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5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唐芸洲《七劍十三俠》賞析——道術武藝篇

唐芸洲《七劍十三俠》承襲《封神演義》的「將才」與「左道」分類規律(語出《封神演義》第五十三回姜子牙語:「將才好破,左道難破」),以下先總述《七劍十三俠》的武學系統,再分述「劍術」與「武藝」兩個系統,最後排定書中人物武學層級高低。

總述《七劍十三俠》的武學系統

《七劍十三俠》中主要有兩種人物,一種是精通飛劍之術、能夠御風而行的劍仙和妖道,他們除了寶劍之外,不使用其他兵器,但會使用各種寶物、法寶,以下於「劍術」一節詳細說明。另一種則是精通武藝的江湖人士和將領,他們多數在拳腳兵刃上下功夫,能使用多種武器和暗器,武學範圍包括步戰、馬戰、夜行及飛簷走壁,但不懂得道術和劍術,以下用「武藝」一節詳細說明。

劍術

《七劍十三俠》開首即借海鷗子與徐鳴皋的對話,描述「劍術」的修練方法:

只因你是富貴中人,卻非修仙學道之輩。那劍術一道,非是容易。先把『名利』二字置諸度外,拋棄妻子家財,隱居深山巖谷,養性煉氣,採取五金之精,煉成龍虎靈丹鑄合成劍,此劍方才有用,已非一二年不可。——《七劍十三俠》第一回
煉成了寶劍,然後再學搓劍成丸之法,將那三尺龍泉搓得成丸,如一粒彈子相仿。然後再學吞丸之法,不獨口內可以出入,就是耳鼻七竅,皆可隨心所欲,方才劍術成功。此非武藝,實是修仙之一道⋯⋯所以修仙之道,或煉黃白之丹,點鐵成金,將來濟世﹔或煉劍丸之術,鋤惡扶良,救人危急﹔皆是要行善事,先立神仙根基。但是為善不可出名﹔若出了名,就不算了。若說修仙之道,今公子名聞四海,反是壞處了。若公子要學仙道,只要把家財暗行善事,何必學劍術,去荒山中受這六七年苦楚?你不但看歷古以來的劍俠客仙,替人報怨,救人性命,皆不肯畝名,又不肯受謝,他卻貪著什麼?——《七劍十三俠》第二回

由此可歸納出「劍術」的幾項特徵:一、學劍術需要清心寡慾;二、劍術的劍由龍虎靈丹煉成;三、學劍術只能行善不能作惡;四、學劍術至少要花六七年時間才能成功;五、劍術成功的標準是能把劍搓成彈丸般大小,而且劍能隨心所欲地從七竅進出;六、劍術不是武藝,而是修仙的其中一種方法。

書中能使用劍術的包括七子十三生、脫胎後的焦大鵬、白蓮教的徐鴻儒以及門生非幻道人和余半仙。劍術施展開來,可謂變幻莫測、匪夷所思。全書首次出現飛劍殺人是在第二十九回:

那雲陽生忽然鼻孔內射出兩道白光,宛然矯龍掣電,直射到非非僧面前⋯⋯這白光一亮之後,便無影無蹤。看那非非和尚,卻沒了六陽魁首。

雲陽生鼻孔內射出的兩道白光便是飛劍,瞬間取了非非和尚的首級。一般人受飛劍攻擊毫無招架之力,必須倚靠懂得劍術的人用飛劍防禦,如第一百四十四回余半仙打算用飛劍殺王守仁,得鷦寄生以飛劍格住。

在七子十三生破迷魂陣和非非陣的兩場大戰中,作者描寫了七子十三生與徐鴻儒、余半仙等人鬥劍,各人召喚出自己的飛劍在空中相鬥,大概很難仔細描述劍仙鬥劍,故此作者多以比喻帶過,如「群龍戲海」、「眾虎爭峰」等。七子十三生每人只會召喚出一把飛劍,而徐鴻儒、余半仙和非幻道人均能將一柄劍化成許多飛劍。

