難時,無法作出正確的反應,也不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緩解這些情緒,自卑情結的人會傾向於使用『優越情結』來作為補償。

阿德勒認為,『優越情結』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在一個人產生自卑感的時候,過度矯正情緒演變而成的心態。


優越情結有兩種,一種形式是『過度誇大』,總是希望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更優秀,在別人面前表現得非常自大、驕傲,好像自己比別人更棒更有辦法,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當中。

例如有人會不斷吹噓說我認識某某名人顯示人脈廣闊、刻意穿戴奢侈品顯示財力、老是說當年自己的豐功偉業…等等。

 

另一種形式是『炫耀不幸』。用『自誇驕傲』的口氣,說著自己以往成長過程中的不幸遭遇,當別人試圖安慰時,當事人會像刺蝟一樣繃緊尖刺說:你根本無法了解我當時的心情! 

結果就是:所有安慰的人都會噤若寒蟬不再多言,深怕再次觸碰到他的傷口。


案例中的小美,無法克制自己暴飲暴食的行徑,並不是她真的想吃這麼多,而是『為了別人的評價』而吃,用吃得很胖來『炫耀自己的不幸』,陷入自我厭惡的優越情結當中。


把自己的不幸,變得『特別』的存在,藉此高人一等,作為支配他人情緒的武器。

 

l  擺脫認同束縛是邁向自由的開始

 

回想小時候,老師經常會說:如果小朋友們有準時完成這個作業,就可以得到讚賞貼紙;如果沒有做好,就會得到老師的處罰喔。

長久下來造成的心態是:如果沒有人稱讚我,我就不需要採取任何行動;如果沒有人處罰我,我就可以做一些不好的行為,反正又不會怎樣。

 

阿德勒認為,『賞罰教育』是造成認同錯誤的主因,我們獲得別人認同時,會覺得非常開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 

但過度依靠獎賞來刺激行為的副作用是,人們往往覺得要得到別人的稱讚回饋,才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刻意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用他人的讚賞來消除自己的自卑感。

問問自己,我把這件事情做好,是為了對自己負責還是為了讓別人看見?做好事是為了理所當然還是為了好名聲呢?

 

你過的是『自己』的人生還是『別人』的人生?

 

能夠決定你的人生態度與過什麼樣生活的關鍵,不在於別人,在於你自己。

勇於擺脫他人的認同,拿回自主權,你才能走上心靈自由的道路。

 

l  用課題分離釐清人際關係

 

有一句諺語:我們可以將馬兒牽到河邊,卻不能強迫牠喝水。

 

許多人際關係的紛爭,往往起因於互相干涉,或者想要操控對方。

課題分離的運用方法,先問自己:這是誰的課題?確認因為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最後由誰來承擔?


舉例孩子要不要寫功課、要不要跟朋友出去玩,這是孩子本身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

父母扮演的角色,是牽著馬兒的人,清楚知道孩子正在做些什麼,站在旁邊觀察他、守護他,提供他必要的支援,原則是不放任但不涉入他自己的課題。

一旦父母用『我都是為了你好』作為理由,就是涉入了孩子的課題,當你介入別人的課題,就會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對方身上,希望對方活出你期望的樣子。

 

要不要改變,是孩子自己的課題,我們可以協助、支援,但不是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 

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法干涉。

 

因此阿德勒說: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有人討厭你,正好是你行使自由、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過日子的標記。

 

l   不需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肯定自我的意思,是明明自己做不到,卻一直暗示打氣說我可以做到,很容易落入到優越情結,不斷地欺騙自己。

接納自我則是面對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去做,盡力而為但不欺騙自己。

 

回到小美的案例,小美被指派的任務,並非想辦法減重,而是主動策劃一場『爆炸餐飲』計畫。 

透過策劃自己愛吃什麼這個行為,引發小美自我思考,我吃東西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心情不好、為了生理、還是為了創造一場美好的饗宴?

當她察覺吃東西除了純粹只是自己想吃,還能和好友一起分享時,吃東西變成是一項具有『貢獻感』的活動,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產生我『創造了一場美好晚宴』的成就感,進而接納平凡的自己。

 

作者引述著名的寧靜禱文:

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納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過去的事情無法改變,接納原本的『這個我』,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抱持願意改變的『勇氣』,就是接納自我的真諦。

 

l   有貢獻感就擁有價值

 

阿德勒認為,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

 

如果有一個人,天生沒有四肢,可能連活下去都成問題,你覺得他有什麼價值嗎?

力克胡哲就是一位這樣的人,他罹患先天性海豹四肢症,天生沒有手腳。但他沒有被命運打倒,依然勇於學習衝浪、潛水、踢足球、溜滑板,將自卑感轉化為激勵他人的能量。

 

他的貢獻感,來自他的存在,他創立『沒有四肢的人生』非營利機構,舉辦超過1500場演講,橫跨25個國家,以自身的生命經歷,不斷地散播希望和愛的種子。

當一個人主觀覺得『我對別人有所貢獻』時,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存在』層級去想,每個人都是有用處的。

真正的貢獻感來自於你自己,不需要透過獲得別人的認同來產生。

  

l   結語


你玩過遙控汽車嗎?當你手握遙控器,肆意操控著遙控汽車一會兒往左、一會兒往右時,試著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那台遙控汽車,我會想被別人的意見任意操控,還是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力?

