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序:
長久以來,「分數」被視為學習成果最直觀的標準,但它真的能完整映照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能力成長嗎?在真實的教學現場裡,我們往往面對能力差異極大的學生群體,特別是在混齡、自主學習的教學情境中,單一化、量化的評分方式容易忽略孩子的多樣表現與潛在動力。當「標準答案」與「統一速度」無法回應每一位學生的需求時,是否有一種評量方式,不是用來分類,而是用來陪伴?本文記錄的,正是大貍老師在2024年秋季自學團課程中,嘗試以「向度指標」取代傳統分數,透過更有彈性與自我參與感的歷程設計,實現以評量來推進自我學習動機的目標。
同一把尺,量不出全班的差異
本季(編輯按:2024年秋季)自學團的課已告一段落,這一個季度貍把「向度指標式評量」做得更完整,以下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具體的操作方法。
貍帶的班級幾乎都是混齡的,這一班也不例外。這意味著每一個人的學習起點、動機、表現也都不同,我們不應該、也不需要用一樣的標準來評量。
那,評量標準到底怎麼來呢?
在課程的一開始,貍會先進行一個導論式的解說,說明這個季度總共會訓練到的能力,通常會安排五個向度左右(視年齡增減),然後讓同學在上完課後,自選三個自己有興趣的作為自己的目標,目前給自己預定A、B、C三級制。
在這個環節,貍會去提醒有沒有不切實際的設定,避免孩子把「目標」當作「可執行的動作」。
接下來,隨著季中的課程有例行的形成性評量,確保每一種能力向度都有機會訓練到,然後在季末的總結評量後,貍會再邀請同學們進行「自評」,貍自己以共學員身分給出「貍評」,同組的成員也可以給予「他評」。
換言之,每一次的學習專案,都不是交給單一個人來評比,追求的不是絕對客觀,而是相對客觀。而在課內完成練習後,他們也會自己在季末有著對外的學習分享會,作為自己的最終評鑑。
評量不是「貼標籤」,而是打開「後照鏡」
比起「分數」的評比,大貍更偏好於「級距」,因為其實我們評量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給分」,而是幫助「改進」。
這件事,在貍還在應式體制時就屢試不爽了。貍在改學生作文的時候,常常是不給分數,只給評語的。
在不給分數的情況下,可以減少失落感,在給予反饋的情況下,學生有前進的方式。一直是到學生達標,我才會給他最終的分類。
這樣的機制,就會讓他們願意不斷地嘗試,教師也不用成天擔心「不公平」,或者要去跟其他班級做評比,而要不斷調整比分。說真的,那真的太耗磨了。
把自我評鑑的能力也交給學生、交給同學,在有特意學習正向反饋的情形下,孩子們可以在不被貼上任何「及格」、「不及格」標籤的狀況下,用自己的步調學習成長。
之前每季皆是用便條貼記下,發現同學常常自己忘記,這一季度搭配notion紀錄,調檔變得方便許多。未來應該還可以再多加訓練,養成班級內給予正向反饋的風氣,成長是指日可待的事。至於年紀更小的孩子,則會採取另一種疊加式復盤來紀錄學習歷程,有機會再另起一篇。
從評分到陪伴:向度指標的學習溫度
以「向度式指標」取代傳統分數,結合學生自選目標、形成性練習、自評、他評與教師共評等策略,建立一種以「共學」為核心的評量模式。這樣的作法既考量了學生的起點差異,也給予他們主動規劃學習的機會,在無標籤的環境中,逐步累積自我認識與成長的信心。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歷程不只是評量,更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評價自己、理解自己。
未來建議可持續優化紀錄歷程工具,如發展更直觀的可視化紀錄、引導學生進行有深度的自我反饋,以及進一步培養學生之間的互評素養,讓「評量」真正成為學習的內部動力來源,而非外在壓力的象徵。
【圖說】
- 圖1為notion總目標
- 圖2為季初向度指標
- 圖3為自評、貍評、他評表