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聊齋志異。記敘一位表面高雅的秀才,碰到狐仙即露出貪財本性的經過;藉以諷刺當時讀書人的虛偽、齷齪。雨錢,金錢像下雨一樣地降落。雨,音ㄩˋ。作動詞用。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收錄四百餘篇以傳奇手法寫成的志怪小說。聊齋為蒲松齡的書齋名,志異即記錄奇異的事情。全書多寫鬼怪仙狐故事,看似荒誕不經,卻往往能反映社會現實、人生百態,寓意深遠。其描寫細膩、情節曲折,創造出不少鮮明而深刻動人的形象。此書既是蒲松齡個人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文言小說的經典之作。
濱州一秀才,讀書齋中。有款門者,啟視,則皤然一翁,形貌甚古。延之入,請問姓氏。翁自言:「養真,姓胡,實乃狐仙。慕君高雅,願共晨夕。」秀才故曠達,亦不為怪,遂與評駁今古。翁殊博洽,鏤花雕繢,粲於牙齒;時抽經義,則名理湛深,尤覺非意所及。秀才驚服,留之甚久。
濱州有一個秀才,在書齋讀書時,忽聽有人敲門,開門一看,原來是一個白頭老翁,長相十分古雅。秀才把他請進屋裡,請問他的姓氏。老翁說:「我叫養真,姓胡,其實是狐仙。仰慕您高雅的風範,希望與您朝夕相處。」秀才一向心胸開闊,也不在意來人是狐,便跟他談古論今起來。老翁學識相當廣博,言論也典雅精妙;有時闡發經典要義,展現出精深的哲學素養,更覺得思想境界已超出自己的理解範圍。秀才又是驚訝又是佩服,留老翁在家許多日子。
第一段旨:敘述秀才初遇狐仙的經過。秀才曠達,狐仙博洽,彼此相得。
一日,密祈翁曰:「君愛我良厚。顧我貧若此,君但一舉手,金錢宜可立致。何不小周給?」翁嘿然,似不以為可。少間,笑曰:「此大易事,但須得十數錢作母。」秀才如其請。翁乃與共入密室中,禹步作咒。俄頃,錢有數十、百萬,從梁間鏘鏘而下,勢如驟雨,轉瞬沒膝;拔足而立,又沒踝。廣丈之舍,約深三四尺已來,乃顧語秀才:「頗厭君意否?」曰:「足矣。」翁一揮,錢即畫然而止。乃相與扃戶出。
一天,秀才悄悄求老翁說:「您對我這麼好,但您看我窮成這樣子,您只須略施法術,金錢應該就會滾滾而來。能不能稍微接濟一下?」老翁默不作聲,似乎不以為然。過了一會兒,笑說:「這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要用十幾枚錢幣做母錢。」秀才照他的話準備好後,老翁便跟秀才一起走入一間密室,邁著禹步,念起咒語。不久,便有幾十萬、幾百萬枚的錢幣從屋梁之間叮叮噹噹落下來,像急雨一般,轉眼間已蓋過膝蓋;把腿拔出來站在錢堆上,又淹沒了腳踝。一丈見方的房間,堆滿了錢幣,約莫有三、四尺深左右,老翁於是看著秀才說:「可以讓你滿意了嗎?」秀才說:「夠了。」老翁手一揮,錢幣立即停止不再下。便一起關好房門走了出來。
第二段旨:敘述秀才求狐仙雨錢讓他致富的經過。
秀才竊喜,自謂暴富。頃之,入室取用,則滿室阿堵物皆為烏有,惟母錢十餘枚,寥寥尚在。秀才失望,盛氣向翁,頗懟其誑。翁怒曰:「我本與君文字交,不謀與君作賊!便如秀才意,只合尋梁上君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遂拂衣去。
秀才暗暗高興,自以為突然發了大財。不久後,他進那房裡想拿錢出來用,卻發現滿屋子的金錢都化為烏有,只那十多枚母錢稀稀疏疏地還在那裡。秀才很是失望,怒氣沖沖走到老翁面前,怪他欺騙自己。老翁也生氣了,說:「我本來是來和你以文字訂交,沒打算替你做賊!要照你秀才這種想法,只該找個梁上君子結交才行,老夫我無法從命!」說完一甩袖子就走了。
第三段旨:秀才埋怨狐仙誑人;狐仙反唇相譏,並與之絕交。
一、請問造成秀才前後態度轉換的關鍵原因是什麼?