徐鴻儒和門人非幻道人、余秀英擁有多種傷人法寶,七子十三生則甚少使用法寶,而且法寶多屬防禦性質,並不傷人。

徐鴻儒於書中所使用的法寶有:溫風扇、繡花針、捆仙索和壓神磚,其中以溫風扇最有來歷,書中說老子煉丹時使用此扇煽風,後來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失落於火焰山,受山川靈氣而成,對着敵人一搧,敵人便會骨軟筋酥無法站立;繡花針迎風一晃可成一根鐵杵一般,能抵抗劍仙寶劍,使人聯想起孫悟空的金箍棒;捆仙索是扔出後把敵人捆住的法寶,作用與《封神演義》中的綑仙繩、縛龍索等相同;壓神磚用於投擲傷敵,作用與《封神演義》中的金磚等相似。

余秀英雖在徐鴻儒門下,但未曾於書中施展劍術,而是使用各種法寶,她擁有天羅地網、紅沙法寶、紅絲繫足、光明鏡、行雲帕共五種法寶。天羅地網外形如同黑色的網巾,不論人數都可全部罩住;紅沙法寶是由月經煉成的細沙,打在身上,連劍仙也力疲筋軟;紅絲繫足原是隱形絲線,綁住手腳便無法掙脫;光明鏡是在暗處也能自然發光,可以對抗幽暗的寶物;行雲帕是可以站在上面騰空飛行的手帕。

七子十三生中只有傀儡生、海鷗子和一瓢生曾使用法寶,傀儡生以雲錦幛作防護之用;海鷗子用辟穢丹破非非陣;一瓢生以木瓢把翻江倒海的大水收在瓢中。

相較《封神》中的法寶有過百種,《七劍十三俠》中的法寶僅十三種,作者顯然有意限制法寶在情節中的影響作用。

非幻道人是徐鴻儒門下最常使用法術的門人,常用撒豆成兵、呼風喚雨,以及召喚天兵天將的法術。對付法術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傀儡生揮劍一指,口中對寶劍發出命令,即可破去非幻的法術;另一種是準備烏雞黑狗血噴向由法術所召喚出的風沙烈火、天兵天將,非幻的法術就會自然失靈。非幻明知官兵已備有雞狗血,但似乎束手無策。雞狗血能破除法術,乃是源自民間傳說。

總括而言,七子十三生的劍術相近,皆以單劍為主,徐鴻儒及其門人往往變出多把飛劍,以一敵多。徐鴻儒兼用劍術、法術和法寶,門人中以余半仙劍術最強,非幻道人劍術較弱,但擅用各種法術,余秀英以法寶為主,不使用劍術。

武藝

以徐鳴皋、一枝梅為首的眾俠客,並寧王陣營中的鄴天慶、雷大春、非非和尚等皆不懂得劍術,只是尋常的江湖人和將領,因此歸類為「武藝」加以說明。

書中對武藝的描述又可分為步戰、馬戰和夜行三種。作者對步戰比較仔細,也多見武學功法名稱和招式名稱,如第四回所見的「一百零八手飛走羅漢拳」,招式包含「金龍探爪」、「猛虎出山林」、「黃鶯圈拳」、「猴子獻蟠桃」,同時也是全書僅見的武功招式名稱;另外又有第十七、十八回所見的「禪骨工」,只要運起內工,全身肌肉變得堅硬無比,刀槍不入。以上種武功都出自少林寺。書中多種武學只有名稱而沒有招式,如鮑三娘的「七十二條裙裡腿」、馬天寶的「鼉龍槍法」、楊挺的「癩團經」和「龍吞工」;作者對馬戰的描述則以動作為主,基本上沒有招式和武學可言。

俠客們夜行時使用的身法,如「壁虎遊牆」、「燕子穿簾」、「猿猴墜枝」等都是一筆帶過,鮮有仔細描述;唯獨成功修練劍術的人,同時能具備御風而行的能力,如第一百三十七回焦大鵬所言:「我本來善走,從前一日可走三四百里。自從傀儡老師傳授了我御風的法了,我便可以乘風而行了,走來毫不費力,但憑著風而行,所以每日可行三四千里。」焦大鵬外號為「草上飛」,當為全書腳程最快的人,但學習了劍術以後,腳程還能增加十倍,焦大鵬背上背著狄洪道亦絲毫不影響行走速度。

