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終將逝去的美好——陶淵明桃花源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世界。在這個與世隔絕的世界,沒有暴政徭役,沒有改朝換代,沒有紀曆的日誌,沒有動亂戰爭,甚至連政府與稅收都沒有。在這個樂土中,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充滿著和平、寧靜、安樂的氣氛。
陶淵明描述的「桃花源」,不過是太平時代平凡普通的農村景象,但在陶淵明所處干戈不斷的東晉,卻是夢寐難求,故清 姚培謙 陶謝詩集引翁同龢曰:「義熙十四年,劉裕弒晉安帝,立恭帝。逾年,晉室遂亡。史稱義熙末,潛徵著作佐郎不就。桃花源避秦之志,其在斯時歟?」
陶淵明處於東晉末年,國家偏安南方,政治紊亂,繼之桓玄變亂,劉裕兵起。除了一次為了抵抗異族苻堅侵略而發生的淝水之戰(西元三八三~三八四年),兩次為了光復失土而發動北伐慕容燕(西元四○九~四一○年)與姚秦(西元四一六~四一八年)的戰爭之外,短短的二十多年間,東晉國內共經歷十一次戰亂,都起於爭權奪利。在這種兵連禍結、民生凋敝的情況之下,陶淵明無法依其理想改變現實,唯有以「歸隱」作為反抗,假想理想之樂土,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日本長野縣南信州

日本長野縣南信州


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之,復前行,欲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船,從口入。

東晉 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維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划船前行,忘記划行多遠的路程。忽然看到一大片桃花林,在兩岸幾百步的範圍內,沒有其他的樹種,青草芬芳鮮美,落花繁多。漁人十分驚訝,再往前划行,想走完這片桃花林一探究竟。桃花林的盡頭是溪水的源頭,他在那看到了一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有亮光透出。於是漁人就離開船,從洞口進去。

  1. 太元:東晉 孝武帝年號(西元三七六~三九六年)。
  2. 武陵:晉郡名,在今湖南省 常德市。
  3. 緣:沿著。
  4. 忘路之遠近:忘記划行多遠的路程。
  5. 落英繽紛:落花繁多。英,花。繽紛,雜亂而繁盛的樣子。
  6. 異:詫異、驚訝。
  7. 窮:盡,在此有探究之意。
  8. 彷彿:隱約、依稀,看不清楚的樣子。
  9. 捨:離開。


第一段:敘述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

桃花源記的語言十分準確和精鍊,文章一開頭,只用短短幾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世外桃源雖是虛構,但作者以實寫方式呈現。此段是預留伏筆,以「忘」、「忽」二字為伏脈,巧妙地將漁人發現和進入桃花源完全歸之於意外,藉以點出「忘機」之人才可進入桃花源。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答之。便要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洞口剛開始很狹窄,只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後,就開闊明亮起來。只見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排列整齊,有肥沃的田地、優美的池塘和桑樹、竹林這一類景物,田間小路縱橫交錯,村間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在桃花源中往來耕作的人,男女所穿的衣服,全像外地人,老人和兒童都歡欣愉悅,自得其樂。他們看到漁人,於是大吃一驚,問(漁人)從何處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他們。有人就邀請他到家裡,擺酒、殺雞、做飯請他吃喝。村裡聽說來了這樣一個人,都來詢問。他們自己說:「祖先因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兒、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從此再也沒有出去過,於是就與外面的人間斷隔絕了。」詢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漁人一一為他們詳細述說自己所知道的洞外事情,他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分別再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都拿出酒飯來招待他。漁人停留幾天後,要告辭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告訴他說:「這裡的事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

