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序:
2024年巴黎奧運可說是金句量產、哏圖連發的一年,除了勵志的人物故事、趣味的賽場軼事外,性別爭議也成了輿論焦點。知名小說《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社群媒體上於2024年07月29日連續發布數篇貼文,暗指臺灣拳擊選手林郁婷、阿爾及利亞選手哈利夫(Imane Khelif)疑似患有DSD(Differences in Sex Development,性發育差異),以作弊的方式從女性手中奪取獎牌;臺灣網友們紛紛為林郁婷護航,亦有語文老師從修辭上分析羅琳言論……。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思考——語文思維能用在時事討論上嗎?關於此,大貍老師特此發文回覆。
在奧運期間,知名小說《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社交媒體上於07月29日連續發布數篇貼文,暗指臺灣拳擊選手林郁婷、阿爾及利亞選手哈利夫((Imane Khelif)疑似患有DSD(Differences in Sex Development,性發育差異),以作弊的方式從女性手中奪取獎牌,譴責國際奧委會的性別檢測是對女性的歧視,無異於是坐視「男性毆打女性」。
儘管兩位女性選手皆通過了國際奧委會的參賽資格審核,仍是有網路酸民以至今提不出具體證明的IBA生化檢驗猜測兩位選手染色體可能為XY,比賽的對手甚至也對此進行羞辱。無論是用哏圖嘲諷,或者是直接在賽後以雙手比「X」,都使得兩位選手在奧運期間必須對抗無謂的惡意言論。
其中,因林郁婷為臺灣選手,使得國人紛紛起而為她辯護。然而,一些人的護航方法是出示她從小到大的女性化照片、影片;另一幫人則採取為比賽加油,甚而提出了「用拳頭打敗魔法」的口號,這也在贏得金牌後成了各大媒體的標語。然而,這兩者都存在著嚴重的缺失,非但偏離重心,反而加劇了真正的問題。
而後,一位網紅國文老師發表了一篇文章,試圖通過修辭的辨析來肯定林郁婷的成就,為了導向「林郁婷好像男生,但我們都清楚,林郁婷是臺灣女兒」的結論,從「譬喻」跟「借代」等修辭手法來編組文章,卻引發了新一波的爭議。
這場奧運性別風波的核心問題不僅僅在於金牌的得失,也不僅止是語文思維與思辨議題的拉扯,還在於我們如何看待性別、如何校正社會偏見。
為此,貍今天有話要說,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相關問題:
Q1.「林郁婷像男生」一句,究竟是不是譬喻修辭?
Q2.林郁婷拿下金牌了,新聞標題為「用拳頭打敗魔法」,倘若今天若沒有拿下金牌,是否意味著我們就輸給魔法了?
Q3.可不可以因為想要推導出特定的結論,採取可能具有疑義的論述?為什麼?
Q4.在這一連串的事件裡,真正的論題是什麼?
Q5.用語文思維處理思辨議題,會產生什麼問題?
所謂的修辭,指的是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使之能精確且生動地呈現作者的思考理路,以期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換言之,也就是作者已明確是「意有所指」,再加以設計包裝。
首先來談「譬喻」,讓我們略去複雜的「喻體」、「喻依」,只要理解譬喻的本質是一種「類比聯想」,找到兩件事物之間的共通性,然後「以A喻B」。(詳見附圖左)它必須是「兩個不同的事物」,所以「大象左邊的屁股像大象右邊的屁股」、「這棵小樹會長得像大樹一樣高」都不是譬喻,而是舉例。同時,在這個定義下,語境很重要。
首先,如果說:「那個人好像我媽媽」,是為了傳達:「那個人對待我的方式跟我媽平常的對待我的方式一樣」(斜線區),那麼,我們可以說「我媽媽」是A,「那個人」是B,在這個語境下是譬喻,因為作者很清楚地知道兩者的共通性,腦中有一個交錯的雙圈圖。
但如果是說:「那個人好像我媽媽」,情境是在路邊等媽媽來接時,看到一個模糊身影的人,而進行了推測。就是自己心中有一個圈,自我懷疑這個圈是「A」,這就不是一個譬喻修辭,頂多說它是一個判斷句,可視化呈現起來是一個模糊的單圈圖。
一樣的道理,如果有人說:「林郁婷好像男生」,那麼,你覺得發言者心中的是一個交錯的雙圈?還是一個模糊的單圈圖呢?