眾俠客初登場時都各自有擅長使用的兵器,通常是適用於步戰的短兵器,後來眾俠客自討伐安化王開始多馬戰,作者又為他們安排適用於馬戰的長兵器,前後文時有不呼應的現象,眾俠客於書中皆使用兩種或以上兵器。如:徐鳴皋擅使松紋寶刀,馬戰則用爛銀槍;楊小舫最初使用雌雄寶劍、龍泉寶劍、流星錘,後來又用單刀,馬戰時用大刀及方天畫戟,共使用過六種武器,在俠義小說之中實屬罕見。

暗器(包含箭、弩)在步戰和馬戰都能使用,是能扭轉勝負的武器,眾俠客之中有一枝梅和周湘帆使用鐵彈為暗器,另有徐慶、徐壽會使用弓箭和弩箭,紅衣娘使用祖傳的袖箭,他們在金山寺、鎮壓安化王、南昌城外等戰役都發揮出重要影響。紅衣娘破五殿斬六僧一役中有四個和尚都是命喪袖箭之下,鄴天慶、雷大春都曾受暗器所傷,逼不得已敗下陣來。

另一邊廂,與眾俠客為敵的分別有安化王和寧王麾下的將領以及各地山賊,正規軍將領多用長兵器、擅馬戰,各地山賊則兼擅步戰及馬戰,使用的兵器也比較多樣。最具代表性的是寧王麾下「無敵大將軍」鄴天慶,擅使方天畫戟,算是全書中武藝最高強的角色,每每以一敵多也不落下風,最後只因馬失前蹄、掀倒在地才喪命。「非非和尚」李龍也是早期實力較強的反派角色,李龍力大無窮,擅使一百四十斤禪杖,最厲害的武藝是「禪骨工」,有如「鐵布衫」、「金鐘罩」一般刀槍不入,最終只死在飛劍之下。

眾俠客之中徐鳴皋受過海鷗子指點、徐慶是一塵子之徒、包行恭是雲陽生之徒、狄洪道是漱石生之徒,徐壽是海鷗子之徒,但以上五人只停留於武藝層面,真正學得劍術的俠客只有焦大鵬。作者對於武藝的來源多說是來自少林寺,如海鷗子成為劍俠前在少林寺學過十年拳棒、又有少林寺出身的金、銀、銅、錫、鐵五位頭陀、非非和尚在少林學藝等。其餘人物的武藝來歷多數語焉不詳。

評定人物武學高低

《七劍十三俠》中只懂武藝的江湖人和將領,在絕大部分情況都不敵懂得劍術的劍仙和術士。以下仍按照「劍術」和「武藝」兩個系統,為書中各人排定武學高低。

「劍術」之中,應當以玄貞子和傀儡生的實力最強,作者藉一塵子的話說明二人差異:

鳴皋問道:「玄貞大師伯的道術,比著傀儡生如何?」一塵子道:「各有所長。若講劍術精明,玄機參悟,掐算陰陽,預知凶吉,乃玄貞獨臻其妙;至於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卻讓傀儡生為第一。」

玄貞子和傀儡生以下當數余半仙,第六十六回余半仙一口劍對焦大鵬及六子、第六十九回余半仙又以以一敵十二生,尚且不敗,而第一百五十三回玄貞子只擊出一劍便殺死余半仙,雙方實力差距極大。徐鴻儒的劍術實力未必很高,還需要倚賴法寶,在第一百四十四回與一塵子鬥劍半個時辰不分勝負,後來還被一塵子把寶劍削去一截,徐鴻儒隨即以拂塵化出無數寶劍,勉強算是平手。徐鴻儒撇開劍術不用,才拿出法寶又被玄貞子一袖收走。

除玄貞子和傀儡生以外的六子、十二生較少獨自作戰,難以界定各人劍術高低,而六子之一的一塵子又能與徐鴻儒戰平手,由上述例子所見,徐鴻儒與六子應屬同一層次,皆略勝十二生一籌。非幻道人的實戰戰績最差,其法術屢被烏雞黑狗血所破,戰場上多次對上不懂劍術的對手皆陷入苦戰,如僅以飛劍斬傷徐鳴皋、一枝梅,狄洪道還能躲過飛劍,不及飛雲子斬錫頭陀、雲陽生斬非非和尚般一擊斃命。余秀英主要仗賴法寶,未曾使用劍術,難以斷定其真實實力。