  1. 纔通人:僅容一人通過。纔,音ㄘㄞˊ,通「才」,僅。
  2. 豁然:開闊明亮的樣子。豁,音ㄏㄨㄛˋ。
  3. 儼然:整齊的樣子。儼,音ㄧㄢˇ。
  4. 屬:類。
  5.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縱橫交錯。阡陌,田間小路。交通,交錯通達。
  6. 悉如外人:全像外地人。這是從漁夫的角度看,村中男女衣著與武陵地區百姓不同,有如外地人。另一說,全像洞外的人。悉,全。
  7. 黃髮:指老年人。老人髮色由白轉黃,故稱老人為黃髮。
  8. 垂髫:指兒童。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髫,音ㄊㄧㄠˊ,小兒垂髮。
  9. 問所從來:問從何處來。
  10. 具:詳細。
  11. 要:音ㄧㄠ,邀請。
  12. 咸來問訊:都來詢問。咸,都。
  13. 妻子邑人:妻子、兒女、鄉人。邑人,同鄉的人。
  14. 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15. 間隔:間斷隔絕。間,音ㄐㄧㄢˋ。
  16.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乃,竟、居然。無論,更不用說。
  17. 具言:詳細述說。
  18. 嘆惋:感嘆惋惜。惋,音ㄨㄢˋ,嘆惜。
  19. 延:邀請。
  20. 不足:不值得。


第二段:敘述桃花源的民情淳厚、安樂祥和的生活。

此段是全文的核心,詳細寫桃花源的景象,從「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到「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勾勒出漁人與桃花源人之間的互動,讓桃花源純樸的民風躍然紙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之。及郡下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漁人出來之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先前來的路回去,處處作標記。到了郡中,就去拜見太守,報告這件事。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那條路了。

  1. 便扶向路:就沿著先前來的路。扶,沿著。向,先前。
  2. 誌:記,動詞,作標記。
  3. 郡下:即郡中。指武陵郡官署所在地。
  4. 詣:音 ㄧˋ,拜見。
  5. 尋向所誌:尋找先前所作的記號。


南陽 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南陽 劉子驥是個清高的士人,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也沒有實現,不久就病逝了。以後就沒有人去尋訪桃花源了。

  1. 南陽劉子驥:南陽,在今河南省 南陽市。劉子驥,名驎之,東晉末隱士,好遊山玩水。事蹟見晉書 隱逸傳。
  2. 規往:計劃前往。規,計劃。
  3. 未果:沒有實現。果,實現。
  4. 尋:不久。
  5. 問津:問路,此指尋訪桃花源的路。津,渡口


第三、四段:敘述再度尋訪桃花源,卻不可復得。

先描寫漁人由無心之人,轉而機心復萌,因而「遂迷不復得路」;再以劉子驥規往未果,「後遂無問津者」,暗示理想世界的幻滅。此段的「有意問津」與首段的「無心入境」形成強烈對比。


內容分析 

梁啟超認為桃花源記是「唐以前的第一篇小說,在文學史上算是極有價值的著作」,而其之所以能成為千古流傳的名篇,在於它有著強烈的藝術魅力。這篇作品,內容結構有幾個特點:

(一)想像豐富,疑幻似真

作者以豐富的想像,用虛實相襯的形式將桃花源寫得疑幻疑真。文章一開始點明時間、地點、人物,好像實有其事;但是「太元中」,這個「中」字用得很巧妙,不明確地說出是哪一年,使得故事具有傳說的性質。寫漁人是在不知不覺中踏上通往桃花源的路,這就更顯得桃花源是個神奇的地方。此外像「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忘」字;「忽逢桃花林」的「忽」字,都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不但把通往桃花源的路點染得空靈剔透、飄忽不定,且把漁人進入桃花源恍惚迷離的精神狀態,襯托得有聲有色。當漁人走出桃花源,有意再去尋訪的時候,已是「遂迷不復得路」,瞬息之間,「桃花源」煙消雲散,杳然不知所往。最後寫南陽 劉子驥嚮往這個樂土,欣然尋訪,沒有成功。劉子驥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東晉 太元時的名士,與陶淵明同時代,作者把他寫進作品中,進一步渲染作品中真真假假的氣氛,凸顯桃花源的虛實莫測,似有若無。

詩人寫了許多看似平凡卻又不平凡的事物,像田地、房屋等,雖然洞外也有,但這裡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是「良田」、「美池」,和洞外荒涼破敗的景象完全不同;這裡是「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正好和外面處在重稅兵災壓迫下的百姓,形成強烈的對比。由此可見,雖然桃花源裡的一切是那樣平凡,但對當時的百姓來說,卻是可望而不可即。這種寫法更加強了令人心生嚮往的效果,使得整篇作品具有濃烈的浪漫虛幻色彩,又具有強烈的真實感人力量。

(二)三段歷程,層次分明

全文以漁人進入桃花源為線索,按「尋訪/發現/離去」的順序逐漸鋪展。

此文重點如下:

1.人物:武陵郡的捕魚人、桃花源的村民、武陵郡太守和南陽 劉子驥。

2.場景:桃花林和桃花源。

3.情節:開端─捕魚人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桃花林。

發展─捕魚人進入桃花源及捕魚人所見桃花源裡的世界。

高潮─捕魚人在桃花源的經歷。

結局─重訪桃花源,但無法找到。

首先,寫如何發現桃花源。作者巧妙地將漁人發現和進入桃花源完全歸之於意外,只是因為「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又被這桃林美景所吸引,以致「復前行,欲窮其林」,於是在「林盡水源」處發現一座山,因為「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才引起他的好奇心,從而「捨船,從口入」,走進了桃花源。這樣由「溪」到「林」,由「林」到「山」,由「山」到「村」,猶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 陸游 遊山西村),步步引人入勝。

接著,寫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先寫所見,將桃花源中美好的情景展示在人們的眼前;再寫所聞,在一問一答之中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以有條不紊的描寫,凸顯這篇散文的核心,也凸顯作者的美好理想,頗見藝術匠心。

最後,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後的情況。漁人在歸途中雖然「處處誌之」,但是等到再訪時,終究「遂迷不復得路」,暗示桃花源並不存在,然而作者並沒有就此收筆,而是用劉子驥計劃探訪「未果」作結。這樣寫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以撲朔迷離的境界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

歷來超越塵世的遊仙作品在情節上通常經歷「出發變型回歸」三階程的循環,展示「出發—歷程—迷失—死亡—回歸」的生命歷程。這同時意味著進入仙界是暫時的,終要離去,而仙界已與現實世界產生時間與經驗隔離,因而再度失蹤,不知所之。因此在桃花源記裡儘管漁人「處處誌之」,「太守即遣人隨其往」,仍「迷不復得路」、「南陽 劉子驥,欣然規往,(依然)未果」,皆說明人為刻意的尋訪仙鄉仙境,是不可得的。

(三)預留伏筆,寓意深遠

桃花源記採用意在篇章之外的方式,在一問一答中呈現,以故事表達寓意。

本文用字雖簡淨,卻多預留線索,以見寓意。如「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以「忘」、「忽」二字為伏脈,預留線索,指引吾人欲得桃花源,須先「忘機」。一忘機心,桃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充滿盎然生意的美景,便忽然呈現。「捨船」是離開漁人的生存憑藉。「悉如外人」句、「殺雞」句及桃花源詩中「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處處留下線索,提示此處乃是「人境」。漁人是誰?是與「樵」並列,天性比較純真的人,所以有機會進入桃花源?是與「智」相對,不為機變之巧的「愚人」,所以發現了桃花源?還是真正「愚蠢」的人,因此坐令桃花源消失?全篇像這樣預留線索者極多,讀者可以隅反。

桃花源世界由漁人忘卻機心而開啟,機心復萌而關閉,行文到此結束,似乎亦無不可。本文最妙之處,就在劉子驥這段餘波,蘊含悠然不盡之意。陶淵明既肯定劉子驥乃「高尚士也」,應不似俗人般充滿機心,為何「欣然規往,未果」?陶淵明詩:「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他很真實地生活在人境,他心中理想的境界,不是要我們向他處尋覓,而是在眼前營造。桃花源世界本不該向外尋覓,難怪劉子驥不能如願了。

桃花源在深山,其入口是洞穴,漁人獲得洞中人殺雞作食的款待,之後懷鄉回歸,在空間位置與故事架構上,都見繼承尋找仙鄉、探索樂園的脈絡。仔細比較,則可發現桃花源記重在表現烏托邦式的社會政治理想,歸向生命自由和精神超越的追求,而非仙境。(參考資料:陳嘉英著凝視古典美學─高中國文鑑賞篇人間的樂土)


表現手法 

這篇文章,寫於駢文盛行的時代,卻以樸實的散體表現,也可顯示作者的不同於流俗。此外,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

(一)文字簡淨,素樸白描

桃花源記的語言準確而精鍊。文章一開頭,只用「晉 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十九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第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從「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到「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不過四十八個字,就勾畫出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從桃花源的環境寫到男女老幼的衣著精神狀態,層層深入,次序井然,無一贅字。

