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風險思維:中國最痛點!新三樣將會遭美國爆擊狠打!中國經濟將搞不起來!

由於川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全球投資組合流動受到衝擊,中國資本市場上月資金流出金額達到創紀錄的 457 億美元 (約 1.5 兆台幣),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也顯示跨國證券投資收入為 1889 億美元,支出 2346 億美元,導致 11 月赤字規模創史上最大紀錄(See:2024/12/17,鉅亨網,1.5兆!A股牛市失去動力、川普關稅威脅 中國11月資本外流規模創歷史新高)。


11月,中國消費增長放緩,房地產投資也放緩,工業部門復甦跡象有限,凸顯在外部不確定性以及經濟持續低迷情況下,中國明年面臨嚴峻挑戰。屆時,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美中貿易關係可能進一步惡化衝擊中國出口(See:2024/12/16,大紀元,川普關稅在即 中國消費疲軟繼續拖累經濟)。


BBC News 中文網報導就指出,專家認為,未來一年「拉動內需」成為主要基調,中國政府可能實施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放寬貨幣政策,讓人民幣一定程度貶值,以應對川普的關稅戰(See:2024/12/15,BBC News 中文,中國經濟2025能否走出泥潭?BBC:關鍵詞是「拉動消費」與「降低匯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宣布明年會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近15年未有的表述。上次提「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2008年到2010年期間,當時是為了應對全球的經濟大危機。這反映出了對中國經濟形勢擔憂(See:2024/12/16,端傳媒,習近平提出15年來最寬鬆貨幣政策,反映對中國經濟形勢擔憂)。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指出:美國、歐盟、英國與日本商會相繼表示,中國營商環境急遽惡化,且計畫轉移產能。《經濟學人》示警,一系列掩蓋經濟真相的行為,將導致政策錯誤與系統崩潰。投行高盛也聲明,不要投資中國。川普重返白宮,並誓言對中加徵關稅此舉將加速中國經濟崩盤與供應鏈脫鉤(See:2024/12/16,Newtalk新聞,專論》放下對中國經濟的執念)。


川普回歸,美、中拉高對峙,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博士研判,川普不管是貿易戰或關稅戰,將會去打中國最痛的點,就是中國花最多時間、花最多資源、花最多心力的東西,打爛掉,那中國就崩潰了,3就是新三樣:太陽能面板、電動車、太陽能電池,中國大力補貼,其太陽能面板一年的產量是全世界需求的1.9倍,已"供過於求"(See:2024/12/13,中央廣播電臺,狠打新三樣!美國爆擊中國最痛點、川普新團隊對中國之絕 學界:難以想像!)。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演講則指出:關稅戰因牽涉選票壓力,難以持續;而科技戰則會打很久。關稅戰是對現有商品課稅,會影響物價,造成自己內傷,且會影響政治人物的政治生命,影響選票;但科技戰是針對還沒出現的商品,這是沒有選票的,所以一定會繼續打,「可以玩很久」。面對美中角力,他強調,台灣不應侷限於棋手或棋子的角色,「台灣可以改變棋局」(See:2024/12/11,中央廣播電臺,朱敬一:關稅戰打不久 科技戰才持久!朱敬一:美中競逐 台灣不是棋子 可以改變棋局)。


媒體分析也指出,中美貿易戰的戰火已燒向鎵和鍺等戰略金屬,北京正對美國傳遞一個明確的訊號,也就是準備利用中國在戰略金屬生產中的壟斷地位作為貿易談判武器,甚至是在川普重返白宮之前(See:2024/12/17,中央社,中國將稀有金屬主導地位作籌碼 令科技貿易戰升溫)。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則是指出,中國今年接連發生持刀行凶與開車衝撞事件,官員對社會普遍不滿情緒感到不安。經濟增長停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社會動蕩,甚至暴力事件。面對社會不平與動盪日益加劇,中國領導人正加強安全措施,並壓制關於中國經濟健康狀況的不和諧評論(See:2024/12/16,中央社,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萎靡不振 社會動盪加劇北京加強控管、華爾街日報,經濟困難加劇之際,中國努力平息社會動蕩)。


史丹佛大學政治經濟學者許成鋼接受播客節目訪談,討論習近平如何扼殺中國的新制度基因。許成鋼研究極權主義制度, 並提出「制度基因」的理論,探討俄國共產主義制度基因與中國帝制制度基因結合,形成中國共產極端主義制度。許成鋼指出,在中國舊制度基因下,缺乏普遍存在私有產權,缺乏普遍存在的個人的權利,也沒有相應的社會共識。另方面,鄧小平發動經濟改革,儘管已經促使萌芽「新制度基因」,私有產權、私企、非政府組織、人權-產權的基本價值、法制觀念、對憲政的理解、社會科學的傳播,不僅萌芽,並已成為中國社會的基本部分。然而,習近平扼殺了中國此等新制度基因


(See:2024/12/16,風傳媒,中國經濟為什麼再也搞不起來?許成鋼談「兩種制度基因的賽局」、許成鋼- 維基百科)


因習近平篤信實體經濟,因此,採取加大投資製造業擴大出口,甚至為此提供龐大的新補貼和信貸的措施,導致產能過剩。而這正是習近平受林毅夫影響,堅持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政府可以撬動的資源有限,所以應該把有限資源配置給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這種行為就是產業政策」。才導致造就今日內需不足、消費不振的後果。


然而,中國的經濟問題主要關鍵既然是內需不足、消費不振,所需要的乃是「需求面」的政策措施,但,投資製造業及擴大出口,卻是「供給面」的政策措施,因此,其投資電動車、電池、太陽能面板等所謂"新質生產力"的政策舉措可謂根本搞錯方向。可以說,林毅夫的「產業政策」怕只會讓中國資源更加枯竭!讓中國的經濟更加難以回復元氣!


誠如許成鋼分析指出,中國2023年國民生產毛額(GDP)中,「新三樣」產業僅佔8%,而房地產行業佔比約30%,「新三樣」遠不足以取代房地產等傳統的經濟成長引擎(See:2024/03/07,太報,新三樣、新質生產力是什麼?解析中共宣傳新術語)。


無怪乎,如其所指出,中國經濟再怎樣也搞不起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Dennis Lee(阿丹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