介乎「劍術」與「武藝」之間的人物有焦大鵬和鄴天慶,七子十三生、余半仙等人剛登場便已通曉劍術,惟獨焦大鵬在第五十八回被鄴天慶刺死,後由傀儡生以「兵解成仙」的方式脫去凡胎,跟隨玄貞子學得劍術。焦大鵬本來不敵鄴天慶,但習得劍術後實力大增,在第六十五回斬銀、銅頭陀:

銀頭陀、銅頭陀大怒,各舉戒刀,當頭砍來,焦大鵬拔劍相迎。若論頭陀本領,都與焦大鵬相等,兩個殺一個,焦大鵬本是敵不住的。只見焦大鵬口吐白光一道,忽的兩顆帶箍的頭同墜於地。

但到第六十六回焦大鵬獨戰余半仙則不能取勝、漸露敗象,由此推斷焦大鵬的實力大致與六子相等。

在趙王莊一役,鄴天慶以一敵五尚能全身而退,書中描述:

那鄴天慶乃是學過劍術之人,雖不能施用,卻還可以拒得。便將左手執戟,與眾人力戰,右手抽出劍來,擋那飛劍。只聽得「叮叮噹噹」,左來左格,右來右攔,鷦寄生飛劍雖佳,卻也傷他不得。

鄴天慶學過劍術,知道抵禦飛劍的方法,因此能擋下鷦寄生的飛劍。

在金山寺一役,非非僧面對雲陽生的飛劍毫無招架之力,書中描述:

那雲陽生忽然鼻孔內射出兩道白光,宛然矯龍掣電,直射到非非僧面前。合殿僧俗之人,無不驚呆,駭然寒噤。這白光一亮之後,便無影無蹤。看那非非和尚,卻沒了六陽魁首。

非非雖在前文力敵徐鳴皋等五人,但沒有學過劍術,被雲陽生一劍斬首,即可見鄴天慶和非非的差距。

以「武藝」而言,鄴天慶自是全書首屈一指的人物,其次就是非非和尚,徐鳴皋和一枝梅並列第三。書中多次強調徐鳴皋擅拳腳兵器工夫,而一枝梅精於夜行,情況應與玄貞子和傀儡生相似。眾俠客之中,徐慶、楊小舫、周湘帆、狄洪道、伍天熊和徐壽六人的武藝大致與徐鳴皋和一枝梅相去不遠,只有王能、李武、羅季芳三人的武藝明顯較弱,羅、王更是兩次被官兵所擒。

山賊之中不乏武藝超群的人物,包括大庾寨的池大鬢、任大海和卜大武,以及浰頭寨的臥山虎。池大鬢曾輪流對上徐鳴皋、羅季芳和李武,最終因飢餓無力,敗在鳴皋槍下。任大海以一敵三,與狄洪道、周湘帆、楊小舫戰了一百多個回合仍然平手,最後因馬失前蹄而喪命,由此看來,任大海、池大鬢的武藝恐怕也比徐鳴皋略高。卜大武與徐慶戰一百回合平手,只因得知山寨已破,分了心神才敗於徐慶刀下,卜大武武藝應與徐慶等人相約。臥山虎與楊小舫從馬戰鬥到步戰約五十個回合才被殺,武藝已屬浰頭寨中第一,應與羅季芳等人同一水平。其餘山寨頭目不堪一擊,更不入流了。

整體而言,作者極力描寫劍術的神妙、武藝的勇力算是相當成功的。在趙王莊一役以前有較多步戰描寫,其中又以打群架為主,動輒五六人一起動手,全無「江湖道義」,寫得熱鬧非常。趙王莊一役以後以馬戰為主,雖有以一敵多的群架,但始終受限於兵器、戰馬等因素,加上重心轉往行軍與戰術描寫,精采和熱鬧程度稍有遜色。對於正邪大鬥劍的場面往往以比喻為主,前後大同小異,因此全書也只有兩次大鬥劍,配合迷魂陣和非非陣各自的特點和破陣方式,仍可說是同中有異,不無可觀之處。

《封神演義》中的「將才」一旦對上「左道」則必敗無疑,但《七劍十三俠》的作者下筆之時往往有所節制,在大部份技擊場面中,「將才」會對上「將才」,「左道」則對上「左道」,雙方實力相約、武學接近,使小說保有一定觀賞性,亦是作者一大功勞。


2023.5.23 臺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