通篇文字簡淨,如寫桃花源中人見到漁人,問他從何而來時,詩人未重複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只以「具答之」三字,概括漁人的全部答話;而太守問漁人有關桃花源的情狀時,也只用「說如此」三字,概括漁人在桃花源中所見所聞。

詩意盎然,淳樸渾厚,是桃花源記的語言特色。全文多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流暢,敘寫情事,如口說家常;寫景明麗,宛然如畫。「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言簡意賅,含味無窮,更是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二)句法變化,節奏有致

寫漁人「緣溪行」、「復前行」,用簡短的三字句,襯托小船的輕盈與迅速。由於桃花林為本文第二重要之場景,故以稍長的四字句、五字句作小特寫。「欲窮其林」以下四句,運用頂真句法,使文勢顯得緊湊,正可表現漁人「甚異之」之後的心情與行動。「彷彿若有光」,以五字句稍作停頓,表其遲疑;「便捨船,從口入」,則以三字句顯示其決定之後劍及履及的情態。漁人發現桃花源,並與村人相接觸,此為本文最重要之部分,故作大特寫,娓娓而談其中景象與村人性情,使用句子較長,有多至九字者。「見漁人,乃大驚」,以簡短的三字句表其驚異;「設酒、殺雞、作食」,則以並列的二字句分寫不同的動作,以表現村人的熱情;「不足為外人道也」,則以較長句子,寫村人叮嚀之懇切。其後自「既出」至「說如此」,句式短促,充分表現漁人急切邀功之世俗心態;自「高尚士」至「尋病終」,亦以短句寫劉子驥之急切尋找,皆恰如其分。

(三)虛實相參,巧用象徵

本篇虛事實構,描繪逼真,或虛或實,正可見作者之寓言寄意。安排武陵人一入桃花源,再入「遂迷不復得路」,虛實相參,其賓主安排,堪稱允當。

此外巧用象徵手法─以具體形象寓含抽象概念,例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平和整齊;良田、美池、桑、竹─物產豐富;雞犬相聞─安閒和諧;漁人輕諾寡言─世間漁利之人;桃花源─心中的理想世界。

(四)三疊結構,回還對照

描寫人物、事件前後三次重疊變化,稱之為三疊式結構,以層遞回環的方式形成情節高潮。桃花源記疊合小說、軼事、史傳、地志於一體的敘事,類似史傳式的史書筆法,如對劉子驥的描寫採用「籍貫—品性(位階)—事跡(蹟)—死亡」的史傳書寫模式,再加上軼事化的小說筆法,將劉子驥入衡山採藥的傳聞軼事化約至此結構中。

文以漁人、太守、劉子驥等「人物」三尋桃花源,藉漁人為推展情節的引線者,在經由桃花林、水源到洞內等情節化的結構中,製造由現實世界到理想世界的象徵過渡。

洞內的景觀與世俗世界的時空對峙,則透過對話進行交融,漁人的嘆惋說明面對歷史的心情。但漁人仍無法忘懷世間,接下來的「詣太守,說如此」、「南陽 劉子驥欣然規往」則開展出第二、三疊結構之情節,呈現凡俗人「無心誤入」與官宦人和高尚士「有心規往不得」兩種心態對比張力,在敘述中,前者著墨於桃花源典型環境的描寫;後者著重於追尋不得的情節,相較之下,無疑加重了追尋者生命理想失落的悵惘與悲哀,而作者之寄意亦在「後遂無問津者」之中,留下無盡餘韻。