 

從了解自卑情結開始,善用課題分離的技巧,釐清這是誰的課題,最後由誰來承擔。不要把別人的課題扛在自己身上,這樣只會徒增壓力與困擾。

 

同時,也不要讓別人的評價介入自己的課題。面對無能為力的自己,我們要能夠接受自己很平凡,盡力去做,但不必欺騙自己。

接納平凡的自己,抱持願意改變的勇氣,盡自己的能力對別人有所貢獻。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我們故意去挑戰他人,而是要我們勇於做自己,拒絕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這樣的人生,才是自主自立,擁有真正的自由與平靜。




3會員
26內容數
💡【Podcast】歡迎至各平台搜尋👉《大衛說故事》每週三更新。 💡【Youtube】歡迎到Youtube搜尋👉《大衛說故事》有聲說書。 💡查看更多https://bio.link/davieliu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擺脫暗黑精神操控術!認識煤氣燈效應12大警訊、6種解方「如果他真的是為我好,為什麼要這樣傷害我?」許多深陷煤氣燈效應影響的人,都曾在心中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煤氣燈效應」,是近年來逐漸升溫的熱門心理議題,常見於職場、親友、愛情關係中。本文將詳細解說煤氣燈效應的定義、案例,並提供具體可行的 6 大破解方法,幫助大家預防及走出這種有毒的惡性關係
avatar
Irene 艾琳|Content writer✍🏻
2024-04-11
擺脫塞車路怒症,單車通勤新手0到1騎單車通勤的可能性。瞭解哪些人適合單車通勤,以及如何開始,包括裝備準備、路線規劃及好處。
Thumbnail
avatar
山姆-單車上的斜槓人生
2024-04-03
擺脫挫折感的 6 個閱讀目標設定建議別人都可以讀這麼多書,為什麼我不行?每年、給月給自己設定要讀幾本書的目標都落空? 我在這裡分享了閱讀目標設定上的 3 大誤區跟 3 大建議,幫你擺脫閱讀目標設定的挫折感!
Thumbnail
avatar
時間工具箱|沈建宏
2024-03-23
《擺脱情緒消耗》讀書心得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從自我覺察、正向情感以及表達自己等方面來擺脫情緒內耗,並提出了一些行動建議。作者還分享了一些提升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的方法。具有實用價值。
Thumbnail
avatar
珍妮老師
2024-03-20
擺脫憂鬱情緒的自救方法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些抒發情緒、擺脫憂鬱情緒的方法,包括找人訴說心裡的想法、寺廟訪問、親近大自然、訓練肌肉、運動、嘗試新事物等。提供給那些正在低潮中的人一些改善情緒的建議。
Thumbnail
avatar
Stella
2024-03-20
擺脫焦慮的心理技巧與生活哲學:《刻意放鬆》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今社會,過多的選擇和資訊常常讓人們感到焦慮和壓力。這篇文章解釋了焦慮的根源以及如何應對焦慮情緒。作者提出了以正向思考和減法生活等方式來放鬆生活、降低壓力。
Thumbnail
avatar
Nia小書房
2024-03-19
先勝心態:打造強韌自信,不再被壓力拖累,擺脫停滯和平庸,改寫人生 然而,自信心又是從何而來呢?多半是來自於過去成功的經驗逐漸累積而形成了記憶,倘若過去嘗試的結果不如預期,也容易使我們信心減半,或是執著於過去的失敗經驗而躊躇不前,這便是書中提到的我們的每個念頭和每段記憶都會對往後有多少信心產生影響。 那我們是否有機會改變這些念頭與改寫記憶呢?事實上是可以的。作
Thumbnail
avatar
射手媽咪婷婷
2023-12-05
讓自己更快樂的情緒課: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當你剛運動完口很渴的時候,看著眼前的半杯水,你心中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呢? 只剩一半,怎麼會夠喝? 還有半杯水可以喝,真好啊! 一樣是半杯水,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差異」,當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自然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也就是說讓人感到不快樂的真正原因在於我們對事情的「認知」,
Thumbnail
avatar
射手媽咪婷婷
2023-03-24
《0次與10000次》:認識自己的內在問題,擺脫生命的枷鎖雖然我們都知道,自己是人生的主人,但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存在著一個劇場,有時候會說:“我不行,我沒這麼好"“我不能拒絕他,否則他會討厭我”“我這麼做是錯的,我不該這麼做”。 一切的問題來自於內心的審判者與內在的小孩 在面對審判者和內在的小孩時,會出現的應對方式 擺脫過去的枷鎖,找回掌控生命的鑰匙
Thumbnail
avatar
蕭 遙
2022-04-12
擺脫迷茫!運用成長型思維成為自己人生的設計師(下)建設好成長型思維的態度之後,我們接下來就是要展開學習計畫。在學習技能之前,我們可以先找到一個典範人物,做為自己人生的標竿,好好學習。這樣就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avatar
Ho Tsik Bun
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