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來聊聊什麼是夠好、更好的自己 ? 如何定義及影響我們 ?
從小我們從家庭到學校,出社會乃至整個人生,我們都深受著一個集體意識的影響,那就是:「我必須要更努力才有用!要夠好!好還要更好!不能讓別人失望!或讓別人看不起!」
當我們探討夠好和更好的自己時,我們可以深入思考3個常見的迷思和誤解,進一步拓展我們的視角。
從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經常受到一個強烈的訊息影響,即只有不斷追求完美,我們才能實現幸福和滿足。小的時候是比誰比較聽話乖巧,大一點是比誰比較聰明,功課好又用功、努力,出社會是比成就、地位、薪水,彷彿倉鼠在轉輪上一樣,不斷地奔跑。
試圖想要超越那個感覺不夠好,很糟的自己。這種觀念常常讓我們陷入一種不斷自我挑戰、追求不可能的目標的困境中。
然而,我們必須明白,完美是主觀的,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標準都不同。當我們一直在追求不斷提高的標準時,我們可能忽略了身邊已經擁有的美好事物。
幸福不應該被建立在不斷的自我改進上,而應該建立在對當下的感激和滿足上。
我們可以開始接受自己,明白我們不需要追求無法達到的完美,而是可以努力成為更好的版本,但並不是基於自我匱乏的心態,同時也可以欣賞與接受自己任何當下的價值與狀態。
我們經常以為,只有在外界給予認可和愛的情況下,我們才有價值。這種觀點將我們的自尊心和幸福感與外部因素聯繫在一起,使我們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
然而,真正的自價值應該來自內心,而不是外部的讚美或批評。我們應該學會自我接納,無條件地愛自己,而不是一直尋求外部的認可。但不可否認會有這樣的需求也是很正常並沒有問題,只是可以嘗試著減少。
自我價值不應該取決於他人的看法,而是基於我們對自己內在價值的認知與對自己的認識。
當我們內在越是感到堅定,外界的評價會慢慢變得不那麼重要,我們能夠更自信、堅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標。
有些人誤解自愛為自私,認為關心自己的需求和幸福就是放棄關心他人。然而,這是一個誤解。
自愛並不是排除對他人的關心,而是確保我們有足夠的內在資源來照顧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關心他人。
當我們擁有更多的愛和自我關懷時,我們才能成為更好的朋友、家人和社會成員。
自愛的一部分是學會設定界限,知道何時需要休息和自我照顧,這樣我們才能在幫助他人之前保持身心健康。
我們在每個時期都不斷地會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努力、不夠優秀,促使我們想要變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斷努力。必須要說這一點其實沒有問題。
但似乎我們忽略了,如果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自我懷疑與否定,一直認為還不是最好的,那麼我很好奇的是,究竟所謂的最好是什麼?又在哪裏?
那麼是否意味著,在我們未達到這個標準前, 我們都是以一個失敗者,或是不好的自己,在自我厭惡及否定中度過。
我們以為只要達到了那個標準,一切問題就會瞬間的迎刃而解、高枕無憂, 就像童話故事般的美滿幸福。
這樣的理想與憧憬,似乎我們都曾經短暫的有過。同樣的,這樣的理想也是很好沒問題的。而我所疑問的是,有人能保證達到我們理想狀態,就一定可以無憂無慮感到快樂嗎?
我們的幸福快樂感,真的是需要達到某種標準,或得到某些東西,才能擁有嗎?
也許我們這麼努力的生活,只是為了想被愛、被看見、被接納而已?
為了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有價值的,所以費盡心力的讓自己看起來有用。害怕自己如果沒有能力,不夠聰明、沒有價值,就會被拋棄,難以被接受並生存。
可是我們都沒想過,甚至都忘了,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
無條件的愛是 :「 只因為你是你而已」 ; 有條件的愛是 : 「你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的東西」
如果我們對自己都是有條件的愛,都無法無條件的愛自己、接納自己,其實已經很努力很辛苦也很棒了。那麼很可能,庸庸碌碌到最後,只會覺得生命中,總是某一塊是空的。不管你如何想要填滿,都是一樣的。
追求更好的自己是一個偉大的目標,但我們應該避免陷入這些迷思和誤解,以確保我們的努力是建立在健康的自我價值觀和幸福感的基礎上。
我們不必追求完美,不必從外部證明自己的價值,而且自愛不是自私的表現。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擁有內在的價值,無條件地愛自己,並尊重他人的價值觀。
這樣的觀點有助於我們建立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不僅有助於我們自己,還有助於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在我們不斷追求更好的自己的過程中,讓我們保持對自己的愛和尊重,並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無條件的價值。
我想提醒的是,想被愛沒有錯,也很自然。只需要從我們愛自己,自我關懷開始,並不需要去證明或爭取被愛。
我知道這聽起來是很衝突,因為這是在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及教育的價值觀,但價值觀是沒有對錯的問題,所以也許開放嘗試的心態, 能讓自己過得更輕鬆,何樂而不為呢?
祝福你 ! 記得最愛你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
今天分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也請幫我按讚訂閱分享,幫助更多人,也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 下週見! 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