當這句話出自於J.K羅琳與其他酸民口中,它鐵定不是譬喻,而是推測,甚至是惡意的指控(她的原文用的是「is」);當這句話出自於一般大眾口吻,它有可能是舉例(視作同類事物),也有可能是譬喻(視作異質事物),因為它指的可能是「臉型的輪廓」、「性別的氣質」、「技術的展示」、「訓練的方式」……。
它可能沒有惡意,但一定帶有性別刻板,因為,它定義了「男性」的形象,並暗示「女性」不應該擁有這樣的特徵。
所以,當我們刻意從譬喻的角度護航「她才不像男生」、「她是個女生」的時候,一樣是落入了二元對立的性別中,滿懷善意地強化了社會的刻板印象,然而,而這正是我們試圖打破的桎梏。
再來談「借代」修辭,借代有許多種形式,大抵是「以A代B」,當中,A圈一定小於B圈。常見的像是「藍綠」其實指稱的是兩個政黨,用比較小的政黨代表色(A),代指整個政黨(B)。
因此,「用拳頭打敗魔法」是一個標準的借代句,「拳頭」代指臺灣女拳手「林郁婷」,「魔法」代指以書寫魔法世界聞名的作家「J.K羅琳」。透過這樣的借代修辭,使得標題更加鮮明有力、更具有戲劇性,同時也營造出了一種「對立性敘事」,將比賽中的勝利形象化為英雄與反派的較量,進一步提高了事件的衝突感。
當然,J.K羅琳並不會真正地站上擂台,而對立性的口號既簡化了問題的複雜性,也模糊了性別爭議,使得一群讀者公開發文批判《哈利波特》,將自己視作是「拳頭」一方的援軍。在林郁婷拿下金牌後,主播說:「恭喜林郁婷拿下了金牌,讓世人們見證『用拳頭打敗魔法』」,讓這批護衛軍的心情衝到最高點。
然而,這當中其實犯了「偷換結論」的思考謬誤。這個文句裡包含了兩個結論,其一為「世人們見證林郁婷具有實力」,其二為「世人們見證『用拳頭打敗魔法』」。
而林郁婷拿下了金牌,所以世人們見證了林郁婷是有實力的」,後者為「林郁婷拿下了金牌,證明他不受『性別爭議』的影響,所以世人們見證了『用拳頭打敗魔法』」。很不幸的,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口號試圖將拳擊賽場的勝利與性別爭議掛鉤,然而這樣的論點缺乏邏輯。因為,即便她贏得金牌,也只能證明她的拳擊實力,並無法改變社會對性別的偏見。
從語文思維的角度來看,「用拳頭打敗魔法」無疑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口號,但若從批判性思考的角度來檢視,這種口號其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期待,期待以選手個人的實力抵禦整個社會的惡意。
貍相信今天即便沒有拿下金牌,臺灣鄉民肯定也會以「輸了金牌,贏了魔法」的類似口號來肯定選手的努力。我們的選手在運動項目的訓練上自然是足夠努力的,但更該努力的是社會上每一個人對於不良輿論的導正。
這整件事,一開始真正的論題可能是「大會是否讓DSD患者參與奧運拳擊比賽」、「DSD患者算不算跨性別者」,而後因為錯誤的護航慢慢變成「林郁婷是否是女性」,而不用說中間一度岔出的「J.K羅琳是否是好作家」都已經偏離了核心重點。
當輿論焦點被錯誤地引導,真正需要關注的議題往往被忽視。而滿懷善意的護航文,還可能帶來更多的惡果。不只論題的轉移是需要關注的,為著正向的結論而採取非充分的論述也是該調整的。
貍支持所有人的言論自由,並抵制言論不實。自由,是需要一些理性的;如果涉及教學,那就更需要了。因為,我們要對抗的,從來就不是虛構的魔法,而是理盲濫情的真實社會。
1.當輿論焦點被錯誤地引導,真正的需求會被忽視。滿懷善意的護航文,可能帶來更多的惡果。
2.運用比較或比喻的手法來思辨議題,雖讓人注意到兩者相似之處,但是更需以客觀的評估和判斷,是否能推進讀者對主題的理解。
3.面對時事議題,正確的回應問題,不是為了糾錯,而是為了創造對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