答:秀才一開始給人的印象的確稱得上「高雅」:閉門苦讀,也不排斥異類,在與狐仙評古論今之後,驚服對方才學的非凡。但最後因為貪財的本性,顯露出秀才齷齪的一面,想利用狐仙的法術,讓自己致富。
二、狐仙面對秀才向他求財,一開始默不作聲,似乎不以為然,但後來卻答應了。請問狐仙態度轉變的原因是什麼?
答:一開始狐仙以「嘿然,似不以為可」的態度面對貪婪的秀才,是對於道德標準的直覺反應,也是對於「雨錢」一事的價值觀判斷,認為這是不可行的。但轉念一想,面對虛偽且齷齪的秀才決定藉由「雨錢」給他一次教訓,因此最後又滿口答應。
三、老翁最後憤而離去的原因是什麼?
答:由於老翁一開始是因為文章學問與秀才相交,但最後發覺秀才虛偽且齷齪的一面,竟然想利用自己的法術而致富,這種低下的行為令老翁十分不齒且憤怒,再也不想和秀才相交,因此憤而離去。
四、請問在本文何處可以看到作者使用對比的寫作手法?
答:本文的對比手法可從兩方面加以分析。首先,由時間的縱向觀察看,秀才本身由高雅到貪財的態度轉變,是一個對比。其次,秀才的虛偽與狐仙始終如一的高雅,則是橫向的對比。兩方面綜合起來,諷刺之意立顯。
五、作者為何要安排「非人類」的狐來教訓身為「人類」的秀才?
答:作者曾在聊齋自誌中說聊齋志異是一部「孤憤之書」,想來當時世間大概找不到一個真正高雅的讀書人,才會讓狐仙以「形貌甚古」、「名理湛深」來出面嘲弄吧。
「秀才遇見狐」是聊齋志異常見的題材。有趣的是,雨錢中最後露出「尾巴」的並非狐狸,而是秀才。雖是狐,而高人一等,真是世間莫大的諷刺。
一開始,秀才給人的印象的確稱得上「高雅」:閉門苦讀,也不排斥異類,在與狐仙評古論今之後,發覺對方才學非凡,驚服之餘,也願意與之「共晨夕」。後來才知道,原來秀才也有齷齪的一面,竟然想利用狐仙的法術,讓自己致富。整個過程,是他先無理要求狐仙,卻反怪狐仙捉弄他,也難怪狐仙要擺出教訓人的姿態,痛斥他只配與竊賊為伍了。
文章主要是運用對比手法來凸顯主題,並藉此達到諷刺嘲弄的效果。首先,整個故事就是個對比敘寫的結構。在第一段秀才還儼然正面人物,第二段以後一個大逆轉,就變成反面人物了。其次就角色而言,秀才(人)表裡不一,而老翁(狐)始終如一,更是形成強烈的對比。因此故事儘管簡單,內容並不單調,承轉之間仍可見波瀾起伏之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秀才的行徑固然可鄙,但作者為何一定要安排非人類的狐仙,來扮演教訓人的角色?作者曾在聊齋自誌中說聊齋志異是一部「孤憤之書」,想來當時世間大概找不到一個真正高雅的讀書人,才會讓狐仙以「形貌甚古」、「名理湛深」來出面嘲弄吧。孤憤之情真是盡在不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