(參考資料:張高評編古文觀止鑑賞,臺南 南一出版社;陳嘉英著春來遍是桃花水─王維世界裡的桃源,景女學報第六期,二○○六年四月;陳嘉英著凝視古典美學─高中國文鑑賞篇人間的樂土─桃花源記,臺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avatar-img
0會員
2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平裝版作家 的其他內容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bing5。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ling5。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hing。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tshing。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ting。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king。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hing5。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t
Thumbnail
      宋朝重文輕武,看起來像是積弱不振的朝代。但是,其實不是的,這是個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非常會生活,很有生活情趣也充滿儀式感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朝代中,生活充滿不同的滋味與趣味。
當我們說馬列外來時,共匪說民主也是外來。我回應:中國文化裏蘊藏的民主渴求,既有充沛浩大之源,又有清晰可見之流。大要如下: 1、《尚書》:天聰明自我民聰明。 2、《左傳》: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3、孔子作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 4、孟子:
Thumbnail
登樂遊原 唐代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寫了詩人傍晚時分心情不佳,獨自驅車登上了樂遊原。樂遊原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的地方,可以俯瞰整個長安城。描繪了夕陽西下的美景,但也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消逝的無奈和感慨。這首詩不僅是對夕陽西下的美景的描繪,更是對人生無常的感
Thumbnail
鬥百花 其二 亦名夏州(1004年) 北宋 · 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輕靄低籠芳樹su7。(煦hu3,韶siau5,靄ai3) 池塘淺蘸煙蕪,簾幕閒垂風絮su3。(蘸 tsam3) 春困厭厭,拋擲鬥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緒su7。(厭iam3,擲tik8) 終日扃戶hoo6。(扃king1)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是其著名的田園詩之一。詩人雖然隱居田園,但卻能心境自在,不受世俗的喧囂影響。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
Thumbnail
每個朝代的盛世,無一不是用鮮血和不為人知的苦痛堆疊而成的。
Thumbnail
歷史系的作品,由真實歷史取材,添加一點作者的想像力,這種作品絕對不是少見,取自中國歷史的派對咖孔明、王者天下;描寫維京探險家托爾芬的海盜戰記,甚至鬼滅之刃的故事背景都刻意設定在大正時期,那個西方思想蔚為流行的時代。而平家物語正如其「物語」之名,吟詠著久遠年代的平家的故事。
Thumbnail
宴陶家亭子 盛唐 · 李白 曲巷幽人宅,高門大士家ka。 池開照膽鏡,林吐破顏花hua。 綠水藏春日,青軒祕晚霞ha5。 若聞弦管妙,金谷不能誇khua。 妙,中文釋義:神奇,美好,有趣! 美好,又可稱善字! 善者,妥善也! 又適意;適宜。《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bing5。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ling5。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hing。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tshing。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ting。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king。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hing5。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t
Thumbnail
      宋朝重文輕武,看起來像是積弱不振的朝代。但是,其實不是的,這是個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非常會生活,很有生活情趣也充滿儀式感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朝代中,生活充滿不同的滋味與趣味。
當我們說馬列外來時,共匪說民主也是外來。我回應:中國文化裏蘊藏的民主渴求,既有充沛浩大之源,又有清晰可見之流。大要如下: 1、《尚書》:天聰明自我民聰明。 2、《左傳》: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3、孔子作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 4、孟子:
Thumbnail
登樂遊原 唐代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寫了詩人傍晚時分心情不佳,獨自驅車登上了樂遊原。樂遊原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的地方,可以俯瞰整個長安城。描繪了夕陽西下的美景,但也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消逝的無奈和感慨。這首詩不僅是對夕陽西下的美景的描繪,更是對人生無常的感
Thumbnail
鬥百花 其二 亦名夏州(1004年) 北宋 · 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輕靄低籠芳樹su7。(煦hu3,韶siau5,靄ai3) 池塘淺蘸煙蕪,簾幕閒垂風絮su3。(蘸 tsam3) 春困厭厭,拋擲鬥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緒su7。(厭iam3,擲tik8) 終日扃戶hoo6。(扃king1)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是其著名的田園詩之一。詩人雖然隱居田園,但卻能心境自在,不受世俗的喧囂影響。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
Thumbnail
每個朝代的盛世,無一不是用鮮血和不為人知的苦痛堆疊而成的。
Thumbnail
歷史系的作品,由真實歷史取材,添加一點作者的想像力,這種作品絕對不是少見,取自中國歷史的派對咖孔明、王者天下;描寫維京探險家托爾芬的海盜戰記,甚至鬼滅之刃的故事背景都刻意設定在大正時期,那個西方思想蔚為流行的時代。而平家物語正如其「物語」之名,吟詠著久遠年代的平家的故事。
Thumbnail
宴陶家亭子 盛唐 · 李白 曲巷幽人宅,高門大士家ka。 池開照膽鏡,林吐破顏花hua。 綠水藏春日,青軒祕晚霞ha5。 若聞弦管妙,金谷不能誇khua。 妙,中文釋義:神奇,美好,有趣! 美好,又可稱善字! 善者,妥善也! 又適意;適宜。《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